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之死在传统的解读中是因岳飞执意要迎回徽钦二帝,继而影响赵构的统治地位,这才不得已杀了岳飞;但翻开史书之后就会发现,并没有“迎回徽钦二帝”相关的言论,这样的话语只出现在了电视剧中。岳飞说有过要迎回徽钦二帝吗?说过,且只有一次。
公元1137年,绍兴七年,岳飞上表宋高宗赵构,在奏折《乞出师札子》中说:“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以归故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之忧,臣之志愿毕矣。”大概“迎回徽钦二帝”的话语就源于此处,不过该奏折中还提到了“梓宫”,就是皇帝的棺材。
很多人以为岳飞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战场上;但在官场上,岳飞也是谨小慎微,颇具智慧。在给宋高宗赵构的奏折中,只提到了宋徽宗赵佶,当时宋徽宗赵佶已经病逝,所以岳飞说接回宋徽宗赵佶的棺椁,并没有提到他的哥哥宋钦宗赵桓,说明岳飞是有政治头脑的;因为此时已经有了一个大宋天子,再提他的哥哥就犯忌讳了。其次,岳飞也不敢与赵构结梁子,目的就是为了北伐大计不被淹没,得罪宋高宗赵构,北伐的梦想就无法实现了。
公元1135年,宋徽宗赵佶在金国都城上京病逝;直到公元1137的时候,宋徽宗赵佶的死讯才传到了临安,听到消息的宋高宗赵构哭得非常伤心,这才燃起了北伐之志,说明宋高宗赵构是愿意接回父亲的,间接验证了岳飞的死与迎回徽钦二帝无关。
其实岳飞的志向就是想收复河山,避免生灵涂炭,迎回宋钦宗赵桓只是顺带的事,在岳飞心中并不是首要任务,所以没必要大书特书。岳飞一生四次北伐,差点就能收复中原,还老百姓一个太平盛世;结果在第四次北伐中被赵构的十二道金牌劝回,金兀术才得以侥幸逃脱,“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前几次还义无反顾得地支持岳飞北上,到后面态度就急转直下了,究其原因还是要从合兵开始说起。
公元1137年,宋高宗赵构将淮西军交与岳飞管理;《宋史》记载,"听飞号令,如朕亲行。"这一举措直接引来了张浚与秦桧的不满,这两个人都是文臣;张浚是岳飞的上司,怕岳飞权力过大,秦桧则是怕岳飞破坏了议和。
为了陷害岳飞,秦桧更是引经据典,将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的事情拿出来讲给赵构听,并且说岳飞与宋太祖赵匡胤都是30多岁当上节度使的;正是由于权力过大,后周天下才变成了大宋江山。此言一出,宋高宗赵构开始忧虑起来了。
由于两人进谗言,最终宋高宗赵构被说动,收回了合兵这一提议;得知此事的岳飞直接上书请辞,还没等宋高宗赵构答复,就让张宪代理指挥军队,自己则回庐山为母亲姚氏守孝。最后,果真如岳飞所料,淮西将领不满张浚派去的监军,结果带着四万部队投降了刘豫的伪齐政权。这次事件给北伐带来了极大的阻力。也是从此刻开始,宋高宗对岳飞有了忌惮之心,君臣开始慢慢走向不合。
真正令宋高宗赵构不满的是,岳飞竟然建议宋高宗立太子之事。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宋高宗赵构有一个独子叫赵旉,两岁时因受到惊吓而死。此后,宋高宗再无生育,是因金兵经常袭扰北宋疆土,令宋高宗赵构非常惧怕,长期生活在恐慌之中,从此再无生育能力。虽然赵构也时常求医问道,想拥有一个自己的亲生儿子,但终究没有什么效果。
岳飞一提立储之事,正击中了宋高宗的软肋;岳飞是为了江山社稷,但宋高宗赵构不这样想,他会想岳飞是不是想获得更多的权力,好把持朝政。因此所有的不满在此刻都显现了出来,功高震主加大不敬或许只是令宋高宗赵构不悦,立储才是岳飞必死的原因;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为了不背残害忠良的千古骂名,宋高宗赵构选择秦桧当背锅侠;秦桧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了岳飞。
岳飞与赵构年龄相仿,志向却相差甚远;两人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宋高宗赵构只想偏安一隅,贪图享乐,被金人打怕了。宋高宗赵构不是中兴明主,用钱只能换来短暂的和平,然而他并没有吸取“澶渊之盟”的历史教训,反而一直妥协;也许从一开始,岳飞的结局就注定以悲剧收场,这是历史的必然。对于岳飞的结局,小伙伴们是不是觉得非常遗憾呢?
BHT
完颜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