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后第一正解”的皂罗袍先生,对老子重要概念的理解对吗?

问道化鸣 2024-03-16 12:45:07

皂罗袍3先生是我生活中的好友,佛家儒家经典自不必说,仅研究《道德经》也有几十年了,“悟道”也有十几年了。

今天早晨看了皂先生几篇微头条和视频,感觉我们对“道”的认知方向在悄然发生变化。认识上的差距也在拉大,比如他说老子所谓的“自然”就是“从圣到凡的堕落过程,整部道德经,就是对自然的觉醒”,再如“小国寡民”就是佛教的“彼岸”。

对此,我不敢苟同,但我不能以反对“以心解老”“以佛解老”为借口,否定老朋友的解读方向,我只能说那不是我的解读方向,各有所好,这很正常。

现将皂先生的相关观点贴出来,写上我的疑议,供朋友们批判。

“皂先生:自然是从圣到凡堕落的过程,整部道德经,就是对自然的觉醒”

他在“破解道德经的关键——否定自然”一文中说:

“自然是从圣到凡堕落的过程,整部道德经,就是对自然的觉醒”;从万物返回到“道”,就是“得道”。具体步骤就是“三不生万物,二不生三,一不生二,道不生一,无不生有”;

我们学习道德经的目的和方法:第一步先做到“得一”,不再一生二;第二步就要“大制无割”,不再道生一;第三步就是“知足不辱”,不再无生有;最后“不欲以静”,安住在空性!

我:“自然”不是老子否定的对象,而是老子思想的最高价值体现

《道德经》中的“自然”,不是西方哲学的自然观、本体论,也不属于政治哲学、历史哲学或伦理学,它甚至不属于形而上学,更不是认识论或方法论,当然,也不可能是自然界或大自然。

很简单,“自然”就是一种状态,一种不受外部强力干涉的自由和谐状态。老子说“希言,自然”,道不干涉万物,万物才会处于自然而然的自由发展状态。所以,以我当下的认知水平,我没法理解“自然就是从圣到凡堕落的过程”这样的观点,更不是对“自然”的否定。

按照老朋友的理解,“道”有生生功能就是堕落,就不应该“道生一”,一不该生二,二不该生三,三不该生万物,这“夫物芸芸”、充满勃勃生机的世界就不该有,人类也不应该有?

我知道他的意思在于强调不该有分别心,就像他在“小国寡民”中说的那样:把自己凌c的人,应如父母一样看待,而不生分别心——同属于“人”,没有好人坏人之分。

老朋友又说,得道、悟道首先要人们守“一”不二;第二步就要“大制无割”,不生一;第三步就是“知足不辱”,不再无生有;最后“不欲以静”,安住在空性!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老朋友的意思是守住“大制不割”,不再“无生有”,最后不欲以静,安住在空性。

如此理解,是否可以认定老子就是个开历史倒车,反智、反文明、反对发展的思想家呢?如果万物都回到什么都“不生”的“空性”状态,不生不产,又如何实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的“无不为”目标呢?

所以,在我看来,心学、禅学、佛学自然可以用来修心养性,然而,安抚、静心、不分,其作用在于个人修行,正如改变印度命运的十大思想家之一的某修所说:要成为一个佛,静心是有用的。要成为一个老子,静心是无用的。

因为佛是高高在上的精纯存在,他切断了包括亲人在内的一切世俗联系,而“老子是相互依存的现象”,他高高在上,但他不脱离尘世,他和光同尘于万物,保持着与宇宙万物的一切联系,他不拒绝,他接受每件事物的本然。

何况,作为万物之母、天地之根的“道”都要“法自然”——且不管“它”法谁的“自然”——至少“自然”在老子思想中,是一个比“道”更高的价值。

《道德经》中多处论及“自然”,如: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法自然;百姓谓我自然;能辅万物之自然等等,全是关于状态的描述。

在我看来,仅仅一个“道法自然”就足以推翻“从圣到凡的堕落过程就是自然”的认知,至高无上的“道”尚且都要以万物之自然而然为准则,按照老朋友的理解,“自然”是堕落的过程,而“道”却以“自然”为法则,那么,道同样也是堕落的。

照此逻辑,道是堕落的,那么,主张“道法自然”的老子就是堕落的、腐朽的、反文明的。

但是,即便是张道陵以炼养解老,也未有否定“自然”之意:自然者,与道同号异体;唐末五代杜光庭理解为“乃谓大道仿法自然”,憨山德清则理解为“合乎自然,故曰道法自然”。

老朋友的解读真的突破了历来大家的理解范畴,历来的那些高人逸士、高道、高僧,也真的找不到像老朋友说的那样“两千年来第一人”,也许兄弟真的是悟道高人,但你得想办法让大家接受你的观点,那才是真的高家庄的高。

皂先生:“或不盈”就意味着“盈或不盈”两种情况,老子反对“道冲”

两小时前,皂先生在头条号朋友的视频下留言说:

“或不盈”是两种可能性的其中之一,就像我们说“闯红灯”或没事。言下之意就是:闯红灯,或有事。所以本章(四章)这句话就是:道冲,或盈,或不盈。

请结合第十五章的“保此道者不欲盈”再思考一下吧!提示一下,老子是反对“道冲”的。

老朋友这段话的解释,让我深度怀疑我这几年的《道德经》是否真的白读了?

“或不盈”出自《道德经》第四章,原文不长:“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帛书甲本残缺,帛乙本原文的开头有三个字出现一些变化:“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

《道德经》中是“或不盈”,帛书《老子?是“又弗盈”,关键在一个“或”和“又”,而传本中的傅奕本,源于项羽小妾墓,其抄写年代应该早于帛书,原文是“道盅,而用之又不满”,接近帛本,而意义更加清晰,不易产生误读。

《经传释词》训曰:“或”、“又”、“有”三字义同。结合本章“虚以应物”的思想,我对此章的大意理解为:

大道如同空阔无边的容器,用它来容纳万物,是永远装不满的。它像深渊那样玄冥不可知,好像是万物的源头;它磨去棱角,化解纷争,光而不耀,混同于万物;它幽隐而纯粹,若有若无,我不知道它源自何处,应在万物之先。

大道是“大盈若缺”的,他永远不会盈满,道本如此,因此为道者也应“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就是说“盈”是老子否定的,其依据正在于“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不盈”就是不盈满,皂先生把它理解为“或盈或不盈”模棱两可,让人陷入不知所云的无奈之中:老子否定盈满呢,还是主张盈满?

皂先生又说,要结合第十五章的“保此道者不欲盈”来理解“或不盈”。但是兄弟,“不欲盈”不就是不要盈满吗?

老朋友还提示说:老子是反对“道冲”的。“道”的虚空属性是老子“赋予”它的,他怎么会反对“道冲”呢?

老朋友回复说:‘我说的是在虚空中怎么做,没有否定虚空。”我再问:怎么做呢?冲荡涌摇吗?刚刚打开手机看到了他的回复:这个词用的好!

然而,我自己却不知道,为何把“道冲”理解为:大道是冲荡涌摇的——大道虚空清静不更恰当吗照?

若照此理解,那么,“用之”需相应调整为“用它产生”万物之类的表达。若此,则越绕越远,远不及“道是虚空的,用它则不会盈满”更契合老子思想。



0 阅读:3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