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郭淮不死会应毌丘俭邀请联手起兵?借势不站队的郭淮绝不会参与

品史学家江樵 2025-01-12 09:06:53

对于晚年的郭淮,人们往往会对其立场感到疑惑:他在淮南三叛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作为王凌的妹夫,在淮南一叛中,他有没有暗中支持过王凌?淮南二叛中,毌丘俭为什么将他作为争取的重点?假如郭淮当时还没有死,他是否会响应起兵?

虽然这段历史后来经过主观扭曲,已经很难得知客观的细节真相,但我们依旧可以通过郭淮前后的言行进行了解。

郭淮在战场上智计过人,在职场中他的思路也同样高明。

他并不在任何一派的核心圈内,但是他又能左右逢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从来不急于站队表态,但凡出手必然有所收益。

正是因为如此,夏侯渊被斩杀后,他虽然推举张郃为西线曹军主帅,但也和张郃的关系若即若离,后来张郃被司马懿坑死,郭淮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虽然郭淮与司马懿在西线战场共事多年,郭淮依旧保持着淡淡的疏离感,并没有急于站队司马懿。

所以249年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就应该笼络郭淮给出封赏,可直到250年才给郭淮落实到位。

而郭淮并未因此向司马懿靠拢,而是在王凌失败被杀后,反倒忤逆司马懿的要求,保住他的妻子、王凌亲妹妹一命。

毌丘俭认为这说明郭淮和王凌关系密切。可如果真的有那么密切,郭淮自身都难保。

郭淮之所以非要这么做,应当是为了巩固与太原王氏的关系。同时也公开表明自己和司马懿不是一伙的,以在曹魏激烈的宫斗中保持某种中立。

直到尘埃落定,司马昭已经完全掌控局势,郭淮的弟弟郭配才将女儿郭槐嫁给司马昭的心腹贾充。郭槐后来生下长女贾南风,便成为了西晋第二代君主晋惠帝的皇后。

郭氏族人在吃尽借势红利后,依旧能保持中立,左右逢源。  

借势但不站队的理念,让郭淮在乱成一锅粥的曹魏后期朝堂上,能够平安度过并过得很不错,太原郭氏因此在魏晋时期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原八大姓族之一,更诞生出郭子仪这样的一代名将,一直显赫到隋唐时期。

郭淮之谋

219年,定军山之战,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后,郭淮开始了他高超的操作。

郭淮是夏侯渊军中的司马。起初,郭淮因为生了场病没有到战场,就是挂个名而已。等到病好到战场时,夏侯渊已经阵亡在定军山。

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

因为离定军山不远的,就是汉水。如果曹军因主帅阵亡指挥系统全部崩溃的话,那么大部分兵力将不能及时渡过汉水,那就会被追上来的刘备给围歼掉。

郭淮意识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到了生死关头:战役初期生病没上场,战役中后期又无所作为导致军队彻底崩溃,这些一连串的失误下,他还能有前途可言吗?

所以郭淮必须设法依托自己的职位,充分发挥一点作用,力争下好这盘马上就要被将死的残局。

他的职务是司马,是主帅的重要佐官,负责制定战术,指挥调度军队等工作。那么在主帅阵亡后,司马是可以代理主帅职权的。这构成郭淮行动的基础。

但问题在于他在军中还没有权威。他只是个新任的司马,此前还因为生病没参加战斗,可以说就只是挂了个名而已,军中根本上就没人会听他的。

要实现其职能,就必须和其他实权人物合作,谋求他们的帮助。

郭淮觉得这个应该不难,现在情况岌岌可危,大家都想如何摆脱困境。所以在立场上大家应该是充分一致的。  

现在他能找的人不多,包括夏侯渊的副手张郃,以及督军杜袭。

郭淮先联手杜袭。因为督军的职责就是监督和管理军队。

也就是说郭淮以司马的名义提出主意和建议,然后联手杜袭一起实施。有了杜袭的支持,郭淮的想法就能够得到充分实施。

于是两人一起将散兵收拢起来,严明军纪,重新恢复指挥体系。郭淮的这一步操作,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原来郭淮不是个浮华之人,他还有点东西。

于是郭淮获得部分话语权,他开始推行第二步计划:选择主帅。

郭淮意识到自己资历尚浅,于是他并没有贸然将自己转正,而是推举了老将张郃。

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

张郃打仗厉害那是得到公认的,所以他担任主帅,大家都安下心来,曹军在统一指挥下迅速渡过了汉水,这样夏侯渊残部避免了在第一时间就被刘备围歼的厄运。

成功渡江这一步极为关键,这证明了郭淮出色的协调和指挥能力,使其在军中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

