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驭妻术:为何明朝皇后大多贤良?平民皇后如何改写历史?

以丹聊历史 2025-04-03 15:46:52

众所周知,明朝的皇后大多出身平凡,却个个痴情坚贞、贤良温婉,其中更有辅佐三代帝业,堪称“女中尧舜”的杰出人物。

那么,明朝为何会涌现出这么多贤德的皇后?又为何唯独大明的皇帝对皇后的身世背景不加挑剔呢?

第一位,孝慈高皇后马秀英。

她出生于1332年,因父母早逝,被濠州义军元帅郭子兴收养。21岁时,在郭子兴的主持下,她嫁给了朱元璋。

当时军阀们盛行收养义女并通过联姻来巩固势力,郭子兴原本希望借助这桩婚姻,让朱元璋安心为自己效力。

但很快他便发现,朱元璋绝非池中之物,转而开始打压朱元璋。关键时刻,马秀英凭借智慧,说动郭子兴的妻子,成功让朱元璋化险为夷。

在朱元璋逐鹿天下的过程中,马秀英悉心安抚将士们的家眷,稳定后方,还亲自制作衣服、鞋子等物资送往前线,为朱元璋的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立即册封马秀英为皇后。马皇后生性节俭,通晓经史,经常在朱元璋冲动行事时,劝阻他不要滥杀大臣。1382年,马皇后与世长辞,享年51岁,谥号孝慈皇后。

第二位,仁孝文皇后徐氏。她是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女,天资聪慧,自幼饱读经史,素有“女诸生”的美誉。15岁时,她嫁给燕王朱棣为正妃,夫妻二人恩爱非常,共育有三子四女。

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大举削藩,燕王朱棣决心起兵反抗,徐妃则坚定地站在丈夫身后,全力支持他。

在靖难之役的四年里,徐氏留守北京大本营,让朱棣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在前线征战。

然而,徐氏的弟弟魏国公徐辉祖却坚决站在朝廷一方,而她的另一个弟弟徐增寿则坚定地支持朱棣。

在朱棣即将取得胜利时,徐增寿被建文帝拉到左顺门处死。朱棣登基后,立徐氏为皇后。但徐辉祖却被圈禁在家中,徐增寿的儿子徐景昌则被封为定国公。

从此,徐家分出魏国公与定国公两大显赫分支。1407年,徐辉祖在幽禁中离世,当时已经重病在身的徐皇后伤心不已,竟在同月也撒手人寰,终年46岁,谥号仁孝皇后,葬于北京明长陵。

第三位,诚孝昭皇后张氏。她是河南永城人,是明朝第一位出身平民的皇后。她的父亲张麒因为女儿被选为燕王世子妃,而受封兵马副指挥一职。

朱元璋驾崩后,新登基的建文帝与燕王朱棣之间剑拔弩张。就在这时,身为燕世子妃的张氏生下儿子朱瞻基,朱棣见到长孙出世,格外高兴,也更加坚定了起兵造反的决心。

朱棣攻入南京,登基称帝后,虽然不太喜欢肥胖的朱高炽,但对朱瞻基却十分喜爱。出于对孙儿的疼爱,朱棣还是册封了朱高炽为太子,张氏也随之成为太子妃。

但汉王在朱棣面前不断挑拨,使得朱棣对太子愈发不满。幸亏有张氏这个儿媳,带着儿子在公婆面前为夫君争取好感,否则太子之位随时可能被废。

1424年,朱棣在北征归途中驾崩,朱高炽登基称帝,册立正妻张氏为皇后。十个月后,朱高炽突然暴亡,朱瞻基登基,尊母亲张氏为太后,军国大事都要听从太后的裁决。

清焦秉贞绘《历朝贤后故事图》之《亲掖銮舆》,轿中为张太后

然而,朱瞻基年仅38岁便英年早逝,只留下8岁的儿子朱祁镇。张氏成为明朝的第一位太皇太后。她谆谆告诫孙儿,不要轻信身边的奸佞小人,要重用像“三杨”这样正直有才学的大臣。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朱祁镇完全把奶奶的教导抛诸脑后。

