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棺椁至今未入土,2016年长子回故乡祭祖:希望父亲葬回大陆

萨彦布特哈 2025-04-01 13:35:17

2016年8月中旬,抗日将领孙立人的大儿子孙安平带着妻子和大儿子首次踏上故土祭祖。这场跨越海峡的寻根之旅让在场众人深受触动。

8月13日,孙安平带着家人专程前往安徽庐江县柯坦镇分水村。在祖父墓前,他难掩激动之情,泪流不止,久久跪地不起。据当时的报道和照片显示,这次祭扫对他意义重大,是他期盼已久的时刻。

扫墓结束后,孙安平与在场村民逐个握手,对他们的长期守护表示感谢。8月14日,他前往金牛中学参观孙立人故居,聆听讲解时再次落泪。临别前,孙安平表达了心愿:期盼父亲能归葬故土。

孙立人一生共娶过三位太太,前两段婚姻都没能生育子女,直到与湖南长沙姑娘张晶英结合后才有了自己的孩子。张晶英先后为孙立人生育了四个子女。1954年,54岁的孙立人迎来了长子孙安平的降生,年过半百喜得贵子让他欣喜若狂。

孙立人从小就对儿子孙安平要求很高。孙安平后来回忆:"我爸管得特别严,注重培养品德、学习、身体和社交能力。他心地善良,教我们做人要真诚,做事要踏实,对得起自己良心就行。"

孙立人的二儿子孙天平回忆道:"我爸做事特别较真,管我们也很严。每次出门他都会问清楚几点回家。要是说好7点回来,哪怕迟到一分钟,他都会批评我们。"

熟悉孙立人将军晚年经历的人都知道,他在台湾遭受了不公对待。1956年夏天,蒋介石命令他搬离台北南昌路的住所,被迫迁往台中向上路18号,从此开始了33年的居家监禁生活。

孙立人这位曾经的抗日英雄,在长期被软禁期间,蒋介石对他实施了特殊的"七不"措施,既不处决、不审讯、不追究、不定罪、不逮捕、不监禁,也不释放。从战功显赫的将领沦落到毫无自由的境地,他心中的苦闷不言而喻。

孙立人遭软禁期间,全家人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他当官时两袖清风,没什么存款,还要抚养四个子女。失去收入后,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妻子张晶英曾回忆:"孩子们上学后,连午饭都成问题。家里穷得买不起米,四个孩子只能分着吃三个鸡蛋。"

为了养家糊口,孙立人尝试过养鸡、养猪,还开荒种果树。但这些都没成功,后来他改种玫瑰,还因此得了个"玫瑰将军"的外号。尽管生活艰难,孙立人始终重视孩子教育,四个子女都考上了名校,后来都很有出息。

比起子女们的成就,孙立人晚年最大的心愿是回到大陆故乡安度余生。1989年清明时节,他特意托付老战友潘德辉前往安徽庐江替他祭祖。当潘德辉返台向他描述祭扫情形时,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不禁潸然泪下。

孙立人虽长期漂泊在外,但乡音始终未改。每年春节,他总爱和孩子们念叨小时候在家乡的日子,心心念念想回去给祖先上坟。孙天平回忆:"老爸常跟我讲他小时候在家门口水塘捉鱼的故事,一说起来就特别感慨。"

1990年11月19日,抗日名将孙立人在台湾离世,终年九十岁。弥留之际,这位老将军特别交代后事:"暂不安葬,等回大陆"。他的丧礼办得很隆重,宋美龄特意送上花圈,挽联上写着"忠勇可鉴,正义得彰"八个字。

台湾学者许逖曾致信冰心,详细讲述了孙立人将军葬礼的盛况。他在信中写道:"前来悼念孙将军的民众超过万人,场面庄重感人,这样的情景在台湾恐怕很难再现了。"这封信的起因要追溯到当年3月,冰心托许逖给阔别四十余载的老友孙立人捎去了一封信函。

冰心写信邀请孙立人回大陆看看,孙立人读后深受触动,多次流泪。他很快回信说:"不知何时能相见叙旧,虽然难以预料,但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令人惋惜的是,孙立人刚回完信就与世长辞了。他的追悼仪式完成后,棺木被安置在台中市北屯区大坑东山墓园"暂存"。黑色大理石包裹的灵柩至今仍停放在墓园平台上,迟迟未能入土为安。孙立人的子女始终盼望着能把父亲送回大陆老家安葬,但这个心愿至今仍未达成。

0 阅读:20

评论列表

风禾子

风禾子

4
2025-04-01 16:42

什么东西?

萨彦布特哈

萨彦布特哈

阎子淳晨彩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