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降幡出石头——南陈六十六位皇族人物的兴衰沉浮(番外)

史实记录彬彬 2023-10-11 15:29:04

《血色开皇》写到隋朝灭陈战争,碰到了一个技术性问题——如何讲述南陈为数众多的皇族人物。

之前我在《敕勒悲歌》和《关陇长风》正传里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北齐、北周的主要皇族成员,但对南陈涉及较少。

后三国之中,南陈是我三部曲着墨最少的,很多人物没怎么提到,如果这个时候倒叙回去,显然会影响小说叙事的流畅性,但如果不说,似乎又不完整。

正好,很久没写番外篇了,就用一篇文章,对南陈一到三代所有皇族作一个快速扫描,算是给我的三部曲打一个大号补丁吧。

南陈一代目——陈霸先、陈道谈、陈休先三兄弟。

南陈开国皇帝陈武帝陈霸先,生于吴兴长城(今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其父陈文赞,史书没有记载其担任过什么重要官职,但从陈霸先三兄弟后来的人生历程来推断,应该属于“寒门庶族”。

有些朋友看到“寒门庶族”四字,就以为是穷得叮当响的低保户,其实不是。

寒门庶族只是相对门阀士族而言,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但并不等同于经济贫困。

史书记载陈霸先“少倜傥,有大志,不治生产。读兵书,多武艺。”既然脱离体力劳动,还能买书读书、练习武艺,家境应该还是小康的,甚至是地主也有可能,至少比宋武帝刘裕家庭条件要好得多,刘裕的本纪就明明白白写着“帝素贫”。

陈霸先的事迹,正传里都有,简单概括起来就是:

前半生干过乡里的保长、油库管理员、王公权贵的仆人、军队里的中低级军官;

四十岁平定广州兵变,人生轨迹开始拉升;

四十一岁跨海征剿越南叛乱,名声大噪;

四十六岁从始兴(今广东韶关曲江)出发,北上讨伐侯景;

四十九岁与王僧辩联手,平定侯景之乱;

五十二岁袭杀王僧辩,掌握南梁朝政大权;

五十四岁代梁受禅,建立陈朝;

五十六岁去世。

陈霸先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他在南朝四位开国皇帝中,创业难度仅次于刘裕,远超萧道成、萧衍。对陈霸先感兴趣的,可以看我的《血色开皇》正传,本文不再重复。

陈霸先有个哥哥,名叫陈道谭,担任过萧衍的太子萧纲的东宫直阁将军,也算是梁军里的中级武官,不过侯景之乱时战死在建康台城,史书对他没有很多记载。陈朝建立后,被追封为昭烈始兴郡王。

陈霸先还有个弟弟,名叫陈休先,也曾是太子萧纲的侍从,同样死于侯景之乱当中。

史书对他记载更少,只有一条:陈霸先登基后,曾称赞陈休先:“我弟弟如果还在,收复河南洛阳指日可待。”

以陈霸先稳重踏实的性格,这个陈休先应该是有几分本事的。陈朝建立后,被追封为忠壮南康郡王。

高祖之有天下也,每称休先曰:“此弟若存,河、洛不足定也。”——《陈书·列传·卷十四》

这就是南陈一代目的三兄弟,比高欢两兄弟多,比宇文泰四兄弟少,比起后面陈姓子孙的爆发式增长要简单清晰得多。

南陈二代目——陈氏四兄弟。

先说陈霸先这一房。

陈霸先共有四个儿子,可惜前三个都夭折了,只剩老四陈昌长大成人。

但陈昌也是个倒霉蛋,先是在侯景之乱时被叛军俘虏,好容易被解救出来,又送到江陵(今湖北荆州)在梁元帝萧绎处当人质。

不料,西魏大魔王宇文泰命于谨发动闪电战,一举攻破江陵,把全城百姓连同陈昌一齐掳掠去了长安,莫名其妙当了六年阶下囚。

好在此时他老爹已经建立陈朝,陈昌有了太子的身份,西魏对他倒也还客气。

这里插一句,如果没有于谨攻江陵,陈霸先因为唯一的儿子在梁元帝萧绎那里当人质,应该就会老老实实当他的南梁重臣,也就没有陈朝的建立了。当然,这种如果没什么意义,当我没说。

