64岁高龄返回中国认祖归宗,却在张作霖墓前长跪不起,这是为何?

过隙弹指间 2025-04-03 17:06:07

1994年寒冬,一老者跪于辽宁沈马房村张作霖墓前,哀泣难抑,口中念着蹩脚祭奠文,引来众人诧异侧目。

老人被扶起后,眼中满是深情与眷恋,缓缓用英文表达想参观张作霖故居的愿望,出乎意料的是,这一请求竟得到了负责人的应允。

张闾琳老人不仅是美国太空总署的高级航天工程师,还是航空电脑领域的权威专家,然而,除了这些显赫身份,他还拥有另一重不为人知的角色。

这位老人的身份与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紧密相连!他究竟何方神圣?与张氏父子关系如何?引人探究。

【张学良与赵一荻】

张作霖,人称“东北王”,在东三省显赫一时,掌控着十座兵工厂,势力庞大,成为令日本人倍感棘手的重要人物。

张作霖育有八名子女,他最信赖宠爱的是长子张学良,即著名青年“少帅”。张学良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亦是一代杰出青年。

张作霖晚年与日军在东三省统辖权及中央地位上激烈争夺,几近冲突。皇姑屯事件爆发后,张作霖不幸遇难,其子张学良接管了他的权力与地位。

继承父业后,张学良面临重重困境,外有日军觊觎,内则蒋介石发动“中原大战”,局势内外交困,挑战重重。

此时,张学良还需应对父亲旧部的刁难,根基未稳之际,若轻率行事,极易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

故而只能隐忍蛰伏,但这隐忍反而加剧了他的苦闷。就在这时,张学良邂逅了他一生的伴侣——赵一荻。

赵一荻才华横溢,出身名门望族赵家,排行第四故得名赵四小姐。她在舞会上对张学良一见钟情,此后便对其念念不忘。

张学良已有原配,育有三男一女,然赵一荻仍倾心于他。尤其在张学良困顿时,赵四小姐不顾家人阻挠,决意要与他结为连理。

她的坚贞执着最终撼动了张学良,尤其与赵一荻相伴后,他重拾振作之勇,焕发新生力量。

尽管中原大战正酣,张学良仍着眼未来安定,力保父权,更念及国家统一,意在携手共御外侮。

张学良受家国情怀驱使,毅然决定率十万东北军进驻北平,主动与蒋介石实现“易帜”,此举标志着中原地区表面上实现了统一。

张学良见难题渐解,决意与赵一荻共度余生。虽无正式婚礼,两人爱情深厚。1930年11月28日,他们在天津诞下一子,张学良为其取名为张闾琳。

张闾琳的到来令张学良极度欣喜,他极为疼爱这个幼子,作为张学良的第四个孩子,张闾琳一生漂泊异乡,晚年才得归乡,成为张学良唯一的后代。

张闾琳一生漂泊异乡,其缘由何在?又为何直至晚年,他才选择荣归故里?

张闾琳诞生于华夏民族危难之际,彼时中华大地烽火连天,国土四分五裂。其父虽为东北少帅,麾下拥兵无数,良将如云。

然而,日军未给张学良喘息之机,加速了对东三省的侵占。张闾琳诞生次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已遵循蒋介石统一政策。“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为巩固政权,奉行“攘外必先安内”,对日采取不抵抗态度。

张学良虽拥精兵强将,却迫于蒋介石中央政策,无奈选择撤离,留下东北广袤土地、丰富资源及兵工厂,为日军后期侵略提供了充裕的物资基础。

【张学良被软禁】

张学良为确保子女安全,安排人护送赵一荻与张闾琳至上海马思路公馆。同时,他被蒋介石委任为豫鄂皖三省剿共副总司令。

蒋介石自“四一二”政变后,视中国共产党为头号劲敌,认为其乃政权之最大威胁,远超日本侵略者。

因此,他坚持执行打压共产党的政策,而张学良目睹东北沦陷,全国范围内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亦日渐强烈。