郭淮推举了张郃,自然就收获了张郃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于是郭淮在将领中也树立起了权威。

刘备很快追了上来。

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仪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  

到这个时候,让我们再看看郭淮的地位:

诸将仪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

诸将认为寡不敌众,想沿着汉江列阵对抗蜀军。但郭淮竟然已经具备力排众议的话语权。

郭淮说:“示弱不能击败敌人。不如撤离岸边,在远处设阵,诱使敌人前来,等他们渡到河中央再发起进攻,一定能战胜敌人。”

于是曹军离开岸边列阵,打算等蜀军半渡过汉江时反击。刘备看到这个阵势,搞不清曹军是不是设了个坑等他跳,于是命令停止攻击,两军形成对峙。夏侯渊的残部就这样保住了。

后来曹操让张郃假节任主帅,以郭淮为张郃司马。

郭淮借由一系列操作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逆势翻盘,让自己的前程重新充满了光明。

而在短短几天之内,郭淮通过向杜袭、张郃两次借势,就让自己完成了由空头挂名空降兵到实权领导者的转变。

郭淮的一套借势手段堪称经典。  

郭淮在军中获得了实权

在职场中,郭淮一直保持中立的态度。

他的中立和诸葛诞的中立不同,诸葛诞是靠出卖己方队友来换取名义上的中立。但郭淮不同,他只是在各方势力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 

他早期职场不顺,依靠娶了王凌妹妹,而与太原王氏联姻。正是在王家人的支持下,他才得以摆脱困境,并在汉中之战的战场上充分发挥实力,并得到曹操的赏识。

但他和曹魏国君的关系,并没有顺势发展下去。我们可以对比下王凌和郭淮的际遇。

王凌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侄子,因曹操的赏识和重用而发迹。

220年,曹丕称帝后,王凌任散骑常侍,出任兖州刺史。

222年,王凌参与洞口之战。他表现得十分卖力,与张辽等人进军到广陵,众将共破吴将吕范,因功封为宜城亭侯,加号建武将军。  

228年,王凌随从曹休征伐东吴,在夹石与吴军遭遇,魏军失利。王凌拼死突围,使曹休得以撤退。

239年,曹叡下线后,大将军曹爽对他积极笼络,以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  

241年,王凌率诸军在芍陂迎战吴国大都督全琮,斩杀秦晃等十余位东吴将领。王凌因此进封南乡侯,不久迁车骑大将军。

248年,代高柔为司空。

王凌的经历脉络很清晰:他早期得到曹操重用,随后十分积极地为曹丕、曹叡卖力,战功赫赫位高权重,一度有望继曹真、曹休之后,成为新的曹魏柱石。 

其实毌丘俭的经历也和王凌差不多,他们都将自身命运与曹魏进行了绑定,从而深受重用。

但郭淮就不同了,他与老曹家并没有直接的利益联系,他是靠与王凌联姻才实现职场的快速发展。所以他从一开始和老曹家的关系就并没那么紧密。

郭淮意识到,曹魏的朝堂上,并非谯沛集团一家独大,汝颍集团同样正在强势崛起。

所以与其继续跟着王凌,享受来自谯沛集团的二手恩惠。不如在两大阵营间保持中立,只借势,不站队。他不追求个人收益快速变现,而是想让整个郭氏家族能够稳定发展,行稳致远。

这样一来,接下来的郭淮的行为便容易理解了。

曹丕即位后,起初认为郭淮是王凌的小跟班,于是对郭淮也委以重用。

220年,曹丕赐郭淮关内侯,转为镇西长史。又行征羌护军,护左将军张郃、冠军将军杨秋讨山贼郑甘、卢水叛胡等,皆平之。

曹丕一开始先是给郭淮封赏,喂了颗糖,然后给了他表现的机会,想让他快速靠着军功成长起来。如果按照这个路数的话,郭淮很可能就会向着西线曹军总指挥的方向发展,为老曹家看住西大门。

但郭淮表示,领导您别捧我,我想自己努力。于是他好巧不巧地在曹丕称帝时“病”了一场。

黄初元年,奉使贺文帝践阼,而道路得疾,故计远近为稽留。

郭淮前往洛阳祝贺,因路上得病,所以去迟了。这让曹丕大为不爽,还在宴席上专门提到过。

及群臣欢会,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何也?”淮对曰:“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帝悦之,擢领雍州刺史,封射阳亭侯。

曹丕说在上古时代,大禹会盟诸侯,防风氏迟到而被杀。如今自己称帝的盛典,他郭淮迟到,会不会感到脖子有些发凉?

