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12日,淞沪会战结束,日军在占领了上海以后,很快就对南京发动了进攻。而早在南京保卫战以前的1937年11月16日,蒋介石就在南京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如何保卫南京的问题。当时的国民党军刚在上海遭遇惨败,70多万军队参战,伤亡就达到了30多万人。

淞沪战役结束的时候,由于没有组织好撤退,很多部队都处在了失控的状态,士气非常低落。而在这样一种局面下,对于如何守住首都南京这个问题,在场的将领几乎无人表态。
因为他们都知道,南京是保不住了。可毕竟是老蒋在主持会议,直接说南京保不住了,老蒋会挂不住面子,而他们又不愿意接过保卫南京的重任。
因为谁都知道,南京一战希望渺茫,如果打输了,不但没有面子,搞不好还要承担责任。
就在所有人都选择沉默的时候,唐生智主动站了出来,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令现场的老蒋十分的感动,随即任命他为南京卫戍司令,全权负责南京城的防守。
在南京保卫战中,参战的国民党军队有15万多人,而国民党军在南京城区与日军的交战,实际上只持续了大约3天。
那么10多万国民党军,为什么会在短短的3天时间里就被日军击败呢?南京城在当时来说,究竟能不能守住呢?
其实早在南京保卫战开始以前,南京就注定守不住。首先按照我国传统兵法来说,南京就是个绝地,绝地就是容易被包围且无路可退的地。

南京一面靠的是长江,三面为陆地,如果敌人沿着水路发动进攻,就很容易形成海陆空立体包围圈,唯一的出口是挹江门。
在南京保卫战的前期,日军就已将南京三面合围,只剩下北边的浦口还没有落到日军手中,这是当时南京守军唯一的退路。可后来日军第9旅团攻到浦口以后,退路被断,南京守军就被日军给合围了。
其次,国民党军在此前的淞沪会战中损失惨重,能用于南京保卫战的部队并不多。
就当时国民党军队的部署来说,大部分军队在苏北抵抗日军在南京附近能调动的部队只有13个师,其中的7个师刚从淞沪战场上撤下来,其他的都是蒋介石临时从全国各地调来的部队,共有15万人。
而在这些部队中,刚入伍的新兵占了38%。由于新兵训练不足,在守军中能有战斗力的部队其实只有9万人。
第三点在于南京城防的负责人其实并没有选好。
唐生智当时并不适合担任保卫南京的重任,因为唐生智既不是蒋介石的嫡系,手上也没有兵权。早期来说,唐生智属于地方军阀,还曾经参加过两次反蒋行动。

唐生智
在抗战的时候,虽然名义上他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有上将军衔,但其实他早已闲赋,而他所指挥的南京城防部队之前都不属他指挥,也没有他的部下。
南京城防的领导班子是临时搭建起来的,这就导致后来在指挥上出现了巨大的混乱,以至于部队出现了崩溃的局面。
那么既然南京守不住,蒋介石为什么还要守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南京毕竟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如果不放一枪就丢了南京,对全国的抗战士气会有很大的打击。
而且首都这样重要的城市,你不守一下直接就放弃,作为领袖的蒋介石在政治上也说不过去,所以南京城是必须要守的。
只不过当时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民党高层,并不对南京抱有期望而已。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南京保卫战的过程。
唐生智刚一上任,侵占上海的日军就开始了向西发动进攻。在日军的步步紧逼下,蒋介石决定迁都重庆。
到了1931年11月中旬,日军就突破了中国军队的四道防线,攻到了南京附近。到了12月1日,日本大本营发布了攻占南京的命令,而负责攻占南京的就是日本华中军总司令、臭名昭著的松井石根。
面对日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唐生智决定以南京城墙为核心,布置了两条防线。

第一条是外围防线,包括了乌龙山、栖霞山、青龙山、淳化镇、牛首山、大胜关在内的弧形外围防线。
这些防御阵地主要分布在南京外围的山地上,守军可以借助地形阻击敌人,而且这条防线距离南京也不算近,这样就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在外围失守的情况下能组织下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是以南京城墙为核心,以幕府山、紫金山、麒麟门、雨花台、下关等据点构成。
唐生智的部署从理论上来说是非常到位的,无论从城内派兵支援外围,还是外围失守军撤到城内都十分的便利。
唐生智计划先在外围打,外围守不住了就退回内围,内围守不住了就跟日军打巷战。
而在所有的据点当中,紫金山、幕府山和雨花台最为重要。因为这些据点地势高,距离南京城也很近,一旦被日军占领,日军的火力就可以覆盖整个城区。

