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会从美国手里夺回阿拉斯加州吗?去年普京视察远东地区后签署了一项法令,旨在寻找和保护国家的海外不动产,这里的 “国家” 涵盖现代俄罗斯、苏联以及沙俄帝国。消息一出,不少人开始联想,俄罗斯是否真有此意?翻开地图,19 世纪时阿拉斯加曾属于俄罗斯。但实际上,普京签署的法令中,既未明确提及夺回领土,更未专门指向阿拉斯加,网上的说法无疑是夸大其词。不过,既然提到阿拉斯加,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这块神秘土地背后的历史。

长久以来,俄罗斯对靠近欧洲的西部地区极为重视,无论是沙俄时代还是当下,这里都是其核心关注区域。1853 年,俄罗斯在欧亚交界地带发动扩张战争,英国因担忧俄罗斯势力过度膨胀,果断下场参战,并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俄罗斯,最终俄军惨败,国内经济也因这场战争陷入混乱。
战争结束后,俄罗斯的处境愈发艰难。在欧洲,它要持续应对英国的强大压力;在远东,阿拉斯加与英属加拿大殖民地接壤,若再次与英国爆发战争,俄罗斯将面临两线作战的严峻局面,以当时俄国的国力,显然难以支撑。

与此同时,美国与英国的关系一直剑拔弩张。美国本是英国的殖民地,独立后,两国矛盾不断,英国时常打压美国,甚至在美国内战期间资助南方军,这让美国怀恨在心。俄罗斯敏锐地察觉到,若将阿拉斯加转手给美国,局势将发生逆转:英军无法再从加拿大直接进入俄国领土,即便绕道进攻,也要时刻防备美国从背后突袭;而美国则获得了一个新的战略基地,能对英属加拿大形成包围之势。如此一来,美俄双方都能从中获益。从战略角度看,俄罗斯出售阿拉斯加,实则是为摆脱战略被动局面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经济负担下的艰难抉择早在 17 世纪,俄罗斯探险者就在阿拉斯加建立了殖民地。然而,他们很快发现,阿拉斯加大部分地区气候严寒,地形以平原为主,并不适合农业种植。这里除了北极熊和海豹数量较多外,缺乏其他优质特产。因此,俄国人并未大规模移民至此,仅有少数人前来捕杀海豹,获取皮草。

由于阿拉斯加资源匮乏,为维持当地皮草商和驻军的生活,俄国不得不派船长途跋涉运送补给,这极大地消耗了皮草贸易带来的利润。进入 19 世纪,皮草行业逐渐走向衰落,阿拉斯加的经济状况愈发糟糕,每年都要从沙皇的财政中获取巨额补贴,成为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1866 年,俄外交大臣戈尔恰科夫建议向美国出售阿拉斯加,这一建议得到了俄海军大臣、俄驻美大使等高官的支持。巧合的是,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西华德是狂热的扩张主义者,梦想将整个北美洲纳入美国版图。俄罗斯的提议正中下怀,双方一拍即合,迅速推动了这笔交易。1867 年,双方以 720 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 5 美元。交易达成后,驻扎在阿拉斯加的俄军及当地俄国百姓迅速撤离,仿佛逃离 “牢笼” 一般,唯一表现出不舍的,竟是那面降下时卡住的双头鹰国旗。
命运转折带来的巨大遗憾交易完成后,美国民间舆论对此并不看好。许多人认为,虽然地价便宜,但后续的防御、管理和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当时美国国内诸多州局势尚不稳定,此时接手阿拉斯加无疑是自找麻烦。反对者甚至将这里戏称为 “西华德的冰盒子”“约翰逊的北极熊花园”,《纽约世界报》更是嘲讽阿拉斯加如同被吸干的橙子,只剩无用的外皮,除非能发现黄金,否则毫无价值。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19 世纪末,探险者在阿拉斯加发现了金矿,瞬间吸引了大批淘金客蜂拥而至。随后,这里又陆续发现了铜、锌、铅、煤等丰富矿产资源,其中煤的储量超过千亿吨。更令人震惊的是,阿拉斯加还蕴藏着巨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超过 40 亿桶,占美国总储量的 22%。凭借这些资源的出口,阿拉斯加的人均 GDP 迅速跻身全美前三。

不仅如此,随着科技的进步,阿拉斯加凭借其三面环海靠近北极的独特地理位置,渔业资源得到充分开发,海产品出口量占全美出口量的 56%。若将阿拉斯加视为一个独立国家,其海产品出口量甚至能在全球排到第六位。
当二战结束,冷战拉开帷幕,美苏从盟友变为死对头,阿拉斯加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美国在阿拉斯加部署了大量战斗机和导弹,对苏联形成了巨大军事压力,苏联战机刚起飞,美国就能通过部署在此的雷达站和监听站尽收眼底。此外,凭借阿拉斯加,美国获得了北极理事会的入会资格,得以在北极事务中与俄罗斯频繁唱反调。
回顾这段历史,俄罗斯低价出售阿拉斯加,在当时或许是基于战略和经济的双重考量,但从后续发展来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若时间能够倒流,想必俄罗斯会重新审视这一决策。如今,阿拉斯加的故事仍在继续,它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也时刻提醒着人们,地缘政治和资源价值的演变充满了无限可能。
文章素材来源塞雷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