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谥号诚孝昭皇后。

第四位,恭让章皇后胡善祥。她是山东济宁人,是光禄卿胡荣的女儿。16岁时,她被选为皇太孙妃,嫁给了皇太孙朱瞻基。但婚后不久,朱瞻基便转而宠爱侧妃孙氏。

朱棣、朱高炽两代皇帝先后驾崩后,27岁的朱瞻基登基称帝,胡善祥被立为皇后,而宠妃孙氏则成为贵妃。不久之后,朱瞻基破例赐给孙贵妃金宝。

次年,孙贵妃生下皇长子朱祁镇,朱瞻基欣喜不已,将朱祁镇立为太子,并逼迫胡善祥辞去后位,改立孙贵妃为皇后,以使朱祁镇名正言顺地成为嫡长子。胡善祥退居长安宫后,被赐号静慈法师。

恭让章皇后胡善祥影的视演绎形象

张太后对儿子的废后之举颇为不满,时常召她到清宁宫居住,有时宫中举办宴会,太后还会让胡善祥坐在孙皇后前面。朱瞻基也开始后悔当初轻易废后的冲动行为。

1435年,朱瞻基驾崩,8岁的太子朱祁镇登基。7年后,太皇太后去世,不久胡善祥也随之离世,孙太后终于成为后宫的主人。

皇帝朱祁镇却宠信太监王振,任由王振扰乱朝政。1449年,在王振的鼓动下,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遭遇惨败,全军覆没,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虏。

消息传回北京,孙太后大惊失色,连忙组织后宫筹集钱财送给瓦剌,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也先挟持着朱祁镇直奔北京而来,明朝危在旦夕。

此时,孙太后册立3岁的皇长子朱见深为太子,于谦等大臣则上书拥立郕王朱祁钰为新君。

迫于形势危急,孙太后同意让朱祁钰登基,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朱祁钰登基后,当即重用于谦,负责保卫北京城,成功打退了也先的进犯。但朱祁镇却被也先带回了漠北。

朱祁钰

孙太后十分思念儿子,每次有使臣前往瓦剌谈判,她都会让使臣给太上皇捎带一些御寒的衣服。一年之后,朱祁镇终于被送回明朝。

然而一到北京,他和后妃们就被软禁在南宫之中。孙太后虽有太后之名,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孙儿朱见深从太子之位被废为沂王。

1457年,朱祁钰病重,孙太后支持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位。六年后,孙太后去世,享年63岁。

第五位,孝庄钱皇后。

她是朱祁镇的发妻。在朱祁镇被俘后,钱皇后整日担惊受怕,以泪洗面,不仅哭坏了眼睛,腿脚也落下了残疾。

朱祁镇归来后,钱皇后的境遇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善,她被关进南宫,生活十分窘迫。但即便如此,她还要安慰心情郁闷的朱祁镇,每日带着女眷赶制绣品来补贴家用。

1457年,朱祁镇复辟,钱皇后重新成为皇后。但太子生母周贵妃却企图取代钱皇后的位置。

虽然朱祁镇不愿抛弃发妻,但在他死后,周贵妃还是让儿子尊自己为太后,这一举动引发了文官们的强烈反对,最终以两宫并尊的方式结束了这场风波。四年后,钱皇后去世,终年43岁。

第六位,孝贞纯皇后王氏。

朱祁镇临终前曾为儿子选了秀女王氏为太子妃,但还没来得及正式册立,朱祁镇就去世了。朱见深登基后,周太后听信太监的谗言,立了另一位秀女吴氏为皇后。然而,吴皇后性情急躁,竟然打了宫女万贞儿一顿板子。

这位万贞儿就是大名鼎鼎的万贵妃,她比朱见深年长17岁,是朱见深最宠爱的女人。朱见深看到万贞儿被打,十分生气,当即废了吴氏,改立原定的王氏为皇后。

王皇后虽然不受宠爱,但却当了足足23年的皇后、18年的太后以及13年的太皇太后。1518年,她去世,谥号孝贞纯皇后。

第七位,孝康敬皇后张氏。

她堪称是史上最幸福的皇后,她的丈夫明孝宗一生只娶了她一个女人,夫妻二人同吃同住,宛如民间普通夫妻一般恩爱。

张皇后的兄弟张延龄与张鹤龄却十分跋扈,他们四处欺压百姓,引得民怨沸腾。

而明孝宗却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放纵也为张家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明孝宗驾崩后,明武宗朱厚照即位。

