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历史课本上的“常客”,堪称大明王朝最后的“救命稻草”,凭借一系列改革举措,硬生生为明朝延续了70年的国祚。
然而,在他死后,家人却惨遭抄家迫害,甚至有人被活活饿死。今天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一同走进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波澜壮阔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张居正出生在如今湖北省荆州市的一个秀才家庭,由于出生地为江陵县,所以他又被人们称作张江陵。自幼年起,张居正便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慧,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神童。
23岁时,他在科举考试中以二甲第九名的优异成绩金榜题名,随后又凭借出色的表现被选为庶吉士。在明朝中后期,庶吉士有着“储相”的美称,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几乎都出身于庶吉士群体。
不过,张居正的志向远不止于此,他有着更为宏大的抱负和追求。
彼时正值明世宗嘉靖年间,皇帝长期躲在西苑沉迷于炼丹修道,严嵩父子则趁机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把整个朝廷搅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年轻的张居正对此深感不满,然而,面对老谋深算、权倾朝野的严嵩,他自知实力悬殊,难以抗衡。

就在这时,另一位内阁重臣徐阶向他伸出了援手,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在徐阶的悉心指导下,张居正进入翰林院,潜心钻研学问。他目睹朝政日益腐败、边防逐渐废弛,内心的忧虑与日俱增,终于忍不住向朝廷进谏,递上了自己的奏章。
可没想到,奏章递交上去之后,却如石沉大海,再也没有了任何回音。
1562年,掌权长达20年之久的严嵩终于被徐阶扳倒。三年后,明世宗下旨将严嵩之子严世藩处斩,并下令抄没严嵩的家产。
这一年,40岁的张居正也在徐阶的大力推荐下,获得了为裕王朱载垕讲学的机会。朱载垕是明世宗年纪最长的儿子,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
他与侧妃李氏育有一子朱翊钧,也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张居正进入裕王府讲学后,便结识了这个古灵精怪的小皇孙。

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驾崩,裕王朱载垕顺利登基称帝。张居正作为“从龙之臣”,也顺势进入内阁,参与辅政。然而,此时内阁中的局势却日益复杂,首辅徐阶与高拱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愈演愈烈。
在朱厚熜去世的消息传来时,徐阶作为首辅,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一消息。他没有与包括高拱在内的内阁同僚商议,而是独自找来张居正帮忙撰写遗诏。
高拱得知此事后,怒火中烧,从此便将张居正和徐阶视为自己的政敌。而徐阶也不甘示弱,抓住机会,成功将高拱斗倒,迫使他辞去官职,回乡养老。
然而,没过几年,高拱便再次进入内阁,并展开了对在家乡养老的徐阶的报复,最终成功坐上了首辅之位。
张居正冷眼旁观着内阁中的这场政治斗争,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早已被高拱记恨在心,如果不采取反击措施,下一个遭殃的很可能就是自己。

就在这时,太监冯保的出现,让张居正看到了打破困境的突破口。冯保掌管着东厂,与高拱素来不和,张居正便主动与冯保结交,两人暗中谋划,准备联手驱逐高拱。
1572年,明穆宗朱载垕去世,年仅10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年号为万历。由于皇帝年纪尚小,无法处理繁重的政务,日常的政务便都交由内阁负责处理。
与此同时,张居正与高拱之间的政治斗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冯保趁机向李太后进言,称高拱对小皇帝不敬,还说了“10岁孩子如何能治天下”这样的大逆不道之言。李太后听后勃然大怒,当即下旨将高拱赶出了北京。

至此,张居正取得了这场政治斗争的胜利。但张居正并不满足于此,在次年的王大臣案中,他和冯保试图借此机会罗织罪名,制造大案,让高拱一家永无翻身之日。然而,最终由于王大臣临时翻供,此事只能草草收场。
不过,经过这一系列事件,再也没有人能够威胁到张居正的地位了。
自明世宗朱厚熜赢得大礼议之后,明朝便开始推行革新举措,革除了前代遗留下来的诸多弊政,使明朝一度焕发出新的活力。
然而,随着朱厚熜逐渐沉迷于修道,对严嵩父子的乱政行为听之任之,朝廷的政治风气日益败坏,边防军事也逐渐荒废,社会矛盾愈发尖锐。张居正掌权后,决定继续推行改革,以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

为了整顿吏治,清除贪官污吏,他推出了考成法,对各地官员是否遵纪守法、是否有效执行朝廷政令进行严格审查,裁撤了一大批冗余的官员和人员。
在整顿官员队伍的同时,张居正也没有忽视国防大事。他大胆重用戚继光、王崇古、李成梁等名将,让他们负责整顿边务,还与俺答汗达成互市协议,成功解除了明朝长期面临的边防危机。

1577年,张居正下令各地重新清丈土地,为后续的税制改革做好充分准备。四年后,张居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所谓一条鞭法,就是将百姓原本需要承担的徭役和税粮全部折算成银子缴纳。
这一举措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朝廷收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还使得国库收入大幅增加。实际上,一条鞭法在嘉靖年间就已经在一些地方进行了试点推行,而到了张居正执政时期,才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开来。

张居正的改革举措有效地缓解了明朝的社会矛盾,为明朝的延续强行续了几十年的命。
然而,随着掌权时间的增长,他也逐渐变得专横起来,开始对政敌进行肆意打击。他甚至还曾说过“我非相乃摄也”这样的话。倘若这句话传到小皇帝万历的耳中,真不知道万历会作何感想。
不过,尽管张居正权势滔天,却也有一个他无法撼动的东西,那就是礼法。就在张居正下令清丈土地的那一年,他的父亲不幸去世。按照礼法规定,张居正需要回乡守孝27个月。

张居正自然不愿意在这个关键时期离开官场,于是他想到了“夺情”这一办法。所谓“夺情”,就是由皇帝下旨,让张居正继续留在岗位上处理政务。
这原本并不是什么难事,毕竟万历皇帝才15岁,根本无法应对堆积如山的奏章。于是,万历皇帝下旨,要求张居正继续留守岗位。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道旨意却成为了点燃文官集团怒火的导火索。这些文官们早就对张居正的专横作风心怀不满,如今看到张居正连回乡守孝都不愿意,心中的愤怒再也无法抑制。他们纷纷搬出各种圣贤书,引经据典,用大道理将张居正批判得十恶不赦。

年幼的万历皇帝何曾见过这样的阵势?而张居正则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对那些上书弹劾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将他们都打了板子。
不过,父亲去世,作为儿子却不回乡守孝,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于是,张居正做出了让步,决定回乡守孝49天,这件事情才算是暂时平息了下来。但这件事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而这一后遗症将在张居正死后彻底显现出来。
1582年,张居正病重,万历皇帝特别下旨,将张居正晋升为正一品太师,使他成为明朝极为罕见的在世文官太师。九天后,张居正与世长辞,终年58岁,谥号“文忠”。
半年后,文官集团纷纷上书弹劾张居正,万历皇帝随即下旨对张居正进行抄家。前去抄家的锦衣卫不仅将张居正的家产洗劫一空,还逼迫张居正的家人们再交出藏匿的200万两白银。
张居正的长子不堪受辱,最终选择自杀身亡。事情闹大之后,万历皇帝才连忙下令叫停。
文本素材来源@奇墨历史(探索放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