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三国名将夏侯渊的军事水平,人们往往因为他在定军山的失败而低估他。
曹操就曾因此称他为“白地将军”。
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
人们之所以如此评价夏侯渊,理由是夏侯渊在定军山之战中的“失误”太多:
首先,夏侯渊选的是个绝地。
兵法有云:“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凡军好高而恶下”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最好避免背靠河流湖泊或在山脚迎战山上敌军,前者容易没了退路而被围死,后者容易被敌人居高临下冲散。
而夏侯渊恰恰将军队部署在定军山脚下,背靠着汉水。
其次,夏侯渊作为大将不应该自己去修补鹿角。作为一个动辄指挥万人的高级指挥官,夏侯渊竟然带着400人去修补鹿角,然后因此而被黄忠突袭而死?这岂不是离了个大谱?
这么看,夏侯渊就是一个毫无作战经验,好勇斗狠且没有战略观念的无能将军。
然而这就是全部真相吗?
不,显然不仅于此。这样未免就将夏侯渊看扁了。曹操真会糊涂到派遣这样的草包担任西线的最高指挥官?如果夏侯渊实力这么弱,张郃、郭淮等人会轻易听其指挥?而夏侯渊死后,又怎会造成“三军皆失色”的效果?
如果把视角再往前推,会发现夏侯渊在平凉州之战中,十个月历经三场大战,将马超击败彻底逐出凉州,无论在战略还是战术上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见此前所发稿:复盘夏侯渊平凉州之战:十个月转战1500公里,三场战役歼灭十余万叛军,虎步关右、战略无懈可击,击败马超的巅峰之战)甚至曹操都不得不惊叹:
宋建造为乱逆三十馀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
这一切还仅仅过去五年而已。
短时间内两个评价落差如此之大,那么只能说明有一个为假。既然之前“虎步关右”并无过誉,那么只能说“白地将军”的评价为过贬。
如果重新复盘定军山之战,或许会发现,夏侯渊的部署并没有明显的漏洞:
身处绝地是为堵住刘备,保住曹军补给线的无奈之举;而夏侯渊之所以亲自修补鹿角,只是踏入刘备精心设计的圈套而已。
定军山之战,夏侯渊到底有没有明显失误?夏侯渊之死究竟是谁的责任?为什么夏侯渊死后,曹操要急于过度贬低夏侯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f0e84076bb9fd1ab8cc61f2d5f1eb28.png)
黄忠阵斩夏侯渊
我们先看看定军山之战的背景。
218年夏秋之交,为拖住陇右、关中方向魏军援军,在下辨之战、马鸣阁道之战付出极大代价后,刘备终于率蜀军主力攻下了汉中的阳平关。
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郃等相拒。
所谓“次”的意思,就是临时驻扎的意思。《资治通鉴》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所以当时刘备是拿下了阳平关无疑。
阳平关是汉中位于西边的门户,是秦、蜀之间必经之道上的重要关隘,失去阳平关,汉中就保不住。
所以夏侯渊的策略是堵住阳平关的出口,让刘备占了阳平关也出不去。
夏侯渊率主力在阳平关山下平原驻守,而张郃率部分兵力驻守广石,保护其右翼。
这样一来,即便占领了战略要地阳平关,刘备也依旧没有取得战略主动权。
因为刘备还面临三个方向的威胁:
1、夏侯渊和张郃驻守在阳平关下的曹军。
2、下辨、马鸣阁道方向的曹军取得突破后,就可以和阳平关下的夏侯渊打个小配合,将刘备主力围死在阳平关,即便无法歼灭,也至少能将刘备困住。
3、如果刘备留在阳平关与汉中及陇右曹军缠斗下去,等曹操率主力到现场就麻烦了。
七月,刘备亲自率军停留在阳平关时,曹操就已经在许都治兵,准备救援汉中。九月,曹操就迅速率援军抵达长安。
曹操的援军眼看就快到。那么刘备的当务之急就是先击败夏侯渊。
刘备想柿子捡软的捏,先攻击夏侯渊的右翼张郃。
张郃既然是侧翼,先将其击垮,就能够对夏侯渊军主力形成包抄合围。
但刘备没想到张郃那么难打。
