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错的一步棋,苏联为什么输掉冷战:失去中国

瑞亭说历史 2024-08-23 01:54:22

历史的结果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苏联输掉了冷战。

很多人读到这段历史都感慨,苏联把一手好牌给打烂了。要知道,早在苏联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也就是1928年到1932年,它就已经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上世纪三十年代,西方普遍陷入大萧条,但苏联经济却在飞速发展中,这令西方世界刮目相看。美国著名的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来后,赞美道:“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美苏争霸

那么,为什么实力不俗的苏联会输掉冷战呢?在我看来,苏联看起来是个工业强国,实际上,不仅产缘政治力量的底子薄,“正增长秩序”也很脆弱,这一篇,我就用产缘政治的视角来为你分析,苏联是怎样输掉冷战的。

苏联在产缘政治方面的弱点

我们先来看看苏联在产缘政治上的弱点。

其实,假设战争或者国际竞争没有别的因素,只受到制度的影响,就是看谁的机制更有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更有能力适应战争或战时状态,那苏联的体制还真是有优势。

比如,在二战到冷战早期,苏联的情报系统成就斐然,让人大跌眼镜,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设计者怀特竟然是一个苏联间谍。除了怀特,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经济顾问劳克林·库里也是苏联间谍,这些苏联间谍在西方阵营的级别都非常高,而同一时期苏联决策层几乎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欧美都没有办法把同级别的间谍安插进去。

二战后:美苏实力对比

再比如,冷战早期,苏联“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也的确得到了体现。1957年,苏联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上天,震动美国。美国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科研界的老大,没想到苏联比美国先把卫星送上了天。这个事件后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作“斯普特尼克时刻”,意思就是苏联的科技进步对美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但是,历史毕竟不是真空试管,不可能只有单一因素发挥作用。如果对比苏联和美国的产缘政治力量,就会发现,苏联比美国的底子还是弱很多的。

首先,苏联的工业体系,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美国参与建设的,它的工业家底比不上美国。比如,苏联的前几个五年计划间优先建立起来的重工业,都有美国的参与。这些援助在短短几年内就让苏联制造电气设备的能力增长了六倍。而从1936—1940年间,宇宙石油、巴杰尔、拉默斯、麦基等美国公司,又援助苏联建设了一批炼油工厂,让苏联获得了石化加工能力。苏联的电力通讯技术也是从美国公司那里获得的。当然,美国公司在苏联建厂,根本原因是大萧条期间它们缺少利润,必须到苏联做生意。但这反过来也说明苏联的工业基础确实很薄弱,没法跟美国比。

后来苏联工业虽然量产不错,但是在技术创新方面远远落了下风。这方面也可以举个例子。西伯利亚油气管道建成时,正是冷战中后期,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先是跟欧洲打了一场“贸易战”,对提供资金给苏联的欧洲公司进行制裁,只不过,当时的欧洲团结一心,以欧共体为主导把美国的决策顶回来了,逼得美国中止了制裁。但是,根据后来曝光的史料,美国人还动用了产业间谍,在苏联人购买的油气操控软件中植入了木马,导致管道压强发生变化,出现了爆炸。其实爆炸本身的后果并不严重,但是这让苏联人变得很焦虑,他们开始怀疑,从西方购买或者偷窃的技术中,到底有多少是被植入木马的?苏联当年在科技上对欧美的依赖,由此可见一斑。

1960年以来,美苏经济增长出现分化

其次,苏联对能量流的掌控力度远远不如美国。前面讲石油的时候曾经介绍过,西方的“石油七姐妹”在巅峰时期掌控的石油储量,占全世界的85%。苏联本国内部在巴统有一些油田,后来共产主义阵营内部的罗马尼亚也有一部分油田,但总量没有办法跟美国阵营相比。这也是为什么冷战期间,苏联要反复通过反对殖民主义的口号,号召中东国家反对西方,目的就是想拿到中东的油田。

最后,我认为也是最关键的,是苏联缺少强大的民间商业基础,“正增长秩序”很脆弱,导致把科技转化成产业的“漏斗—喇叭”模型无法良好运转。我认为,这才是苏联在产缘政治博弈中不敌美国的根本原因。

正增长秩序不成熟拖累科技竞争

那有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苏联不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吗?还不能把科技产业搞好吗?这事儿还真没那么简单。因为国家虽然收的税多,但是花钱的地方也多,教育国防医疗都得掏钱,最后真匀给科研的其实不多。比如拿前段时间大家都很关注的芯片来说,咱们政府从2017年开始准备投钱给所有国内企业,补贴芯片研发,两年加起来投了1000亿人民币,合大概188亿美元。但是台积电一家企业一年花在建晶圆厂上的钱就是340亿美元。

