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因涉及到公招考试报名、校招机会以及就业优惠政策等问题,应届生身份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常规而言,应届生身份分为两种,即当年应届生和择业应届生,前者是当年毕业,后者是近两年毕业。但二者均须满足一个共同的要求,即未缴纳过社会保险,这也被称为“两年择业期”政策。
本月,四川人社厅起草《关于进一步深化就业领域改革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拟按照统一部署,取消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认定限制,调整机关公招年龄上限;支持事业单位适当放宽招聘年龄条件;鼓励企业放宽用工年龄限制。这一举措显示了怎样的就业改革趋势,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期锦囊,将针对以上问题作出分析。
应届生身份限制放宽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关注的民生大事。因此,国家和地方公务员、国企及事业编单位的岗位招聘不断向应届生倾斜。但与此同时,“两年择业期”政策也导致不少人选择缓就业、慢就业。据智联招聘2024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生慢就业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9.1%。原本利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正逐渐呈现出副作用。因此,各地应届生身份限制逐渐开始放宽。
2023年7月,福建省人社厅发布通知明确,报考福建省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央企在闽机构,“上年度毕业生具有工作经历以及社保缴交记录的,可报考应届生岗位”。2024年6月,湖南省人社厅在印发的通知,明确“高校毕业生”为近3年内毕业、招聘过程中未落实编制内工作的毕业生,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同年7月,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1部门发布通知表示,各类事业单位在发布招聘计划时,可明确“当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不再审核其是否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情况。同月,贵州省人社厅同样发布通知指出,报考贵州省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其毕业年度内无论是否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缴交社保等,均可按当年度高校毕业生报考。
全国各地一系列放宽应届生身份限制的就业改革举措,凸显了逐步淡化应届生身份标签,关注青年人群体就业问题,认同、支持年轻人的个性化发展,为所有年轻人创造平等的就业竞争环境的改革趋势。
新趋势利好就业
对于求职者而言,以往,应届生身份的限制使得许多毕业未及时就业的年轻人失去了众多宝贵的求职机会。限制取消后,所有求职者能在同一起跑线公平竞争,毕业生可以更从容地规划自己的职业路径。此外,毕业生不必为了保住身份而刻意避免工作或延迟就业,可以先尝试短期工作或自我提升,然后在未来合适的时间进入更稳定的岗位,毕业生有更多机会拓展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探索更多元的职业道路。
对用人单位而言,淡化、取消应届生身份限制,能更大程度上让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求职者的能力与潜力,选拔到真正适合岗位的人才,进而提升人才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此外,这一趋势有利于用人单位构建多元化的人才队伍,满足不同岗位的需求,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从社会的视角看,打破毕业生身份壁垒能够让就业市场更加公平、开放,避免因身份差异而导致的就业机会不均等现象,让各类求职者都能凭借自身能力参与竞争。这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通和优化配置,推动就业市场由 “身份” 向 “能力” 转型,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减少因身份限制而导致的就业困难和人才浪费。关注微信公众号“新锦成”,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