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
刘备专门挑选万余精兵,从阳平关出发,分为十个波次,夜袭张郃驻守的广石。张郃打到最后,连亲兵都派上场,生生将阵地守住了。
连张郃都打不赢,就更别想夏侯渊主力了。
不能突出阳平关,对于刘备来说是极为危险的:
在曹操主力到来前,他必须得突入汉中并占据战略要地,这样拿下并守住汉中才有希望。
可现在夏侯渊的曹军西线军团就已经让他打不下去了,等曹操主力来了,那汉中铁定就没戏。
拿不下汉中,未来益州的防御将会更加艰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96f3f0e7363bda315fff338ebfdcacb.jpg)
阳平关前的苦战
节骨眼上,刘备急令成都增兵。
益州必须得尽全力了。
还好益州本土势力全力支持。益州本土人士杨洪明确表示汉中必须要夺下,否则益州早晚也守不住,如今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紧急关头,发送援兵刻不容缓。
于是大量的援军和粮草运抵汉中前线。
这样一来,汉中的局势就变了。
刘备掌握了占据绝对优势的兵力。现在他必须拿下汉中。
但夏侯渊的方针也很明确:利用工事死守到底。
夏侯渊军善于依托工事防守,他的思路也很明确:堵住刘备,一次次消耗刘备,让刘备被堵得怀疑人生。
为什么前面刘备需要分十个波次攻击张郃?就是因为张郃的防守太坚固,只能通过类似“三驾疲楚”的方式,试图拖垮曹军。
但刘备不想和夏侯渊消耗下去了。 这次他换了一个思路:想走入大山里面去,经由山路将夏侯渊和张郃绕过去。
从中原来的曹军骑兵和步兵缺乏山地作战经验,看到连绵的群山,夏侯渊默认其为一堵“墙”,所以并没有分兵防守。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刘备的手下,就是来自于巴蜀山间,他们擅长翻山越岭,天生就是优秀的山地步兵。
所以夏侯渊眼里的“墙”,在刘备眼中却是坦途。
这是妥妥的兵种克制啊。
219年春,刘备命部将高详率少量兵力留守阳平关,维持后方粮道畅通。而刘备则带着主力来了个越野行动,他们先是南下横渡汉水,接着翻越米仓山,之后出其不意地插入汉中盆地,华丽丽地出现在夏侯渊军的左翼,也就是被夏侯渊默认为是“墙根”的位置。
刘备选择驻扎在汉中盆地西南角的定军山。
这一招比之前强攻张郃要高明多了:
1、夏侯渊后方遭受严重威胁。驻扎在定军山后,蜀军可以一直向汉中腹地包抄,进而断了夏侯渊的后方补给线。
2、发挥蜀军的兵种优势。蜀军在定军山上,依托大山作战,进可攻退可守,他们可是行家里手。
3、抵消曹军的兵种优势。蜀军偏偏不与曹军在平原决战,在山地之间,曹军的骑兵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
4、便于围歼。定军山脚和汉水之间,只有一小片平地,曹军并没有多大的发挥空间。而曹军一旦被蜀军击溃,很可能就会背靠着汉水被蜀军包围。
这样一来,夏侯渊就被动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f70b77fa85e1d708b061082ca76ab5e.jpg)
夏侯渊被迫南下在定军山与蜀军交战
其实就算到了这个时候,夏侯渊还有全身而退的机会:
1、既然后路有被断的危险,那么就干脆离开阳平关全面撤退,然后依托汉中城池层层设防;
2、直接反攻阳平关,断了刘备的后路。但阳平关城墙坚固,且刘备分兵驻守,短时间能不能打下来还真不好说,而刘备趁机可以从后面包抄,来个两面夹击;
3、继续堵阳平关。这一招显然不太靠谱,一旦被刘备断了补给线,夏侯渊军将不战自乱。
这样看来看去,似乎只有第一条最靠谱。这样做夏侯渊才能全身而退,甚至还能在汉中保住一小块地,为曹操构建反攻的桥头堡。
但这样也很可能会劳而无功,并会担负失地之责。
这种结局,夏侯渊也不能接受。他可是刚战胜马超韩遂取得了平凉州之战胜利,被曹操誉为“虎步关右”的猛将,这样节节败退实在是太过窝囊。
于是夏侯渊决定走一步险棋:迅速将定军山围住,再次将刘备堵死。
毕竟不管刘备有多少人,在山上,他的队伍铁定展不开。所以只要把定军山的口子堵住了,刘备就不能深入汉中腹地,那么汉中是不是就能守住了?
