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麦的香气在神州大地上飘荡了五千年,江湖上便悄然分化出七十二路面食门派。此刻,让我们在氤氲的面香中展开武林大会的羊皮卷,看十大门派如何以面条为剑、面汤为酒,在华夏大地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碳水论剑"。

一、京城秘宗派:炸酱面
当紫禁城的琉璃瓦披上夕阳,胡同里准时响起"吸溜"声。老北京炸酱面像位穿长衫的说书先生,讲究"七碟八碗"的排场。
青豆黄、黄瓜丝、心里美萝卜片在青花瓷碟里列队,手擀面须得能透光,炸酱要用六必居黄酱配五花肉丁慢熬三小时。
最绝的是吃面的仪式感:先夹一筷子面,再抹酱,最后码菜码,整套动作比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还讲究。

二、楚地火云堂:热干面
武汉人的清晨是被芝麻酱香唤醒的。热干面掌门人手持长筷,在蒸腾的热气中施展"十八拌"绝技——碱水面要烫得七分熟,淋上小磨香油防粘连,撒萝卜丁酸豆角如星落棋盘。
真正的行家懂得在芝麻酱淋下的瞬间掐表,三分钟内不吃完的,都会被急性子的湖北人用眼神"凌迟"。
这碗面里沸腾着长江码头的江湖气,连黄鹤楼上的白云都忍不住要下来尝一口。

三、 晋北玄铁门:刀削面
山西面食界的独孤求败非刀削面莫属。看削面师傅手持弧形铁刀,面团在头顶旋转如月,银光闪过处,柳叶状的面片纷纷扬扬落进沸锅,这场面比武侠片的特效还震撼。
我认识位山西的朋友说,削面老师傅三十年练就的绝技,能蒙眼削出0.5毫米的薄片,汤头浇上去能透出晋商票号的水印。不知他说的是不是真的?
不管真假,反正刀削面配上老陈醋,酸香直冲天灵盖,让人忍不住想高唱"人说山西好风光"。这才是重点!

四、陇西逍遥派:牛肉面
兰州人的生物钟是由头锅汤唤醒的。
凌晨四点,戴着白帽的回族师傅开始熬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绝世汤头。
牛骨汤清如黄河水,萝卜白似皋兰山雪,油泼辣子红过丹霞地貌,香菜蒜苗绿过河西走廊,手工拉面黄得赛过鸣沙山。从毛细到韭叶,九种面型暗合易经术数,吃碗面的功夫,仿佛敦煌壁画里的飞天都想来跳段胡旋舞。

五、 巴蜀唐门:担担面
成都巷陌里的担担面,是位身怀暗器的绝色佳人。竹扁担两头挑着红油坛子与花椒罐,细面上卧着酥脆的肉臊,底下藏着用芝麻酱、红油、芽菜调制的"销魂散"。
初入口是温柔的香,转眼麻意如青城山的云雾漫上舌尖,辣味似都江堰的激流奔涌而来。
有人说,吃完这碗面,锦里的灯笼都变成了重影,武侯祠的石狮子仿佛在对你咧嘴笑。

六、关中霹雳堂:油泼面
当滚油浇在辣子面上的刹那,"滋啦"一声仿佛能惊醒沉睡的兵马俑。
陕西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裤带",说的就是这碗宽如秦腔唱本的面条。
陕西的朋友调侃,关中汉子抻面时要吼秦腔助兴,泼油时必须凌空三寸,让热油与辣椒面在降落途中完成化学反应。
就着生蒜吃面,豪迈得能让华山的苍龙岭抖三抖,连杨贵妃吃了都想摔酒杯跳胡舞。

七、中原太极宗:烩面
郑州火车站方圆五里,空气里永远飘着羊肉烩面的香气。
这碗面深谙太极之道——奶白汤是文火慢炖的以柔克刚,烩面片要在空中甩出阴阳鱼图案,海碗端上来时还咕嘟着太极八卦的气泡。
配上糖蒜与辣椒油,吃得人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恍惚间看见少林武僧在面汤里打起了醉拳。

八、长白寒冰阁:冷面
延吉冷面是面食界的冰雪女王。荞麦面要在零度的牛肉汤里冰镇出琥珀光泽,半个煮蛋如满月悬在雪原,苹果片与黄瓜丝是点缀其间的白桦林。
最绝的是面汤里漂浮的冰碴子,嚼起来咯吱作响,仿佛能听见天池水怪在打喷嚏。朝鲜族阿妈妮端面时总要念叨:"慢点吃,小心冰掉后槽牙!"

九、 江南听雨楼:奥灶面
苏州的面,是要就着评弹吃的。奥灶面的汤头要用青鱼鳞慢煨,银丝面细得能穿绣花针,浇头排列得比园林假山还讲究。
爆鱼如枫桥夜泊的剪影,焖肉似虎丘塔的倒影,就连面汤上的油花都要摆出留园窗棂的纹样。
吃这碗面得用三才碗,先闻香,再观色,最后用舌尖轻点汤面,方不负"姑苏城外寒山面"的美誉。

十、岭南浮云舫:云吞面
广州的云吞面是位深藏不露的世外高人。
竹升面要用毛竹压足两小时,云吞馅得是七分瘦三分肥的虾肉,汤底用大地鱼与猪骨熬成琥珀色。
最妙的是装碗顺序:云吞垫底防泡软,面条居中保弹性,热汤最后浇入唤醒鲜味。不知挑剔的美食家蔡澜吃没吃过这碗面?如果吃了,他会不会感叹:"这才叫'大隐隐于市'啊!"

武林盟主虚位以待
当十碗面在想象中摆开阵势,这场武林大会注定没有输家。北方的面是铁马冰河的豪放诗,南方的面是杏花春雨的婉约词,西部的面是大漠孤烟的边塞曲,东部的面是晓风残月的杨柳调。
你的筷子正要伸向哪一碗?且慢——你家乡的那碗面,是否正在评论区磨刀霍霍准备踢馆?
亲爱的小伙伴儿,哪碗面才是你心中的白月光?
欢迎评论区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