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杜月笙墓地:朝向上海,破败不堪,坟冢后侧八个大字令人深思

萨彦布特哈 2025-04-01 13:36:54

1951年8月16日,曾经在上海叱咤风云的青帮头目杜月笙在香港的家中去世,享年63岁。他的女儿杜美如提到,杜月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周围的人说:“我已经没有希望了,但你们还有,中国还有希望。”

在上海即将解放的1949年,尽管蒋介石多次邀请,杜月笙还是决定不去台湾,而是去了香港。那么,他为什么不去台湾呢?他的孙子杜顺安透露,原因在于一张“红帖子”的丢失。这张“红帖子”是蒋介石早年未成名时,通过他人介绍在上海见到杜月笙时递上的。在帮派中,这种帖子象征着成为门徒,通常还会有一个正式的入帮仪式。

简单说,杜月笙在青帮的资历比蒋介石还老。杜顺安他爸(杜月笙大儿子维藩)常跟他说:“咱家存着蒋介石的拜师帖。”1937年上海被日本占了,杜月笙去香港前,把老蒋的拜师帖锁进了家里的保险柜。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回到上海检查物品时,发现唯独那份"红帖子"不见了,其他东西都完好无损。杜顺安猜测,很可能是蒋介石派人暗中取走的。他提到:"我祖父原本打算找个合适的机会,把蒋介石当年给他的那份'红帖子'完璧归赵,没想到它居然自己消失了。"

杜月笙觉得去台湾没啥意思,老蒋的"红帖子"也不见了。抗战结束他回上海时,还指望老蒋能给他个职位,没想到等来的却是租界被收回,这让他大受打击。

杜月笙对国民党完全失去了信心,他告诉孩子们:“那些国民党高官,根本就把我当夜壶。半夜尿急了,才想起我。用完就扔到床底下,嫌我脏臭。”但他怎么也没料到,自己去世后会被强行带到台湾安葬。

杜月笙去世后,他的家人们在墓地选址问题上争执不下,意见无法统一。1952年,四姨太姚玉兰建议将杜月笙的遗体送往台湾安葬,这一提议最终获得了全家人的认可。同年10月25日,杜月笙的棺木从香港乘船抵达台湾基隆港。

据一份资料记载,杜月笙的遗体从香港启程,乘坐盛京轮经过两天两小时三十五分钟的航程,于27日傍晚抵达基隆港。除了杜家亲属,还有恒社在台成员及前来迎接的亲友,共计300多人到场。

杜月笙的棺材重得出奇,足足要16个人才能搬动。蒋介石为了体现对杜月笙来台安葬的重视,特意组建了一个“安厝委员会”,成员有陈诚、于右任、王宠惠、许世英和张群等人。

杜月笙的遗体在台北市南京东路的极乐殡仪馆暂存,等待下葬。国民党随后着手挑选墓地,最终决定将台北县汐止的秀峰国民小学后山作为他的长眠之所。为了确保墓地的气派,大陆工程公司被委托负责整个建造工程。

杜月笙的墓地相当豪华,墓体采用大理石装饰,碑文刻着"先考杜公月笙府君之墓"。碑顶分别刻有蒋介石题的"义节聿昭"和张群题的"誉闻永彰"八个大字。不过,不少人觉得杜月笙配不上这些赞誉。

蒋介石的题词意在赞扬杜月笙的侠义精神和高尚品格,认为这些美德值得被记录并广泛传播。张群的题词则强调优秀的名声应当被更多人知晓。最初,张群的题词刻在入口的牌坊上,后来由于小学扩建,这块牌坊被拆除了。

杜月笙的墓地位于香港,朝向上海,象征他临终前未能实现的愿望,回到故乡安葬。尽管起初有人定期照料,但多年过去,这座墓已荒废破败,无人再管。

0 阅读:1
萨彦布特哈

萨彦布特哈

阎子淳晨彩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