陈霸先死后,西魏打算给刚继位的陈文帝陈蒨添点堵,就把他又送回南陈。

陈文帝为了防止陈昌回来争夺帝位,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派胆大包天的侯安都去迎接陈昌。

结果陈昌果然在渡过长江时“意外”落水身亡,稀里糊涂地结束了倒霉催的一生。

故此,陈霸先子嗣一个不剩,全部熄灯。

下面来说老三陈休先这一房。

陈休先只有一个儿子,名叫陈昙朗。

由于父亲死得早,陈昙朗由二伯陈霸先抚养,并跟随陈霸先南征北战,参与平定侯景之乱。

陈昙朗文武双全、精明强干,能力很是不俗,算得上陈霸先早期事业上的得力帮手,陈霸先对他也非常信任器重,视如己出。

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后,成为南梁实际意义上的主宰,由于他对北齐奉行不妥协、不退让的政策,惹怒了北齐文宣帝高洋。

高洋派十万大军进攻建康,陈霸先为了先扫清三吴地区的王僧辩残余势力,被迫派陈昙朗出使北齐,用谈判来拖延时间。

后来,建康保卫战爆发,陈霸先以少胜多,全歼北齐来犯之敌,斩杀北齐高级将领四十六人,高洋急怒攻心,愤然将陈昙朗斩首。

应该说,陈霸先对陈昙朗还是有真感情的,但北齐指明要陈霸先的嫡亲子侄到江北谈判,而陈霸先当时只有陈昙朗和陈蒨两个侄子在身边,陈昙朗当时的知名度又在陈蒨之上,所以没办法,只能派他去,倒也不能说是陈霸先故意送陈昙朗羊入虎口。

只不过后来战争态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建康保卫战打得火星撞地球一般异常惨烈,陈昙朗的命运也就脱离了陈霸先的掌控。

假使陈昙朗没有出使北齐,那么陈霸先死后大概率就是他继承皇位,唉,只能说命运使然吧。

好了,老二、老三都说了,最后来说说老大陈道谈这一房。

陈道谈只有两个儿子,老大陈蒨、老二陈顼。别看人有点少,但都是精品。

陈蒨为人,极有见识,能力很强,一直跟在陈霸先身边,帮叔叔打理军务。

平定侯景之乱后,陈霸先与昔日的亲密战友王僧辩在如何对待北齐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当时位在陈霸先之上的王僧辩就有意通过明升暗降的手段剥夺陈霸先兵权。

面对王僧辩的咄咄逼人,第一个向陈霸先建议干掉王僧辩的,就是陈蒨。

陈霸先思考再三后,决定采纳陈蒨建议,铤而走险,闪击石头城,成功诛杀王僧辩,迈出了登上帝位的关键一步。

陈霸先掌权后,派陈蒨出兵三吴,扫清王僧辩余党。陈蒨在杜僧明、吴明彻等将领协助下,尽管几度险死还生,但还是圆满完成了任务,帮陈霸先稳定了后方。

建康保卫战时,陈霸先全军绝粮,崩溃只在旦夕,陈蒨及时派人从江南送来粮米鸡鸭,帮军队渡过难关,这才有了开国之战的胜利。

陈朝建立后,陈蒨作为陈霸先在国内唯一的嫡亲子侄,自然手握大权,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陈霸先登基不到两年就驾崩,章皇后力主等自己的儿子陈昌从长安回来继位,但说巧不巧,江南又爆发了王琳之乱,陈昌被阻隔在安陆(今湖北安陆),有家难回。

但这时王琳攻势极猛,建康岌岌可危,大将侯安都挺身而出、力排众议,拥戴陈蒨继位。章皇后被形势所迫也只能无奈同意,于是陈蒨继位,史称陈文帝。

所以,南陈帝国的皇位传承就此从陈霸先一房转到了陈道谈一房,谁叫陈霸先儿子又少又倒霉呢?