兵力不够?没关系的,毕竟曹操都已经到长安了。
倘若夏侯渊在定军山拖住刘备,而曹操率主力援军就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袭取阳平关,断了刘备后路。
那汉中之战是不是就能提前结束了?
所以你眼中是山脚、水边的绝地,而在夏侯渊眼中,这都是背水一战、逆天改命的决胜之地啊。
夏侯渊的策略到现在都找不到问题,可还是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变量:
1、夏侯渊的兵力够不够?
2、曹操的援军会不会及时赶到?
夏侯渊的兵力肯定是不够了。之前在阳平关的防御战已经接近于极限了。
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
连亲兵护卫队都压上去,张郃才勉强挡住了前期的蜀军。
可现在什么情况?刘备是几乎把益州的老少爷们全都喊过来了。刘备的兵力对夏侯渊已经形成了全面碾压。
那么接着第二个问题就来了,曹操的援军会及时赶到吗?
显然也很难。
此时关羽正准备在襄樊搞事。
襄樊之战时,关羽之所以一路势如破竹,引得众多地方的官吏、守将起兵响应,就是因为提前做了大量功课。
这些都在汉中之战时开始酝酿,隐隐露出苗头,曹操早有察觉,并提前一年就开始准备:
218年,曹操西征大破马超韩遂之后,便派遣曹仁到襄樊都督诸军,强化荆襄防线。
219年五月,曹操派遣徐晃在宛城大量征兵,随时准备驰援襄樊。
汉中失守,顶多对凉州有所影响;而襄樊一旦失守,关羽就能挺进中原,兵临许昌。
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关羽的战略骚扰,让时日不多的曹操颇感忧虑。
为了稳定国内局势,曹操不得不选择在长安观望。
但这一观望,就等于要了夏侯渊的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51ef94c895a0748d0e39f5d6e2b5205.png)
刘备已取得绝对优势
夏侯渊试图在定军山下重新复制阳平关防御战的模式。
当时夏侯渊围住山的南边,张郃围住山的东边。他们把住了下山的要道。
而刘备采纳法正的建议,和在阳平关一样继续跟张郃耗。刘备调大队兵马继续轮番猛攻张郃。
这次面对刘备的优势兵力,作为侧翼的张郃再也顶不住了。
刘备抓住了夏侯渊的软肋:
夏侯渊在南边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比如鹿角啥的,让蜀军一度很头痛。但作为侧翼的张郃,防御水平就要低得多。
但张郃那边也不容有失。
一旦丢了张郃的东面阵地,蜀军就能长驱直入,夏侯渊从南边转到东边,跟在刘备后面就再也防不住了,甚至可能被其拦住退路一口吞掉。
所以这种情况下,夏侯渊只能一再向张郃派遣援军。夏侯渊将精兵分了一半给张郃,这是他最后的支持了。
仗打成了这样,夏侯渊只能一再祈求长安援军能够早日到来。
但啥也没有。
有人或许会有疑问:既然南边有工事,那么完全可以多给张郃分点兵,缓解东边的压力。
可问题是刘备拿着充足的兵力,在南边也搞起了袭扰:
备夜烧围鹿角。
这种骚扰战术便形成了一个陷阱:刘备一烧鹿角,夏侯渊就得派兵去修理。
修补鹿角,在平日或许是个简单的小事,但刘备却将之作为了一个消耗曹军的围猎场。
刘备是派黄忠带兵在山上守着,有人来修理鹿角,就杀他个片甲不留。黄忠的武力大家都懂得,很快夏侯渊手下的基层将校都被一扫而光。