他虽然对两个舅舅十分反感,但碍于母亲的面子,也无法对他们做出实质性的惩处,每次言官弹劾,最后都不了了之。等到明世宗登基后,张家的好日子走到了尽头。

张太后的弟弟张延龄被人告发图谋不轨,朱厚熜借题发挥,将张延龄下狱论死。张太后苦苦求情,可明世宗却一门心思要处决张氏兄弟。由于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朱厚熜只好将张延龄一直关在牢里。

几年后,张鹤龄也被抄家下狱,最终死在狱中。1541年,张太后病逝,享年71岁。五年后,张延龄被处斩。

第八位,孝烈皇后方氏。朱厚熜的原配妻子陈氏在怀孕时,因被朱厚熜罚跪而导致流产身亡。继后张七姐因为受张太后之托为张延龄说情,也被打入冷宫。

第三任皇后方氏的结局相比前两位稍好一些。

在壬寅宫变中,她救了朱厚熜一命,但却因嫉妒下令将曹端妃和王宁嫔凌迟处死。朱厚熜醒来后十分感激皇后的救命之恩,但在得知曹端妃和王宁嫔被冤杀后又有些后悔。

1547年,方皇后去世,年仅30岁。坊间传闻方皇后是被大火烧死,而皇帝坐视不管,但根据史料考证,方皇后应是正常病死,谥号孝烈皇后。

第九位,懿安皇后张嫣。明熹宗朱由校登基后,时年15岁的张嫣经过层层选拔,从5000位美女中脱颖而出,于1621年被立为皇后。

当时正值明朝政治最黑暗的时期,大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迫害忠良,就连朱由校的嫔妃们也要对魏忠贤忍气吞声,否则就会横遭陷害。

身为皇后的张嫣也未能幸免,被处处刁难,甚至被陷害导致流产。

1627年,朱由校病危,张嫣让人找来信王朱由检进宫,并说服朱由校将皇位传给弟弟。朱由检登基后,册立正妃周氏为皇后,尊皇嫂张嫣为懿安皇后,日常饮食用度均与周皇后相同。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周皇后和懿安皇后自缢殉国。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明朝的皇后群体确实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通过梳理九位代表性皇后的生平,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关键历史逻辑:

首先,明太祖朱元璋确立的"后妃选自民间"祖制,从根本上杜绝了外戚干政的传统痼疾。马皇后作为开国贤后的典范,其"衣皆浣濯"的节俭、"数谏帝"的胆识,为后世确立了皇后德行的标杆。这种平民选后制度不仅保证了后妃群体的纯洁性,更使得这些来自民间的女性始终保持着朴素的价值观。

其次,明朝特殊的政治生态造就了皇后的特殊作用。在靖难之役、土木之变等重大危机时刻,徐皇后、钱皇后等人都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智慧。特别是仁宣时期的张皇后,实际执掌朝政十余年,其"三杨辅政"的布局确保了政权平稳过渡,堪称中国古代女性参政的典范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皇后往往需要在天子缺位时承担特殊政治责任。孙太后在土木之变后的危机处理,张太后对幼帝的教导,乃至崇祯朝周皇后在国破时的决绝,都体现了明代后宫女性被赋予的超出常规的政治期待。这种"女主内而兼外"的现象,与明初确立的"后妃不得干政"祖训形成了微妙平衡。

然而历史总是辩证发展的。明代中后期,随着张皇后家族的外戚乱政、万贵妃的专宠干政等现象出现,明初建立的理想化后宫制度逐渐异化。至嘉靖朝,方皇后通过救驾获得的政治资本,反而酿成了宫闱惨剧,这正反映了制度衰变的必然轨迹。

这些平民出身的皇后们,用她们的人生轨迹在青史上刻下了独特的印记:马皇后的深明大义、徐皇后的文武兼备、钱皇后的患难真情、张太后的政治睿智... ...她们共同构成了明代政治史中不可忽视的柔性力量。在这个意义上,明朝皇后群体的集体形象,或许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对"贤内助"理想的最完整诠释。

文本素材来源@奇墨历史

0 阅读:7
以丹聊历史

以丹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