陈蒨是个极有作为的好皇帝。

军事方面,他成功击败有北齐支持的王琳,又击退北周对湘州(今湖南长沙)的进犯,并陆续削平广州欧阳頠、新余余孝顷、临川周迪、豫章熊昙朗、东阳留异、闽州陈宝应、桂州淳于量等南方大大小小、多如牛毛的割据势力,使南朝疆域恢复到了三国东吴时的水准。

经济方面,他厉行节约、恢复生产,整顿币制、搜检人口,发展水利、促进民生,使江南地区渐渐从侯景之乱的浩劫中走了出来。

陈蒨治国理政可谓呕心沥血,是勤奋敬业的模范,成语“宵衣旰食”就是由他而来,他在位时期也被史书称为“天嘉之治”。

除了为巩固皇位杀了自己的堂弟陈昌和对自己有拥立之功的大将侯安都,以及在性取向上似乎有些暧昧外,陈蒨这个人几乎没有什么污点,算是南朝屈指可数的明君。

可惜,陈蒨在位仅七年,就积劳成疾,撒手人寰。

下面来说陈蒨的弟弟,陈顼。

陈顼其实也很倒霉,他和堂弟陈昌一起被送到江陵做人质,于谨攻江陵,他和他的老婆孩子自然也成了西魏军的俘虏。

他哥哥陈蒨继位后,虽然对堂弟陈昌辣手无情,派人将他暗杀,但对亲弟弟陈顼却始终挂念,多次向北周交涉,希望迎回陈顼。

当时北周、北齐战事频仍,军事斗争异常激烈。为了减轻南部压力,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决定与南陈结好,就将陈顼和他的老婆孩子陆续放归南陈。

陈蒨对陈顼这个亲弟弟真心不错,立即封他为安成王,赋予他政务大权。

而陈顼也没有辜负哥哥的信任,掌管尚书台雷厉风行、处事公平,把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为天嘉之治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深厚的人脉和威望。

陈蒨驾崩时,曾有意让陈顼继位,陈顼坚决推辞。当然,这时两人是不是互相试探,是不是言不由衷,我们后人也很难评说,也许两者皆有吧?

不管怎么样,最后还是陈蒨的儿子陈伯宗继承了皇位,由陈顼辅政。

但陈顼贵为摄政王、皇帝唯一的亲叔叔,权势如日中天,他率手下亲信三百多人入居尚书台,军国事务都由他一言而决,这就引起了同为辅政大臣的到仲举的猜疑。

到仲举联合陈蒨在世时最宠信的禁卫军将领韩子高等人,假借太后和小皇帝的名义,想把陈顼骗出建康,调去地方任职。

可惜,刚毅敏锐、政治经验丰富且权力欲极强的陈顼看破了到仲举的计策,立即争取元老重臣徐度、杜棱,统兵大将吴明彻、淳于量、黄法抃等人的支持,迅速抓捕并处死了到仲举一党。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陈顼就只剩下两条路:一是效法北周宇文护,继续把持朝政,做无冕之王的权臣;二是效法北齐高演,把侄子赶下台,自己当皇帝。

陈顼选择了后者。

他以章太皇太后的名义,废黜小皇帝陈伯宗为临海王,自己取而代之,登基称帝,史称陈宣帝。

陈顼在位十三年,算是南朝时间较长的皇帝。

他与哥哥陈蒨相似处很多,比如在位时都全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都励精图治、勤政敬业,都比较关注民生等。

军事上也很有作为,他平定了湘州刺史华皎勾结西梁发动的叛乱,并在沌口击败北周、西梁联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任用吴明彻为帅,渡江北上伐齐,一举收复江淮之间的广大土地,史称“太建北伐”,这也是南朝最后一次占据江淮。

政治上他能分辨忠奸,任用贤臣,推行法治,选拔人才,南陈的经济社会进一步得到发展。

不过他跟陈蒨又稍有不同,陈蒨相对更温和内敛、韬光养晦,对外主张以和为贵,保存实力;陈顼则更强硬,更激烈,对外更偏向积极进取,主动作为。

所以对陈顼发动的太建北伐,后人也有不同评价。有人认为这是有血性的表现,应该肯定;有人认为这一战先胜后败,实力大损,奏响了南陈灭亡的丧钟。

在笔者看来,北伐也好,不北伐也罢,都很难摆脱江南被北方吞并的最终命运,毕竟不管是北周、北齐哪个胜出,都对江南形成了压倒性的绝对优势。

而北方经过三百年的汉化和民族融合,不管是北周还是隋朝,都已与汉人无异,这也使江南百姓失去了当年东晋时万众一心抵御胡族入侵的必死决心,天下一统已经是时代必然、大势所趋。