郭淮赶紧说了几句漂亮话,说五帝先用德来开导臣民不用刑辟,现在是大魏在圣上的治理下是唐虞盛世,自己更不会遭受防风氏那样的杀戮啦。

曹丕表示这话他爱听,一脸姨母笑地下令任命郭淮为雍州刺史,封为射阳亭侯。

其实双方心里都很清楚:曹丕之所以没有处罚反而封赏郭淮,那是为了笼络王凌等一帮人,相当于是卖了王凌一个面子。

而郭淮呢,则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和王凌他们不同,他对老曹家可没那么热心。才拿多少俸禄啊,犯不上演那种得了重病还爬着来祝贺的戏码。

郭淮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让曹丕不要太重用自己,让自己失去了中立的立场。

曹丕果然因此事改变了对郭淮的态度:郭淮这人不靠谱,不是自己人,不可委以重用。

于是,接下来郭淮的职场发展趋势变得与王凌迥然不同起来:

王凌是赢一场仗就升官发财,赏赐无数。仅用了二十多年,就由一个地方官吏提拔到司空的位置上,成为三公之一。

而郭淮呢?在此后同样的二十多年间,他加封建威将军,转任扬武将军,转任左将军,出任前将军。在军中多年在杂号将军的行列浮沉,最后勉强靠着比王凌多上几倍的战功,成功升了一级,成为四方将军。

比军职更稳定的是他的职务,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雍州刺史的岗位上坚守,一直春蚕到死丝方尽,干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

后来的曹叡和曹爽,都一致认为郭淮是烂泥扶不上墙,宁可提拔张郃也不管他,任由他在西线坐冷板凳。

而郭淮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244年曹爽为了树威率十多万魏军讨伐蜀汉。在这场“兴势之战”中,作为前锋的郭淮屡屡在前线搞小动作:

正始五年,伐蜀,淮督诸军为先锋。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

郭淮作为前锋,本应该全力打开兴势山的突破口,让魏军得以攻入汉中。可郭淮一碰到打硬仗就撤,导致十几万魏军堵在傥骆道的峡谷之内进退不得,最后在王平、费祎等人的夹攻下仓皇而逃,草草收场。

郭淮始终没有坐到老曹家的那一桌。

兴势之战曹爽被郭淮坑的很惨

250年,郭淮终于得到了提拔重用。  

魏帝曹芳下诏任命郭淮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封郭淮为阳曲侯,食邑共二千七百八十户。

车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位次上卿,或比三公。

是曹芳看郭淮苦哈哈地为曹魏卖力多年,最后良心发现给郭淮一点甜头吗?

不,这其实是司马懿的意思。249年,他刚干完高平陵之变的大事,现在封赏郭淮,只是为了笼络一下昔日的老同事,巩固一下基本盘而已。

郭淮当然会买他的账,但是同样不会选择站队司马家。

当然在西线战场,郭淮确实是个很靠谱的战友,替司马懿帮了不少大忙: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卤城之战中,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陇右粮草告急,眼看就要面临灭顶之灾。紧急关头,郭淮对羌人恩威并施,死皮赖脸地搞到一批粮食,为司马懿解决了燃眉之急。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五丈原之战中,郭淮坚决要求固守北原,挡住了诸葛亮西进之路。同时郭淮又即使预判了诸葛亮在西线进攻失败后,会集中主力进攻东线阳遂,并配合胡遵一起防住了诸葛亮的偷袭,保住了阳遂,再次挡住了诸葛亮东进之路。正是因为郭淮的建议,才最终保住了凉州以及关中的安全。

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在西线与诸葛亮多次对决而未失守,很大一部分是得益于郭淮提供的战略支持。

但司马懿也感到很尴尬:郭淮这小子,在工作上很有一套,怎么就是不上道,不愿意跟我混呢?

