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遵化满族

山雁说过去 2025-02-17 16:46:41

李纯/文

遵化县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县,境内除汉族外,还有满、回、蒙、朝鲜、维吾尔、壮、藏、毛难、瑶等少数民族。据1985年底统计,遵化县少数民族人口有47,23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14%,其中满族居首位,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5.6%。现将遵化县满族的发展历史作一简单介绍。

一、满族人定居遵化县的历史缘由。

遵化县北靠长城,关口较多,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664年4月,清军入关,在长城各要溢关口均设兵营将校守御。马兰口镇(今马兰关)原设参将1员,顺治六年改设都司。顺治十八年增设副将,左右二营。雍正元年,副将改设总兵官,增设中军游击1员。马兰关由绿营驻守,保护“后龙”风水禁地,往东管长城沿线32个关口。州境各关口都设置营房。罗文峪营房设在北下营,当年曾设把总1员,骑兵36名,步兵167名。大安口营房设在西下营,鲇鱼池关属镇标营,设把总1员,守兵88人。马兰口镇设有镇守总兵1员,中军兼左右营游击1员,左营守备1员,左哨把总2员,右哨把总3员,经制外委干总2员,经制外委把总5员,额外外委30员。右营守备所设置的官员基本并左营相同。两营共有264名,守兵762名。这些官兵来了以后,并带家眷随迁至此,这样便成了这里的满族居民乡。现在,罗文峪村有满族180人,北下营村有满族110人,西下营乡双义、兰村有满族100多人,汤泉乡鲇鱼池、关山口、园果庄等村有满族300多人,上关村有满族262人,马兰峪镇的马兰关一、二、三村和官房村共有满族3707人,占这四个村总人口的95.5%。

据清史记载,公元1661年,清王朝在丰台岭(后御封为昌瑞山)建陵后,为了维护帝王尊严,在马兰峪设置内务府,做为承办事务衙门,又调造一些官员、士兵和满、蒙古、回族等平民,来看护陵寝,管理有关陵墓的一切事务。内务府设总管1员(由马兰口镇总兵兼任)。新城设礼部、石门设工部,都设有主事、郎中、员外郎、笔帖式,各员和匠役60名。左恭卫护守,自只子辅国公总管以下官弁若干员,兵了工役若干名,驻扎在马兰峪,南新城等处。内务府下辖各陵圈,圈内的村庄都是八旗兵、平民和匠役居住的地方。名村庄都按帝后陵的名称命名。如守护裕陵的八旗兵营房叫峪营房,守护定陵的八旗兵营房叫定营房,守护惠陵的八旗兵营房叫惠营房,守护慈禧陵的营房叫新太营房。现在东陵乡的西沟村原是为孝陵、孝东陵服务的圈,裕东村原是为裕陵服务的圈,裕小村原是为裕妃园寝服务的圈。定大、定小两个村点原是为定陵、定妃园寝服务的圈,各圈内承办陵墓一切事务的人员样样俱全。例如,孝陵就设有礼部郎中1员,员外郎事务的人员样样俱全。例如,孝陵就设有礼部郎中1员,员外郎2员,赞礼郎3员,主事1员,尚膳正1员,尚茶正1员,内管领1员,内副管领1员,八旗兵管1员,翼领2员,三等轻车 都尉1员,佐领2员,云骑尉1员,章京16名,笔帖式2名,骁骑校2员,膳房7名,茶房5名,领催3名,披甲78名,差役28名,首领1名,太监3名,校尉20名,树夫70名,牛吏2名,挤奶2名,屠户12名,杂领12名,网户4名,果户4名,鹰手4名,打草40名,扫院4名,喂牛羊15名,匠役40名。其他各陵寝的官弁兵丁的配备基本相同。

辛亥革命以后,上述人员为谋生计,有的迁往唐山,有的迁回东北原籍,剩下的一部分就成了这里的居民,一直繁衍生活到现在。

此外,清军入关后,清王朝又在遵化县设置了一部分钱粮庄头,委派一些有战功的满族将官来此,将收取的钱粮作为朝廷供给自己的生活费用。这些将官有的把家眷带到这里定居,遂成为遵化县的满族居民。

二、遵化县满族的风俗习惯。

(一)语言文字。在清朝乾隆年间以前,关内的满族人还学满文,说满语。因居住日久,与汉人杂居,后来除少数官员使用满文外,多数已学汉文讲汉话。辛亥革命以后,遵化县的满族人就很少有人能识满文了。

(二)住宅。解放前,农村一般为四合院,座北向南,建正房,正房两侧有耳房,前面有东西厢房,四面有围墙,并有小门、二门,院内有影壁,立有“索罗杆”(即天地杆)。正房一般为三间,中间开门,分东西两屋,东屋老人住,西屋墙上放祖宗板,供有祖先。

(三)头饰、服装。满族人一般留鲜发,入关后,男人发式依然如旧,自头向后留发,周围剃去,将留头发编成一根三股发辫,垂在脑后。这种发式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停止。前几年(80年代),马兰峪地区还有少数年岁较大的满族男人留发辩。满族姑娘留两根辫子,到结婚时开脸上头,开始在头顶上结髻,用别顶簪别上,再冠以插满花朵的黑市顶饰,称做“两把头”,头后面还用假发做个装饰的鬏,称为“燕尾”。满族妇女不缠足,谓之“天足”。

过去女人穿木底鞋,俗称“花盆底”。因满族源于东北,天气严寒,在风雪中为了不湿鞋,面穿一种中间底高的木底鞋。高者达14厘米,走起路来别致好看。现在这种装束只在舞台上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消失了。