当然,如果没有徐州之败,南陈的抵抗也可能会激烈一点,但最终结果应该不会改变。

但客观来说,陈顼不失为一位强势君主,一位有为明君。

顺便说一下,陈顼有一个史上独一无二的头衔——“生儿子最多的皇帝”,他一生共生了四十二个儿子,比第二名宋徽宗赵佶的三十八个,第三名清圣祖玄烨的三十五个,第四名唐玄宗李隆基的三十个都多,就问你服不服?

(有一种说法,北燕文成帝冯跋“有子百余人”,如果属实,那他就是史上第一。不过冯跋的儿子绝大部分没有姓名记载,很难确定其真实性。)

南陈三代目——“陈”星满天。

由于陈霸先、陈昌这一系没有子嗣,所以南陈皇族第三代主要由陈蒨的十三个儿子和陈顼的四十二个儿子,以及陈昙朗的四个儿子组成,合计五十九人。

当然,笔者不会对每个人进行叙述,那样的话,不管是我写还是你看,都要崩溃了。就选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讲一讲。

先说陈宣帝陈顼这一支。

陈顼的儿子,中间都有一个“叔”字,最著名的当然是陈顼的嫡长子、南陈后主陈叔宝。不过他是正传里的人物,暂时不提。

说说他的二弟陈叔陵,江湖人送绰号“没头脑与不高兴”。

陈叔陵这个人,色厉而内荏、志大而才疏。

他刚出生时就和父母、哥哥一起被掳去了西魏,六岁时才放回陈朝。

陈顼对这个跟着自己一起吃苦的二儿子非常疼爱,十三岁就封他当了中书侍郎、江州都督,此后一直在各地转着圈子当刺史。

随着逐渐长大,陈叔陵的心思就活泛起来,他没有嫡子身份,却对皇位起了非分之想,这在极重嫡庶之分的当时,也算是相当没头脑的表现。

而他对懦弱的大哥陈叔宝非常不服气,对将来要向这样一个无能的人俯首称臣相当不高兴。

不是说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没分别吗?陈叔陵的梦想就是挑战嫡庶鸿沟,向皇位发起冲击。

为此,陈叔陵开始有意树立个人威信。他待下严苛,作威作福,横征暴敛,滥用刑法,以霸道代替智慧,用蛮横体现能力,无论到哪里任职,僚属百姓都震恐股栗。

但这小子内心又十分卑鄙,他有个爱好——盗墓,常常半夜溜达去盗掘坟墓。

碰到墓的主人是名人的,就立即开挖,还把人家的墓碑以及骸骨藏之库中,时常把玩,你说这是不是变态?

最倒霉的就是东晋名臣谢安了,死了三百年还被陈叔陵掘墓抛骨,这是招谁惹谁呢?

当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盗墓是一种很流行的文化活动,《北史》、《南史》记载都很多,所以我们也不用太惊讶。

但他也有些小心计,为了博取父皇的欢心,每次入朝都在马车上拿着书本高声诵读,装出好学上进的样子。

他的生母彭氏去世,这小子装得极度哀伤,也不知道用谁的血写了一篇《涅槃经》,对外展示说是自己刺血写成的。

但居丧才几天,他就命属下进献姬妾供他快活,嗨皮得不行。

每入朝,常于车中马上执卷读书,高声长诵,阳阳自若。初丧之日,伪为哀毁,自称刺血写《涅槃经》,未及十日,乃私召左右妻女,与之奸合,所作尤不轨。——《陈书·列传·卷三十六》

就这么个货色,对帝位却相当执着,但他的手法又十分低劣,搞出了古今政变史上的一出奇葩闹剧。

陈宣帝陈顼可能是因为生儿子太勤奋,终于病重不起。太子陈叔宝、老二陈叔陵、老四陈叔坚一起入宫服侍汤药。

陈叔陵觉得机会来临,私下命御药师将切药的刀磨快一点,好干大事。

但陈顼从发病到驾崩时间极短,仓促之间,陈叔陵觉得切药刀不够锋利,又急忙命随从到宫外去取剑来。

可他话说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随从没有真正领会领导指示精神,居然去拿了一把木剑来,这下把陈叔陵气个半死,把随从一通乱骂。正好又被老四陈叔坚听到,立时起疑,暗中对他有所戒备。