所以两人关系一直若即若离。司马懿宁愿提拔重用邓艾、王昶、王基等人,也不愿给这位老下属更多的照顾。

249年的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就封赏了不少人。可对郭淮的封赏一直拖到了250年才到位。

可就算这样,在司马懿在封赏郭淮的第二年,郭淮同样也和司马懿翻脸了。

251年,王凌密谋起兵反抗司马懿事发,受到太傅司马懿讨伐,王凌走投无路自缚投降,在被押送回洛阳的途中自领盒饭一份。

王凌虽死,司马懿还不满意,要求将参与政变者均诛杀三族。

这就将郭淮的老婆牵涉进来。作为王凌的妹妹,她铁定跑不脱。

朝廷派去逮捕郭淮夫人的官吏着急地催促,郭淮只得让夫人准备到了时日就跟随上路。

但当时雍州的文武官员和老百姓都劝说郭淮起兵抗争,郭淮没同意。后来等到了出发的期限,几万老百姓一路跟着痛哭不舍。等夫人走了几十里路后,郭淮又让手下人把夫人追回来。

老百姓舍不得郭淮夫人的这一幕,显然是郭淮的策划,通过这些情形来表明郭淮在雍州颇有势力和影响力,如果司马懿苦苦相逼,雍州这片恐怕就难得安稳了。

郭淮写了封信给司马懿。

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五子若殒,亦复无淮。”宣帝乃表特原淮妻。

郭淮说有五个孩子,孩子不能没了妈,如果母亲死了,孩子估计也会哭死。如果孩子没了,那我郭淮也没必要活在世上了。

这表面上是讲家庭亲情,实则是暗中讲狠话,如果把老郭逼急了,那后果难以想象。

刚经过了高平陵之变后,又来这么个淮南一叛,司马懿也担心自己众叛亲离啊。于是一想,得了,为了稳定考虑,就干脆卖个面子吧,于是特准赦免了郭淮的妻子。

郭淮的抗争,堪称是有勇有谋。

并且他还巧妙地达成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1、得到了太原王氏的好感。危难时刻见真情,两家关系更为巩固。

2、表明不站队司马懿这一边。如果是来势的人,巴不得立马和老婆脱离关系,但郭淮这么做,就等于公开宣布自己和司马懿关系没大家想象中那么好。

郭淮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司马懿此时确实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福祸也在须臾之间,在风云激荡、胜负未可知的关键时刻,郭淮才不愿意站队他那头呢。

这样一来,郭淮在沾了司马懿光的同时,安全是不是也得到保障了?于是司马懿颇感无奈地看着郭淮没上他的钩却吃了他的饵。   

正是因为如此,淮南二叛的毌丘俭才伸过去了橄榄枝,写信劝郭淮一起反对司马氏。

所以回到本文开始时提出的问题:郭淮如果没死,会联手毌丘俭一起起兵吗?

答案显然是不。郭淮是何许人也,他怎么会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

大家都还没看懂郭淮啊。

被白占便宜的司马懿表示很无奈

由此可见,郭淮的一生都致力于与各方都形成相对稳定的关系,借势但不站队。

所以他借曹魏之势,任雍州刺史,成为一方大员、西线重要战将。但连曹丕称帝庆典都迟到。

借司马氏之势,郭淮的军职一再提升,成为手握重兵的柱石之臣,“垂问秦、雍”牢牢将雍州掌控在手中。但他又借着救援老婆撇清了和司马懿的关系。

谯沛集团火的时候,靠王凌与之巴结。司马氏占上风时,又靠和司马懿的交情上位。

当然,到了司马氏篡魏的后期,郭淮的均衡中立战略还是受到了一定影响。

因为各方都在试图拖他下水。

255年,毌丘俭文钦为了争取郭淮加入联盟共同反抗司马氏,专门写就一封近千字、言辞慷慨激昂的《与郭淮书》送过去。这白纸黑字的,可是不容反驳的叛逆证据。

司马师可能对毌丘俭等人干的事有所耳闻,于是专门调动资源防备,司马昭将镇守的驻地由许昌迁移到长安,应该就有防范郭淮叛变的打算。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郭淮寿终正寝了......

但郭淮明白,虽然可以不急于站队,但是这个态郭家是不得不表了。

于是两年后,257年,郭淮的弟弟城阳郡太守郭配将其女儿郭槐嫁给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    

郭家又和贾家联姻上了。

只和老大的红人联姻,但不站队老大一边,这个操作和当初郭淮娶王凌之妹如出一辙。

只是这次借势更为成功,太原郭氏吃到了巨大的红利。

贾充和郭槐的女儿就是贾南风,是“睿智”君主晋惠帝的皇后。

虽然没有选择站队,但是郭淮的家族也因此兴旺发达起来。

太原郭氏,因此成为魏晋时期北方著名的门阀士族。到了隋唐时期,太原郭氏发展成为山东(华山以东)中原八大姓族之一,名声显赫一时。

在借势中吃尽红利,但又左右逢源,片叶不沾身。虽然进度慢了些,但是胜在四平八稳。或许这就是郭淮的职场智慧。

0 阅读:75
品史学家江樵

品史学家江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