张学良遵从蒋介石之命后声誉大损,面对家庭破碎与国家战乱,他深感忍无可忍。

1936年,全面战争前夕,蒋介石仍赴西安督战张学良剿共。尽管张学良与杨虎城力谏,他仍不为所动。

学生抗日游行当日,蒋介石令张学良镇压。面对激昂民情与日军野心,张学良与杨虎城进行了商议。

1936年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张学良等兵谏蒋介石,将其软禁,迫其联共抗日,建立统一战线,此事震惊中外。

经宋美龄斡旋并私下劝解,蒋介石最终同意举国抗日。至此,长达十年的国共内战暂歇,两党开启了第二次合作。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上海淞沪会战打响,赵一荻携张闾琳赴港避难。张学良未曾料到,此次离别或许意味着他与张闾琳的永久分离。

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后,虽蒋介石表面同意联合抗日,但内心极为不满,暗记此仇,并计划对二人实施报复。

张学良欲赴香港与赵四小姐相聚之际,蒋介石却在南京沦陷后,将张学良与杨虎城分别囚禁。

蒋介石迁往重庆后,仍未放过张学良,虽未将其带至重庆,却下令将其囚禁于贵州阳明洞。

张学良彼时已失往日荣耀,仅余原配妻子于凤相伴。但于凤亦体弱多病,两位病患如何彼此照料,实属难题。

见于凤日渐虚弱,张学良心疼妻子,安排她外出养病。随后,张学良考虑起居生活需人照料,便想起了赵一荻。

赵一荻携子张闾琳居香港,与张学良分离经年,张思念深切。为求团聚,他申请赵一荻前来照料自己。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为顾全名声,答应了其请求。在香港焦急等待的赵一荻,收到电报后,立刻决定前往贵州,与张学良团聚。

赵一荻深知贵州生活艰辛且危机四伏,已决心与张学良共赴生死。然而,张闾琳年仅十岁,她心疼这幼小的孩子,是否也要随父母承受这份苦难?

【张闾琳前往美国】

赵一荻深思熟虑后,毅然决定与张闾琳分离。然而,谁来照顾张闾琳成了问题。这时,她想到了伊雅阁夫妇,打算将孩子托付给他们。

伊雅阁夫妇非比寻常,均毕业于纽约大学土木建筑专业。他们来华后,曾督造广州与东北铁路,又助力张作霖,在东北建造了众多铁路。

张学良任职时曾向美国订购运输机。西安事变后,他被蒋介石软禁,有人劝伊雅阁转卖飞机作为私产,但情况未明。

伊雅阁性格正直,果断拒绝。得知此事后,张学良再次联络他。在伊雅阁的帮助下,那架飞机最终被成功投入空军服役。

鉴于他们正直且热情的性格,赵一荻决定带上张闾琳一同前往旧金山,并打算将张闾琳交给伊雅阁夫妇照顾。

赵一荻因与爱子分离而痛哭流涕,未知重逢之日何时。但她为了心爱之人,更为了国家大局,不得不忍痛做出这样的决定。

十岁的张闾琳,记忆仅存与母亲共度的片段,诸多事理尚懵懂,便随伊雅阁夫妇定居旧金山,开启新生活。

但那时的中国被欧美人视为“东亚病夫”,在旧金山生活亦非易事,时刻面临着白人欺凌的可能。

张闾琳身份敏感,易遭暗杀报复。张学良五子中,仅大女儿早年赴美留学并早嫁,其余子女情况各异,但张闾琳的处境尤为危险。

张学良的三个其他儿子,一因战争刺激致精神分裂,一遭车祸不幸离世,一忧郁成疾而终。如今,这个不足十岁的幼子,成为了他唯一的血脉传承。

为使张闾琳更好适应美国生活并确保其安全,伊雅阁夫妇为他改名,并要求他使用英语交流,努力使他迅速融入美国,忘却以往的生活习惯。

尽管张闾琳尚不足十岁,但他异常懂事。早年频繁迁徙的生活经历和对国仇家难的目睹,使他早早失去了孩童应有的纯真与欢乐。

张闾琳虽理解父母抉择,却难忘故乡与双亲。他顺应伊雅阁教育,内心仍存小坚持。在美国生活顺遂,却始终期盼着能接他归家的消息。

【张闾琳接到父母消息】

岁月如梭,张闾琳在美国安然度日,未受战乱之苦,得益于伊雅阁夫妇的优质教育,他成功考入加州大学。

在加州大学,他邂逅了终生伴侣陈淑珍。他的人生平稳而美好,尽管其过往经历与身世,对世人而言,始终是个谜。

张闾琳每次仰望明月,都会涌起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然而,这份情感只能默默藏在心底,无法言表。