这时马上要向大行皇帝行丧礼,然后就是太子登基,时间迫在眉睫,陈叔陵只能将就,就怀揣切药小刀来到灵前。

太子陈叔宝正跪在灵前哭泣,陈叔陵抽出小刀对着叔宝哥白白嫩嫩的脖子就砍了下去,一刀就把陈叔宝砍晕。

陈叔陵正准备补上几刀,陈叔宝的母亲柳皇后扑上前用身体掩护儿子,又被陈叔陵连捅了数刀。

但奶妈吴氏却趁机抓住了陈叔陵手臂,陈叔陵的刀就刺不出去,只能一只手死死抓住陈叔宝的衣襟。

陈叔宝渐渐醒转,见此情景惊得魂飞天外,奋力挣脱陈叔陵的“擒龙手”,一溜烟跑入了内宫。

叔陵抽药刀斫太子,中项,太子闷绝;柳皇后来救,又斫后数下。乳媪吴氏自后掣其肘,太子乃得起;叔陵持太子衣,太子自奋得免。——《资治通鉴·陈纪·陈纪九》

这时,老四陈叔坚也冲上来,抢走了陈叔陵的药刀,又将他用衣袖捆在了柱子上,这才追进内宫,向陈叔宝请示如何处理这个胆大包天的逆贼。

陈叔陵却趁机挣脱束缚,狂奔出宫,在自己府中起兵与皇宫对抗。很快,皇宫传出旨意,命右卫将军萧摩诃平定反贼。

萧摩诃是何等样人?南陈数一数二的猛将,对付这点小小叛军还不是小菜一碟,不费吹灰之力就将陈叔陵擒斩,一场无厘头的政变活剧就此落幕。

要是让司马懿、李世民、赵匡胤这些政变界大佬看到如此不靠谱的政变,估计都要扼腕叹息,羞与陈叔陵为伍了。

再说说救驾有功的老四陈叔坚。

陈叔宝挨了陈叔陵一刀,虽不致命,但连伤带吓,病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陈叔坚就成了掌握朝政大权的人。

陈叔坚权倾朝野,就逐渐骄纵起来,做了不少违法乱纪的事。陈叔宝痊愈后,对此十分不满,就进位陈叔坚为司空,其实是剥夺了他的实权。

陈叔坚跌落神坛,心情相当不爽,居然用巫术诅咒陈叔宝,结果被人告发,锒铛入狱。

好在陈叔宝念在他当初救驾有功的份上,没有杀他,还让他继续做官。从这一点看,陈叔宝这个人还算是比较重情义的。

隋朝灭陈后,陈叔坚被迁往长安,为了避隋文帝杨坚的讳,被改名为陈叔贤。说来也有趣,陈叔贤和王妃后来在瓜州(今甘肃酒泉瓜州)的一家酒店当起了跑堂的店小二,也算是重新走向社会再就业吧。

