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很早就开始研究航空技术,清朝末期就建立了专门的航空研究机构,开始尝试发展航空事业。后来著名的飞行专家冯如成功研制出"冯如一号"和"冯如二号"飞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踏入了航空器研发的新阶段。
1920年2月,南苑航空学校进行了机构调整,改名为航空教练所(一年后升格为航空署)。学校下属的修理厂改称航空工厂,分设机身制造和发动机装配两个部门。当时从国外引进了许多飞机专家,采购了大量航空设备,开始着手研发军用飞机。
一战爆发后,国内很快掀起了航空热潮。从民国初期开始,各地纷纷组建自己的航空队伍,还建起了规模不同的飞机制造厂。
当时国内主要有两种飞机制造厂,分别是南方和北方工厂,我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比较有名的厂家。
南方新建的飞机制造厂
福州海军飞机制造厂
首先要说的是"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简称"马尾飞机制造处"),这个单位可不简单,它是咱们国家最早的正规飞机生产厂。
1919年,我国在马尾的飞机工厂成功造出了第一架国产水上教练机,型号叫甲一型。这架飞机能坐两个人,发动机有100马力,整机重1吨多,最快能飞到120公里每小时。它的性能和当时国外的教练机水平相当。
后来,这家工厂的飞机专家们用国内生产的航空材料,陆续造出了30多架军用飞机,这些飞机能执行侦察、巡逻和轰炸等任务。
民国时期的主力战舰宁海号,它搭载的水上飞机就是马尾飞机制造处造的。
广州飞机维修基地
广州飞机修理厂是中国近代第二家飞机制造厂,历史能追溯到护法运动年代。孙中山先生非常清楚发展航空业有多关键,他亲自指导了广东航空工业的建设布局。
广州飞机修理厂刚建厂时条件特别艰苦,只有七八间用竹席搭的简易厂房,外加几台老旧的机器。
后来当上航空局局长的杨仙逸,花了大价钱从美国请来两名飞机专家和一名飞行教练,一起搞广东的飞机制造事业。
经过不到半年的努力,中美航空专家成功复制出一款军用飞机(以美国詹尼飞机为原型,最高时速120公里),并将其命名为"乐士文"号。孙中山先生专程出席了这架飞机的揭幕仪式。
真可惜,存放飞机的仓库突然着火,直接把乐士文号烧成了灰,在场的航空工作者都难过得哭了。
东山飞机维修基地
根据历史记载,1927年东山飞机修理厂开始研发生产飞机。他们制造的飞机都统一命名为"羊城"系列。这家工厂先后研制出教练机、战斗机和轰炸机等机型,总共生产了60多架。
武昌南湖汽车维修店
这家工厂最开始是造飞艇的,还在南湖那边建了存放飞艇的仓库,后来主要工作变成了维修和保养飞机。
在北方地区新建的飞机制造厂
清河飞机维修基地
后来,航校的修理厂搬走了,改在北京清河镇新建了一个飞机修理厂。但没过多久,奉系军阀打进北京,这个修理厂就被撤销了。
东北地区的航空管理机构
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张学良计划在东北建个飞机厂,想改变一直从国外买飞机的局面。
1920年夏天,奉军在沈阳东塔附近清理出一块1200亩的空地,把地面整平后建了个机场,还配套建了工厂。他们从国外买了些造飞机和修飞机的设备,前前后后共修好和造出了15架军用飞机。
可惜后来九一八事变突然发生,导致中国首个大型飞机厂的建造方案完全泡汤了。
后来山西太原的工厂在军阀阎锡山管理期间,也尝试过生产飞机,总共仿制了十几架。
当时中国的飞机制造业还没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各家单位都是零散作业,就像打游击战一样。这种不成规模的生产方式根本撑不起国防建设对战斗机的迫切需求,很多尝试都只是短暂热闹一阵就没了下文。
北伐战争结束后,随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家局势暂时平稳下来,这时候民国才开始真正发展航空工业。
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是民国时期第一家引进外国先进飞机制造技术和管理模式的航空企业,由南京国民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兴建。
杭州飞机厂刚开始建厂时花了25万元。后来工厂规模扩大,员工达到近3000人,先造出了60架道格拉斯侦察机,之后还计划生产29架伏尔提轰炸机。
截至1938年年底,杭州的飞机工厂已经修好和造好111架飞机。后来由于抗战爆发,工厂不得不搬到云南重新开工,继续生产飞机来支援前线部队。
上海虹桥飞机制造厂
上海虹桥航空工厂创建于1927年,是上海最早的一家飞机修理厂。当时国民政府从国外进口重要飞机零件都要经过上海港口,为了方便这些零件的运输和维修,才专门成立了这家工厂。
刚开始的时候规模特别小,设备也很简单,就建了一栋厂房,里面只有机器间和发动机车间,前期总共才投了1万5千块钱。