1955年,董显光找到了张闾琳,并自我介绍为前国民党驻美大使,对美国的情况十分熟悉。

张学良因思念儿子欲学英语,蒋介石遂令董显光回国教授。然其真实意图,乃借董显光之便监视张学良。

1954年,董显光接蒋介石与宋美龄调令回国,满心期待重任,却被告知需赴高雄,任务是教授张学良英语学习。

董显光夫妇虽觉被屈才,却不敢违抗蒋介石,勉强赴高雄。未曾料到,在“监视”张学良夫妇期间,双方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四人因战争见解、生活阅历及对世纪沧桑变化的看法高度一致,彼此视为难得的知己。

蒋介石见四人情深难动,难以为己所用,遂依宋美龄之议,恢复董显光原职,令其重返美国担任大使。

董显光夫妇离别前,因不舍与张学良夫妇的情谊,且对他们半生囚禁的经历深感同情,故而决定全力满足张氏夫妇提出的心愿,尽管具体心愿未明。

他们唯一的心愿,除了重获自由、再睹外界风光,便是能见一见漂泊在外的独子,他们唯一的血脉延续——张闾琳。

赵一荻谈及张闾琳泪流满面,那是她的骨肉。她曾无奈将孩子寄养,时代如枷锁束缚众人。她担忧,若错失此次相见,或许再难重逢。

董显光夫妇爽快应允了他们的恳求,深知对于中国人,团圆的意义非凡,无人能比他们更体会这份深情厚意。

董显光赴美,依伊雅阁旧址探访,却发现已成娱乐场所。经夫妇多方询问得知,该地三年前遭大火侵袭,伤亡惨重。

这给董显光夫妇增添了信心,但他们仍无其他线索。幸运的是,作为驻美大使,董显光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人脉可供利用。

董显光夫妇凭身份优势与政治便利,频繁亮相各大场合,并成功联络美国国务院。鉴于二战时美国对蒋家政权的支持及其与蒋宋的深厚交情,国务院作为驻美大使的他们,爽快答应了请求。