再来说说陈顼第十六子陈书慎。

公元589年,隋军大举渡江,攻破建康,俘获陈后主,兵锋所向,南陈州郡望风而降。

此时陈叔慎坐镇湘州(今湖南长沙),设酒宴请湘州文武共饮。席间,陈叔慎流泪叹息道:“君臣之义,今天算是到头了!”满座顿时一片唏嘘。

当时有湘州官员提议,坚持抵抗,陈叔慎大喜,与众官员歃血为盟,然后向负责攻击湘州的隋军将领庞晖送去诈降书。

庞晖早就习惯了南陈州郡的请降,根本不疑有诈,只带了数十名士兵,就大摇大摆来接收湘州。

没想到刚一入城,陈叔慎伏兵四起,将庞晖擒下,斩首示众。

随后陈叔慎高举旗帜,立即有五千多人赶来响应,可见南陈如果誓死抵抗,多少还是有忠贞之士愿意奔赴国难的。

不过相对隋朝的灭陈大军,湘州终究只是风中摇曳的微弱烛光。很快,隋军西路军统帅杨素派大将刘仁恩、薛胄前来镇压,陈叔慎寡不敌众,兵败被杀,时年一十八岁。

陈叔慎是数十位南陈皇族子弟中,唯三敢于抗击隋军的人物,算得上少年英雄。可惜终究是独木难支、回天无力,令人惋惜。

再说说陈顼第十七子陈叔达。

陈叔达容貌出众,少而好学,十几岁时便能即兴赋诗,文思敏捷。陈朝灭亡后,陈叔达来到长安,起起伏伏数十年,也做到隋朝的绛郡(今山西运城绛县)通守。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在太原起兵,南下攻打绛郡,陈叔达就献城投靠了李渊。

李渊对陈叔达的文采非常欣赏,封他为自己的丞相府主簿,与丞相府记室温大雅一同执掌机密,参与重要军令、政令的起草。

后来隋炀帝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禅位于李渊的诏书,就是出自陈叔达的手笔。

唐朝建立后,陈叔达官至侍中,也就是广义上的宰相。他言语流畅而有条理,每次奏事,满朝官员为之瞩目,成为了初唐政坛的重量级人物。

李建成、李元吉与李世民矛盾激化后,多次在李渊面前诬陷李世民。

李渊有一次信以为真,想罢黜李世民,陈叔达造膝密陈,向李渊进谏:“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废黜。而且他性格刚烈,一旦受到侮辱很容易发生难以预料的后果,请陛下三思。”李渊这才作罢。

后来,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尉迟恭持槊闯宫,向李渊禀告:“太子、齐王作乱,已被秦王诛杀,我奉秦王之命前来护卫陛下。”

当时,陈叔达就在唐高祖身边,就说:“建成、元吉没有参与起兵,又无功于天下,还嫉妒秦王的功勋。秦王功盖天下,四海归心,陛下理应立其为太子,则国家幸甚。”

李渊于是同意,不久便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通过《新唐书》这一段记载,笔者认为,陈叔达十有八九是被李世民收买了,成了李世民安插在李渊身边的“无间道”。

因为李建成绝不是他所说的无功于天下,只不过成王败寇,在李世民的授意下,李建成渐渐就成了我们印象中那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心狠手辣、死了活该的反面形象。

但不管如何,陈叔达毕竟是押对了宝,终李世民一朝,陈叔达虽几经挫折始终官位不坠,死后谥号为“忠”。

后世白居易曾评价说:“武德(李渊年号)、开元(李世民年号)两朝,有颜师古、陈叔达、苏颋三人,可谓“大手笔”,一朝言语,焕成文章。”

可见,陈叔达是陈氏皇族中,官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个。

陈顼一系四十二子就说到这里,下面讲讲陈蒨十三子中的四个。

首先是陈蒨的嫡长子,当了一年半皇帝的陈伯宗。这孩子十二岁登基,十四岁退位,十六岁被亲叔叔陈顼暗害而死,唉,说多了都是泪。

陈蒨的次子叫陈伯茂,这人聪敏好学,谦恭下士,书法上造诣极深,“甚得右军之法”,是个辅政的好苗子。

可惜陈伯茂对叔叔陈顼独揽朝纲十分不满,经常口出怨言,又暗中参与到仲举、韩子高等人罢黜陈顼的阴谋,结果被陈顼派刺客刺死,死时也是十八岁。

联想到当初陈蒨杀死叔叔陈霸先唯一的儿子陈昌,如今自己的两个儿子也被弟弟杀死,连我这从来不信“天道轮回”的人,也不禁要心生感叹了。

再来说说陈蒨第四子陈伯固。

史书记载,陈伯固“生而龟胸,目通精扬白,形状眇小, 而俊辩善言论。”

所谓龟胸,就是鸡胸,指胸骨向前明显突出,说明他是小儿佝偻病患者。而且喜欢翻白眼,身材瘦小,但是善于辩论,说白了其实就是“喷子、杠精”一类的人。

这人行为颇为怪异,喜好喝酒,所得俸禄都丢进酒坛去了,导致一贫如洗,把个堂堂王爷硬生生活成了乞丐模样。以至于连心狠手辣的陈顼都对这个侄子起了怜悯之心,经常资助他钱财。