到后来无将可派,无兵敢去。
如果这样下去,很快南边也保不住。万般无奈的夏侯渊只能铤而走险。
一小块鹿角阵地,人多了还施展不开。于是夏侯渊只好带了一支精兵去。
渊众甚精。
当然夏侯渊还带着益州刺史一起同去,可见此时的夏侯渊一点都没大意。
夏侯渊和黄忠就这样碰到了。
与其认为这是随机事件,不如说是刘备消耗战术所必然产生的效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77edc68c50d1a193ebab980d2e72372.jpg)
黄忠获得了胜利
接下来,就是黄忠的高光时刻。
黄忠知道夏侯渊已经快被打崩溃,于是实施了精神攻击。
金鼓振天,欢声动谷。
黄忠命令士兵在定军山中敲起军鼓,鼓声震天,呐喊声震动山谷,让夏侯渊误认为自己中了十面埋伏,曹军士气大为受挫。
趁你病要你命。黄忠率领士气高涨的蜀军,犹如猛虎下山般发起了冲锋。
当看到数量占绝对优势的蜀军合围过来时,纵使夏侯渊手下曹军再精锐,也没了抵抗之心。
黄忠擒贼先擒王,集中精力干掉魏军主帅夏侯渊,随后大队曹军便犹如无头苍蝇般土崩瓦解。
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刘备本想乘胜追击,将夏侯渊余部围歼。
可郭淮力挽狂澜,他收敛残兵,推举张郃为主帅。并率领剩下的曹军残部隔着汉水和蜀军对峙。
因为拿不准曹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刘备便放弃了进攻。
直到此时,曹操才如梦初醒,率领大军救援汉中,否则郭淮等人的军队都保不住,汉中将全线崩溃!
看到这里,或许大家就明白夏侯渊究竟错在何处了。
他是以西线军力对抗刘备所有兵力。
作为西线的统帅,夏侯渊几乎已经竭尽了全力。
如果非要挑出问题的话,或许是曹操为了求稳保住襄樊,而对汉中则不得不选择了壮士断腕。
而夏侯渊本可以如郭淮那样,也就是抓住起初三个机会里面的第一个,层层堵截,缓慢退出,这样或许西线曹军和夏侯渊都能全身而退。
可即便看清形势,夏侯渊多半还是不会这么做。
面对死亡,还能大无畏地顶上去,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猛将之风吧。
木头人
所以荆州的战略地位有多重要,关羽丢掉荆州不可饶恕。
浪头的水滴 回复 01-13 09:15
关羽就是因为汉中吃紧,发起的襄樊
黑暗的等待 回复 01-30 07:48
拉倒吧,襄樊之战是曹仁发动的,关羽是打了个防守反击,哪个正常人会考虑到鼠辈这么无耻
老胡
汉中阳平关旧址,根本就摆不开大规模的兵力对决。夏侯渊兵力绝对够,刘备在定军山也布置不了多少兵。黄忠也不会有太多的兵,狭路相逢勇者胜,黄忠在对决战中骁勇善战,临阵斩将,名流千秋。
叼大全
渊双目赤红,怒曰:前方白须老卒何人?无名之辈何以杀吾?忠:某南阳黄汉升是也。渊颓然曰:可也。遂就戮……
仰天一笑
[点赞][点赞]有内涵
友友
夏侯渊不算西线指挥官吧,应该是前敌总司令,总司令是曹洪。
愛在飛揚
虎步关右白地将军渊(冤)啊无独有偶曹家千里驹石亭之战合(休)
用户74xxx27
迟迟不到的援军害死了夏侯渊。
邦邦君
一群菜鸡互啄,是华夏历史最垃圾的一群废物
短笛 回复 01-09 19:29
至少是周边少数民族乖乖当狗的年代[得瑟]
流水无声 回复 01-09 17:25
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