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再度火爆网络,一则他仅率50人冲入5万敌军阵营,还成功活捉敌方老大的传奇故事,引发众人热议。
这究竟是史实,还是后人夸大其词的演绎?我们拨开历史,探寻那段尘封往事,一个有血有肉、智勇双全却又命运多舛的辛弃疾,跃然眼前。

乍听50人冲击5万人的阵营,任谁都会心生怀疑。想象一下,若1平方米站5个人,5万人所占据的空间达1万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半足球场大小。在这样密集的人群中,50个人别说战斗,恐怕刚冲进去就会被人海淹没,挤都能被挤趴下。
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想象更具戏剧性。
关于辛弃疾此次壮举的记载,最初出自南宋洪迈所著的《稼轩记》,“稼轩”正是辛弃疾的号。
洪迈对辛弃疾可谓崇拜至极,在书中描述他赤手空拳带领50人,从五万敌军中硬生生将敌人老大绑了出来,不仅以少胜多,且是赤手空拳,这般描述着实有些夸张,仿若玄幻小说情节。

但实际上,《宋史》中并未明确记载辛弃疾所带人数,仅提及他带着王世龙、马全福等人,甚至连敌方人数也未确切说明。
不过,无论具体数字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辛弃疾所率人手极少,且个个都是精锐中的精锐。
从《三朝北盟汇编》等资料中,我们得以一窥这50人精锐队伍的部分成员,除了《宋史》里的王世龙、马全福,还有总辖贾瑞、统治刘震、右军副总管刘卞、游奕军统领孙兆、左军统领刘伯达、左军第二副将刘德、左军正将梁宏、右军正将刘威、侧翼右军副将邢卞、踏白第三副将刘俊、总辖司提辖董昭、贾思成,以及主角辛弃疾。

这些人绝非泛泛之辈,皆是有头有脸、经验丰富的“大哥级”人物。
但辛弃疾等人绝非盲目地朝着5万敌军硬冲。辛弃疾虽勇,却并非有勇无谋的莽夫,本质上他还是个文化人,深谙打架靠脑子的道理。
在他所著的《美芹十论》和《九议》中,曾提及作战需心中有数、谋划周全,趁敌不备给予致命一击,切不可不懂虚实、不知缓急。
由此可见,面对5万敌军,辛弃疾必定经过缜密观察,对金兵驻地的虚实以及叛徒张安国的活动规律了如指掌,制定出一套严密的智取方案后才付诸行动。

让我们大胆脑补一下当时的惊险画面:辛弃疾出生于金国,对当地语言毫无障碍。在他的带领下,几十人巧妙地混入叛军驻地。
彼时,叛军本就军心不稳,辛弃疾等人说不定还能凭借旧相识做些策反工作。一路悄然寻至张安国所在之处,据《宋史》记载,张安国这小子当时正与金将饮酒作乐,得意忘形。
辛弃疾趁酒席混乱之际,如抓捕野兔般迅速出手,成功擒获张安国,随后与在外接应的骑兵一同飞驰出营,如离弦之箭,敌人根本来不及追赶。

这场堪比好莱坞大片的惊险大戏,就此落下帷幕。至于民间传闻中辛弃疾不仅活捉对手,还忽悠上万叛军投诚,遗憾的是,并未找到可靠出处。不过,这丝毫不影响辛弃疾的英雄之名千古流传。
然而,辛弃疾这位英雄,却也有着自身的性格短板。他智商极高,在军事谋略和作战指挥上展现出卓越才能,但情商却着实令人堪忧。

朱熹评价他“辛同学很狂,没人敢说他”,杨万里则称其“虽有功劳,但没有人能驾驭得住他”。
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被贬理由大多是“凶暴、残酷、恣恨”,因处理不好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落得个人见人烦的境地,这也导致他一生郁郁不得志。
辛弃疾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却又充满遗憾的史诗。他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凭借一场惊心动魄的突袭,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性格上的缺陷,使得他在仕途上屡遭挫折,空有满腔报国之志,却难有施展拳脚的机会。
他的故事,让我们不禁感叹,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仅要有出众的才能,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商同样重要。否则,即便如辛弃疾这般英雄豪杰,也只能在壮志难酬的痛苦中抱憾终身。
文本来源:@玄九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