满族先人不分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分为单、夹、皮三种。样式为圆领,右大襟钉扣绊,下摆有直筒式、两面开叉和四面开叉式之分。衣袖较窄,袖口加半圆形“夹袖”,也叫“箭袖”。为便于骑射,腰東皮带。入关以后,满族上层人士的,服装有了统一的样式,寒署更换,都有次序。男人一般穿袍服,外套马褂。妇女穿的长袍叫旗袍,并有长短之分,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这种服装同过去的裙服相比,既能表现出曲线美,显得文雅大方,穿起来也比较便利,故而成为我国妇女所喜爱的服装样式之一。

(四)饮食。满族入喜欢吃粘食,因季节不同,做法有别。

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苏叶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满族入有养猪的习惯,喜欢吃猪肉,饭菜也很讲究。普遍饮酒。酒有黄、白两种。黄酒自酿,除饮用外,还用其祭祖。宴会必定有酒,主人轮番劝饮,以醉为止。满族人不论男女均有抽旱烟的习惯,普遍使用烟袋,系有烟口袋,男人挂在腰间,女人拿在手里。贵族家里的人,通常在饭后吸水烟。水烟袋有铜制、银制之别,长长的烟嘴,油烟时,烟从水中滤过,发出呼噜呼噜的响声,可以减少烟草中的尼古丁。

(五)礼节。满族是个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讲究礼节,尊敬老人,敬本祖先,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礼节习俗。通常男人行请安礼,俗称“打干”,对于久未相见的长辈或有重要情况禀报,行叩头礼。与从远方来者相见,小辈见长辈叩头抱脚,长辈抱小辈的背,平辈彼此抱肩,谓“抱见礼”。妇女平时行蹲礼,两手按腿下蹲,道声“万福”。妇女行大礼时,跪下后两手按腿三叩头,以右手抹三下鬓角,直跪着点头。对远来的亲友,也行抱见礼。人关后,各种礼节均保存下来,并有所发展。

小辈对长辈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媳妇与公婆不能同桌吃饭,来客后男女不同桌,家里有老入,小辈不能陪客。满旋人在路途相遇,要首先面朝对方,立正后方能讲话问安。送客要出大门,待客人走远直至看不见后才能回转。

(六)婚姻。解放前,一般为男到女家托媒说亲,若女方家长同意,女方亲友家长去男方家相看,如果愿意,就在男方家里吃饭。选好吉日后,女方家聚宗族亲友到男方家“换盅”,正式定下婚姻关系。然后男方家将服装、手饰、布匹、猪等物送到女方家,叫“过礼”。结婚前一天,女方家将嫁妆送到男方家,男方家要放鞭炮表示迎接,习惯上将结婚头一天叫“响门”。新郎携带“离娘肉”到女方家迎亲,后来改为由媒人带去。男方的婶或嫂去娶亲,被称为“娶门客”,表兄或表弟打灯笼、抱包袱(拿着新娘所要穿的全部衣服、头山和鞋等),迎送时间均提前定好。

女方送亲的称为“送门客”,要由婶或嫂担任,押轿杆的由兄或弟担任,还有一个送子孙饽饽的弟弟或表弟。新娘由人背到轿上(以前用马,后用轿),不许着地。到男方家门后,新郎用矢射舆,意在除邪。新娘下轿到天地桌“拜天地”。新娘入室“坐福”。然后赴席,由婆婆带着新娘认亲友及大小辈。晚上新郎新娘吃“子孙饽饽”和“长寿面”,意在子孙繁衍,百年无灾,永享福贵,白头到老,人洞房就寝,点着长寿灯直达通宵。第二天,新娘新郎拜见岳父岳母,称为“回门”。回门过后,婚礼就算告成。

(七)生儿育女。满族人家生男孩门口挂弓箭,意在预祝长大成为一个好射手。生女孩门口挂红布条,象征吉祥。小孩生下来要包好,枕上装粮食的小枕头。

(八)丧葬。满族的丧葬虽较简单,但与汉人不同,人死后头朝门,顺炕停放在地上,尸体不能对着正梁。男人穿孝,女的戴孝箍,棺材是齐棺,土葬。

(九)祭祀。每年清明节用新上添坟,增添新人口(姿媳妇,生孩子)都要上坟祭祖。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烧寒衣,预示冬天来临;腊月三十烧包袱,缅怀死者。

(十)亲友间称谓。孙子、孙女称祖父为“爷爷”,孙媳称爷公公为“太爷”,称祖母为“太太”,曾孙辈的称其为“老祖”。孙辈称姑奶奶为“姑太太”。子女称父亲叫“阿玛”,称母亲为“奶”。儿媳称公爹为“阿玛”,称婆母叫“奶”。

父辈对下称谓,生儿叫“阿哥”,如“大阿哥”、“二阿哥”,娶了大儿媳叫“大妞”,二儿媳叫”二妞”,对孙娘也称之为“妞”,后来对儿媳称之为“大姑娘”、“二姑娘”。原来称自己的生女为“大姐”、“二妞”、“三姐”等。

侄子称伯父为“大爷”、“二大爷”,称伯母为“大娘”,侄子称叔父为“二爹“、“三爹”,称婶母为“二婶妈”、“三婶妈”。

满族入关后,经过近300多年的历史变化,民族特点并没有完全消失,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摒弃了不利于民族繁荣的窗习,保持了适于民族兴旺的良风,沿着文明向上的道路不断前进。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对于遵化县港族入民克服民族自卑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起到了很大作用。如在人口普查前,全县只有满族人口12000多人,普查以后,是19500多人,到1985年底,已达46038人。

0 阅读:2
山雁说过去

山雁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