后来也当过几任地方官,但当得是稀里糊涂,除了打人就是游猎,有时醉了就躺在草丛里睡觉,还叫乡野村夫随他一同游玩,动不动就十几天不回府。抓到的猎物也不要,又全部放生。

伯固嗜酒,所得禄俸,用度无节。酣醉以后,多所乞丐,于诸王之中最为贫窭。高宗每矜之,特加赏赐。在州不知政事,日出田猎,或眠于草间,呼民下从游,动至旬日, 所捕麞鹿,多使生致。——《陈书·列传·卷三十六》

其实我觉得,他这种做派很有可能是心惊于大哥、二哥都死于叔叔之手,索性放浪形骸,做出种种怪异举止,其实是韬光养晦的表现。

但他精通玄学,对很多疑难命题都有独到见解。陈顼觉得应该发挥他这方面专长,就让他当国子祭酒,相当于官办大学校长。

他对国子监的学生要求严格,对成绩差的毛鬼向来就是一顿毒打,学生畏之如虎,因此个个学业大进,这倒是意外的成果。

但陈伯固终究还是没有隐藏太久,前面说过,陈顼的次子陈叔陵觊觎太子之位,一门心思想干掉自己的大哥陈叔宝,陈伯固就投靠了陈叔陵,成了他的死党。

陈顼死后,陈叔陵在灵堂行刺陈叔宝失败,逃回府中与朝廷对抗,向满朝文武寻求支持,无一响应,陈伯固却毅然前来投奔,结果被萧摩诃击败,被乱兵所杀。

这个人的行事,颠三倒四,完全脱离常理,我觉得其中隐含不少秘密,如果仔细挖掘,再加以演绎,说不定还是个很引人入胜的故事蓝本。

再说说陈蒨第七子陈伯信。他是继陈叔慎之后,在隋军灭陈时坚持抵抗的第二位陈氏皇族成员,结局也一样,兵败被杀。

最后说说陈氏第三代的最后一支,陈昙朗的四个儿子。

陈昙朗和陈蒨、陈顼都是陈霸先的侄子,虽然死得早,但也留下了子嗣,其中有一个叫陈方庆,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为人也很不错,治理地方政绩突出,深得百姓爱戴。

隋军灭陈时,他是第三位起兵抵抗的皇族子弟,当然,结局也是一样,兵败被杀。

好了,以上就是陈氏皇族一到三代六十六人的大概情况。

由此也可以看出,太平富贵的生活对人的熏陶作用有多大。

陈氏一代三人中,两人为国捐躯,一人开创帝业。

二代四人中,除了陈昌差点,陈昙朗算是因公殉职,陈蒨、陈顼都是有道明君,也很不错。

但到了第三代,五十九位龙子凤孙中,只有区区三人敢于挺身而出,保卫宗庙社稷,岂不令人感慨?虽然说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但不管结局如何,好歹抗争一下的勇气应该要有的。

再说一句,隋文帝杨坚晚年还纳了陈宣帝陈顼的女儿为妃,这就是宣华夫人,她在太子杨勇被废、晋王杨广夺宗,以及最后杨坚之死的故事里,还有很多戏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后续的《血色开皇》正传哟。

最后说一句,这五十多位南陈皇族被迁到长安后,虽然性命无忧,但仕途基本是没指望了。但杨广登基后的第三年,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所有陈氏皇族的命运。

隋大业三年,隋炀帝杨广迎娶了陈叔宝第六女陈婤为妃嫔,于是陈氏皇族集体大翻身,六人荣升为刺史,十一人荣升为太守,三十五人荣升为县令。

可见隋炀帝杨广的任性,他老爹娶了陈宣华,对陈氏一门并无特殊恩赐。

而他娶了陈婤,却把国家官职作为私人恩遇,随意赏赐,泛滥成灾,这其实已经可以窥见隋朝灭亡的预兆了。

不过作为单一家族,在同一时期,瞬间量产出这么多高中低级官员,绝对也是史上空前绝后独一份。可惜隋朝太过短暂,否则陈氏一门再度辉煌,绝对指日可待。

正所谓“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杜子美所言,诚不虚也!

5 阅读:573

史实记录彬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