1928年冬天,国民政府航空署成立后,接管了上海虹桥航空工厂,这家工厂从此开始步入正轨,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1929年,他们造出了第一架飞机"成功"1号(仿照德国高德隆飞机设计的),试飞效果很好,还获得了航空署的公开表彰。
后来,上海虹桥的飞机厂越办越大,不仅修了停机坪,还盖了不少厂房。他们试着仿造英国的老式教练机,不过那些飞机型号都比较旧了。
那时候空军和航校都不爱买国产飞机,结果虹桥飞机厂造的飞机根本卖不出去。
1932年,日本军队进攻上海,他们的飞机炸毁了虹桥的飞机制造厂。
第一飞机厂
这家第一飞机制造厂和杭州的中央飞机制造厂同样有名,都是抗日战争期间制造国产战斗机的主要飞机工厂。
1934年春天,广东军阀陈济棠和美国寇蒂斯-莱特公司合作建厂,创办了韶关飞机维修厂,这个厂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
1936年5月,这家工厂造出了第一架飞机,试飞顺利完成。抗战开始后,工厂搬到了昆明,1940年在那里重新建厂投产。
那时候,国民政府为了保护第一飞机制造厂的安全,特意把工厂建在深山老林里,还安排了很多警卫人员,并确保水电供应充足。
第一飞机制造厂把生产车间分散在不同地方建造,这样日军就算想轰炸,也找不到重点打击目标。
第一飞机制造厂生产的飞机,用的就是咱们国家自己造的发动机。没错,那时候咱们国内已经能批量生产发动机了。
这是大定发动机厂生产的G-105型星形发动机,它采用18个汽缸分两排交错排列的设计,能输出800匹马力。在当时国内航空发动机领域属于顶尖水平(截至1946年共生产了36台这样的航空发动机)。
第一飞机制造厂先是在昆明建厂生产,后来整体搬到了台湾宜兰继续运营,整个发展过程主要分为昆明和宜兰这两个建设阶段。
建厂初期,工厂成功造出了AT-6高级教练机,还仿制了30多架苏联的伊15战斗机。后来搬到贵阳分厂时,他们又研发了XP系列飞机,这些飞机的性能比当时伊15还要出色。
1944年,厂长朱家仁带着团队在第一飞机制造厂研发直升机,但进展很不顺利。到了1947年年底,朱家仁被调往台湾接手第三飞机制造厂,主要工作是组织运输机的制造。
1949年年初,第一飞机制造厂接到命令搬迁到台湾,这家工厂在云南的建设历程就此画上句号。
第二飞机厂
第二飞机制造厂最初是中意两国合办的飞机工厂。建厂时意大利方面先垫付了全部135万美元资金,中国政府承诺会按时还清这笔钱。
1937年4月,工厂收到了订购的飞机制造设备和原料,第二飞机制造厂正式投入生产。他们最先制造的是意大利萨伏亚公司设计的S81B型双发动机重型轰炸机。
抗战全面打响前,第二飞机制造厂已经造好了3架大型轰炸机。后来为了躲避日军空袭,国民政府把这个厂子搬到了重庆南川的深山老林里,具体位置叫海孔洞。
那时候,第二飞机制造厂不仅建了厂房,政府还专门拨款建了配套生活区。医院、宿舍、娱乐中心、幼儿园、小卖部、运动场、游泳池这些设施一应俱全,工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需求都能得到充分满足。
资料显示:第二飞机制造厂员工工资按月发放,每月能拿50到170元法币。工人工资按工作时间计算,每小时0.1至0.46元,每月按204.1个工时结算工资。
1939年,第二飞机制造厂开始按照苏联伊16战斗机的样式进行复制生产。到1943年为止,这家工厂已经造出了20多架这种型号的飞机。
抗战期间,朱家仁带着第二飞机制造厂的工人们一起造出了中运1号和中运2号运输机。现在这两架飞机还摆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
1945年11月,中国自主研发的中运1号运输机成功完成首次试飞。这架飞机从重庆白市驿机场(当时中美联合空军基地)出发,仅用53分钟就安全降落在成都太平寺机场。试飞顺利结束后,飞机正式交付给当时的国民政府空军使用。
中运1号运输机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首款运输机。1948年底,第二飞机制造厂接到航空委员会通知,要求整体搬迁至台湾。
补充说明下,第三飞机制造厂位于成都,在抗日战争时期造了很多战机,后来这个厂大部分都搬到台湾去了。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除了建造飞机制造厂外,还建了很多飞机修理厂。这些修理厂不仅负责维修飞机设备,还为培养航空技术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制造速度来看,中国飞机制造业发展得并不快,跟同一时期的日本比起来,明显落后不少。
那时候的中国正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发展航空教育和飞机制造特别不容易。日本全面侵略中国后,他们想彻底摧毁我们刚起步的航空业,逼得各家飞机厂只能不停地往内地搬迁,一路上吃尽了苦头。
虽然处境艰难,但当时中国的飞机制造业并没有完全垮掉。靠着外国支援,我们建起了现代化工厂,引进了飞机组装线,成功造出了自己的发动机,还生产出轰炸机、运输机、战斗机、水上飞机和教练机等多种机型。
打造强大的飞机制造业,永远都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