1955年夏,酷暑难耐之时,董显光夫妇迎来了喜讯。他们从国务院获悉,伊雅阁夫妇现居于洛杉矶,这一消息令人倍感振奋。

大火过后,伊雅阁前往洛杉矶安享晚年。董显光寻至时,伊雅阁立刻洞悉了他们的到访目的。

伊雅阁秉持正直,不负张学良夫妇重托,将张闾琳培育得出类拔萃。如今,二十五岁的张闾琳已展现出色才华。

张闾琳不仅顺利通过了加州大学的毕业考试,还成功进入美国航天局,成为杰出航天技术专家。他性格温柔正直,继承了伊雅阁的品质,这让董显光夫妇深感欣慰。

张学良夫妇得知张闾琳成才,倍感骄傲与欣慰。当初虽无奈作出的选择,却幸而正确,极大地促进了张闾琳的成长与发展。

1956年5月,董显光夫妇抵达张闾琳所在地。张闾琳对他们的到访感到诧异,但了解董显光夫妇的来意后,心中的疑惑得以解开。

张闾琳心中深埋的情感与回忆如泉涌般浮现,他极度思念父母与故乡。然而,身为军事基地的一员,他身不由己,无法即刻抽身离去。

他急切地将自己的照片递给董显光夫妇,期盼他们能寄给远方的父母,同时保证自己会尽早踏上归途。

【张闾琳与父母重逢】

经张闾琳努力,他迅速抵达高雄。面对双亲,他一时语塞,激动、思念与释怀交织心头,三人情感复杂,终以深情拥抱和热泪,象征了他们的团圆。

离别十六载,张闾琳未忘双亲,但美国生活习惯已根深蒂固,导致他仅能借英语进行交流。

尽管如此,张闾琳仍不愿与家人分离,即便面临工作繁忙、美方催促及蒋介石监视,他仍陪父母住满一月,深知团圆难得,倍加珍惜,预感再聚更难。

几年后,台湾当局恢复了张学良的自由。尽管时机已晚,但这对年迈的他而言已属难得,至少他能随时探望儿子张闾琳了。

自此,张学良与赵一荻可自由往来美台,常探视张闾琳。张闾琳也因此得以真正享受久违的家庭温暖,家庭生活正式展开。

1990年,张学良与赵一荻商量后,决定不再奔波。鉴于张学良的身体状况,张闾琳安排他们定居美国夏威夷,那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也方便他常去探望。

张闾琳通过亲密的家庭生活,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父亲,包括他的过往经历与生平,以及那些未能如愿的遗憾。

张学良曾随国民党及蒋介石败退台湾,从此无法归乡,这成为他一生的遗憾。即便重获自由,却也失去了自由返回故乡的权利。

张闾琳深有体会,尽管美国生活安逸美满,却终难比故土的温情,他与家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竟是如此不谋而合。

得知张学良的心愿后,张闾琳与母亲商量,毅然决定代父回乡,亲眼看看父亲曾生活过的土地和过往。

【张闾琳返回大陆】

张闾琳心怀为中国贡献的愿望,且对中国航天事业颇为,因而无论是出于公心还是私情,他都渴望回国,同时也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

在之前的中美航天会议上,张闾琳多次表达了参与意愿。1994年,他收到内地航天技术会议的邀请函,意识到自己终有机会回乡,内心激动不已。

临行之际,张学良反复叮咛张闾琳,务必回归东北,祭拜祖父之陵,探访故居,那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不可遗忘。

张闾琳深知祖父与父亲一生跌宕传奇,内心渴望了解他们过往那些充满峥嵘与风雨的岁月。

张闾琳急赴北京后,叮嘱相关人员保密身份,因此鲜有人知晓张学良独子归国,这让他拥有了充足的私人空间。

张闾琳于会上提出诸多航天领域的先进见解,并表达参与中国航天事业建设的强烈意愿,以此报效祖国。而后,在有关人员协助下,他前往东北,回归真正的故乡。

在飞往沈阳的航班上,张闾琳焦虑不安,即将祭拜祖父,他反复思量着该说的话语与应有的举止。

在美国长大的张闾琳,对祖国的祭拜仪式一无所知。在飞机上,他只得向工作人员学习祭拜用语,尽管说得生涩不顺,却显得极为专注认真。

下机后,张闾琳直奔张作霖陵墓。望着祖父“张作霖”之碑,他跪地祭拜,言辞虽生涩,却情难自禁。此刻,他深切感受到,这便是他魂牵梦绕的故乡。

张闾琳已逾花甲之年,轻抚沈阳的草木砖瓦,虽故乡未曾涉足,但血脉中的情感此刻如烈焰般在他心中熊熊燃烧。

他代父重游故乡景致,目睹昔日故居,一切如旧,令人感慨又欣慰。时隔半世纪,张闾琳终至,恍若目睹祖父与父亲在此成长的身影。

父亲昔日部属刘九鸣尚在人世,闻讯张闾琳归乡,即刻前来探望,并赠予昔日少帅钟爱的老酒作为告别之礼。

在美国安度晚年的张学良,见儿子手捧老酒,不禁泪湿眼眶,随即挥毫写下“鹤梦归巢,云无心出岫”,后又深情转赠予昔日老部下。

中国人秉持“落叶归根”的情怀,向往蓝天,期盼自由,同时对这片养育我们的热土怀有深厚情感。

深植于这方土地,流淌的炎黄血脉是绵延的传承与纽带,超越血缘与国籍,凝聚成最本真的情感,深植于心。

无论何时何地,这份深切的真心与真挚情感,始终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宝贵的所在,时刻伴随着我们。

露白于今夜,月明照故乡。人聚则家成,家聚则国立。万家灯火团圆时,更显和平珍贵,让我们倍加珍惜,共守团圆,不离不散。

0 阅读:10
过隙弹指间

过隙弹指间

白马过隙弹指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