在这些关键的地方,唐生智安排了最精锐的德械师驻守。而对于其他的部队,唐生智也在短期内完成了相关的部署。
除了南京周边的防御,其实在南京以外还有四道防线,这四道防线是由德国将领法肯豪森组织修建的,分别是从苏州到福山之间的吴福线、无锡到江阴之间的锡澄线、乍浦到苏州的乍嘉线以及海盐到吴江之间的海嘉线。
整个防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修建,在工事的外部多利用河流作为壕沟阻止敌军进攻。因为工事修筑得非常坚固,所以这四道防线在当时也有“东方马奇诺”的称号。
松井石根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北面的芜湖县和西城县。11月8日,唐生智指挥部队从上海退到了芜湖县,到11月16日芜湖县失守,随即转移到了西城县。
而到了23日,西城县也宣告失守,无锡、江阴就落到了日军手中。而到了29日,常州沦陷,至此,南京就彻底暴露在了日军的面前。
那么为什么国民党拆巨资打造的坚固防线,会被日军轻易突破呢?
后来根据唐生智的报告,是因为从上海撤下来的部队由于之前损失过大,便大量补充了新兵,但新兵过多就造成了部队人员之间的相互不认识,各级也很难掌握实际情况。
而且新兵缺乏训练,士气普遍低落,一旦遇到敌军猛烈进攻或是部队撤退的情况,就很容易引发溃败,从而导致了防线的失守。

随着日军的迫近,蒋介石也知道南京待不了了,便在12月6日在南京召开了最后一次军事会议,鼓励将士们继续死守。
这个时候的唐生智也表示,誓与南京共存亡。12月10日下午1点,日军在劝降无果后,便开始了对南京城的疯狂进攻,南京守军也在唐生智的指挥下对日军展开了英勇的反击。
战况很快就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根据当时著名的东方杂志报道,在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唐生智甚至坐着坦克前往各地督战,一时间被人称为首都的疯子。
守城的将士见主将都如此不惜命,士气大振,作战也勇猛异常。而根据松井石根日记的记载,当天中国守军的作战十分的顽强。
可抵抗到了11日中午的时候,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就电告唐生智,蒋介石已经下达南京守军撤退的命令,由胡宗南在浦口接应南京守军,南京全体守军在当天晚上务必过江。
到了当天晚上,蒋介石又连发了两封电报给唐生智,命令他撤退。可当时唐生智已经做好了死守南京的准备,一下子就要十多万大军马上撤退。
情况也来不及通知各作战部队,从11日中午收到命令,到12日下午五点,唐生智才最终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而蒋介石之所以要部队撤退,是因为这个时候日军第九旅团已经赶往了浦口,如果第九旅团攻占了浦口的话,那么南京就会被日军彻底合围,到时候就是想走也走不了。
而到了12日,战斗情况急转直下,日军的攻势十分猛烈,中山门被日军轰塌了三处,紫金山上也燃起了大火。
到当天中午,88师驻守的雨花台阵地已全部被日军占领,日军已逼近南京城内。如果这样的战况持续下去,守城战很快就会变成巷战。
其实到了12日,日军已经开始封锁江面,即便从江面撤退,也会遭到日军的拦截。
而根据唐生智当时的作战计划,除36师和司令部直属部队从江面突围外,其他的部队从正面突围,也就是直接冲出日军的封锁线。
这样的突围就十分的危险,要直接面对日军,只有渡江的部队能避免与敌军的遭遇。那么为什么唐生智不让大部队渡江呢?因为渡江就要用船。
先前唐生智为了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就撤走了渡江几乎所有的船只。而蒋介石撤退命令下得非常突然,一时间就只找到了几艘小火轮和少数的民用船只,如此单薄的运力,在一个晚上顶多只能运走两个师。
但撤退命令下达以后,大多数部队并没有按照命令从正面突围,而是争相跑到了挹江门。真正按照唐生智的命令,从正面突围的部队只有两支,26000多人,其余的部队全部涌向了挹江门。
当时冲到挹江门的士兵大约有10万多人,撤退的命令引发了全军的恐慌,一时间南京守城部队陷入了混乱,道路拥堵。

国民党军在渡江的时候遭到了日军的堵截,死伤无数。而留在挹江门没有走成的部队,后来也基本在日军的南京大屠杀中殒命。
后来唐生智回忆说,12日的晚上是他一生中最为黑暗的一天。总的来说,南京保卫战是必败的。但即便是必败,当时的南京守军也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作风,给日军造成了重大的杀伤。
在南京保卫战中,国民党军队一共伤亡了5万多人,日军伤亡了12000多人。由于日军攻城伤亡太大,后来恼羞成怒的日军便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保卫战就在这样一场混乱的撤退中草草的结束。
【本文来源@老威观史的视频内容】
用户39xxx58
杀过鬼子的都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