可见,国家做不到面面俱到。但是每个科研产业的人才都很重要,钱一断,追不上人家,你的水平就会落伍。所以,理想状况是,国家烧钱尝试一个方向,如果尝试对了,就交给企业做产业转化。企业利用“正增长秩序”养活大量天才科学家,当国家需要的时候,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就可以做贡献。这样,政府优势和“正增长秩序”互相配合打仗,效果最好。

其实从1960年代开始,美国就是这么做的。受苏联刺激后,美国成立了一批国家级的科研中心和机构,也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搞登月,搞太空竞赛,搞先进战争。这些当年曾经最高精尖的的科技,后来都商业化了。举个身边最常见的例子,我们吃的“三只松鼠”真空包装袋,其实就是美国当年为了给宇航员在天上吃饭弄出来的,这就是一个科技成果转化的例子。

但是,苏联的商业化不行,科技成果接不住,浪费了很多很好的机会。这方面我也可以举个例子:其实苏联在1963年就推出了“阿尔泰”移动电话系统,是欧洲最早的手持电话,比摩托罗拉的第一部手持电话要早十年。可以说,苏联在起步阶段并没有落后。

然而,苏联的移动电话系统,用户只有官员,它开发出来主要是为了官僚系统上传下达,没有考虑普通人的需求,普通人也很难买得起。苏联的科学家们虽然开发出了新技术,也得到了应用,但是没有商业化的刺激,没有围绕这项技术的商业化采取的各种微创新,苏联最后在通讯竞争中完全败给了美国的商业公司,大家也就不再记得“阿尔泰”这个名字了。

所以你看,前面我们反复讲过,从科技转化成产业成果,必须接受商业化“漏斗”的考验。对一个国家发展科技来说,这也是必要的。

“正增长秩序”不成熟的根源:习惯暴力思维

那么,为什么苏联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它的“正增长秩序”力量不足呢?

有一点是根植于它的历史传统的。那就是,俄罗斯人是一个习惯于用暴力思维来思考国家战略的民族。在它的眼中,产缘政治应该为地缘政治服务,而不是地缘政治应该为产缘政治服务。

这么说可能有点绕,下面就来为你仔细讲解一下。

我们今天对俄罗斯帝国辽阔的疆域印象很深刻,但其实倒推两三百年,俄国地盘没有这么大。18世纪以前,它的主体还是欧洲部分,今天在亚洲占有这么大的疆域,是它在近一两百年里打下来的,而且还没有很好地整合。

由于俄罗斯扩张太快,加上它征服的一系列地区民族、宗教、信仰特别多元,处处有雷区,处处有敌人,这就导致俄罗斯民族面临的地缘政治局势一直很紧张。我们中国人可能很难感同身受,因为中国的疆域发展到现在,经过了上千年的积累和融合。但是,苏联巅峰时期人口接近3亿,其中俄罗斯民族可能还不到一半。说句不好听的,它其实有点像历史上的蒙古帝国,虽然是征服者,是胜者,但是看着地盘上各个民族跟自己未必同心同德,那滋味也不好受。

所以,从沙俄帝国到苏联到今天的俄罗斯,它们总是倾向于吞并很多国家、扩张版图,甚至干涉同一阵营里其他国家的内政,根源就在于,俄罗斯人对地缘政治有深刻的不安全感,他们希望自己被卫星国环绕,希望自己和对手的版图中间隔着一大堆缓冲国,这样,一旦别人打过来,他们可以提前做准备。

但是,苏联这样做的后果,其实是牺牲了产缘政治的很多可能性。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苏联跟中国的关系。中国从古代社会开始就是全世界的制造中心,如果苏联能够跟中国真正团结在一起,向中国开放技术、资本和能源,这十几亿人的生产力和消费市场,可以解决它很多重大问题。但是,出于地缘政治原因,苏联挑起了跟中国的矛盾,导致冷战后期中国其实跟美国走得更近一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从大格局来看,这其实是苏联走得最错的一步棋。

苏联的问题,其实也可以归结于它把重点放在了地缘政治上,而不是产缘政治上。俄罗斯民族是一个习惯于用地缘政治视角思考国家战略的民族,这让他们在冷战中犯下了最大的错误:失去中国。

最后,我为你留一道思考题。苏联在产缘政治方面的不足是冷战失败的根本原因,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用产缘政治分析今天的俄罗斯?请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看法。

0 阅读:3

瑞亭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