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淮武力值不高,凭何成为曹魏边境四将之一?方策精详,智计过人

品史学家江樵 2025-01-09 13:44:59

郭淮是三国时期曹魏在西线的重要战将。

在《三国志》中郭淮被列入“满田牵郭”,与满宠、田豫、牵招同为“边境四将”。

陈寿对郭淮的评价很高:

郭淮方策精详,垂问秦、雍。

郭淮计谋精确缜密,在秦、雍等地颇具盛名。

这或许会让人觉得不解:郭淮与诸葛亮交战,败多胜少,怎么能够称得上“方策周详”?他武力值不高,大多只是成功防守而已,又为何因此威名远扬呢?

而这恰恰是郭淮的过人之处:他虽然并没有机会立下赫赫军功,在武力值上表现平平,但他的谋略却日益精准缜密、滴水不漏。

他与刘备对峙,在定军山之战后力挽狂澜;他与诸葛亮博弈,在五丈原之战力排众议死守北原,导致诸葛亮受困无法再前进半步;他与姜维多次对阵,挫败了姜维北伐的企图。

郭淮也因此成为西线魏军的战略担当和中流砥柱。

郭淮

郭淮是标准的士族出身。

他的族曾祖父郭遵,是东汉兖州刺史、守光禄大夫。他的祖父郭全,任东汉大司农。他的父亲郭缊,任雁门郡太守。

因为出身士族的原因,郭淮便被推举为孝廉,出任平原府丞。

平原位于青州,臧霸青州兵的老巢,那里连曹操都管不进去,乱成一团麻。

可见这个起步并不算重用,更多的是一种消耗。在混乱之地任职,郭淮搞不好会将自己都搭进去,他只能依靠家族势力的支持在那里苦撑。

当然逆境其实也不算是坏事,有些人能够从中有所感悟,那么逆境反而会成为他们成长的阶梯。

后来郭淮之所以能够临危不惧、力挽狂澜,或许就和这个时期的经历有关。

为了摆脱困境,郭家人想到了联姻。当时王凌得到曹操重用,太原王氏迅速发展起来。这王凌来头可不小,他是东汉司徒王允之侄,所以郭氏王氏算是门当户对。两家人一拍即合,郭淮便娶了王凌的妹妹。

有了王家人的帮助,郭淮的人生才得到了改观。他进入了曹魏核心中枢。  

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候,召郭淮为门下贼曹。郭淮后转任丞相兵曹议令史。

但真正让郭淮实现人生逆袭的,是在汉中之战。  

215年七月,郭淮随曹操征讨汉中。

曹操讨平汉中后率大军返回中原,留下征西将军夏侯渊守汉中以抗拒刘备的袭击。

夏侯渊是曹操的心腹,此次若能在汉中独当大任,那么必定未来前景可期。于是郭淮决定抓住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他留在了汉中,在夏侯渊军中任司马。

但很不幸,郭淮刚到西线战场,还没熟悉情况就遭遇了刘备的王炸。

219年,定军山之战开始时,郭淮估计是水土不服生了场病。等到赶赴战场时,却突然听到夏侯渊在定军山阵亡的消息。

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

曹军分散在定军山下的南围和东围。夏侯渊在南围被斩杀,曹军乱哄哄地向后撤退。  

郭淮一眼就看出,当务之急是要将组织系统恢复起来。

因为离定军山不远的,就是汉水。如果曹军失去指挥,将不能及时渡过汉水,那么很可能就在汉水边被刘备吞掉。

郭淮想的办法,是和督军杜袭一起将被打散的军队收拾起来。郭淮初来乍到,没什么影响力,但他拉来杜袭之后,情况就不同了。通过狐假虎威似的操作,他以杜袭的权威做背书,将部队重新聚拢,从而树立起了自己在军中的权威。

在得到杜袭的支持后,他在军中具备了一定影响力,于是又转而支持张郃接替夏侯渊任军队主帅。靠着支持张郃,郭淮又在军中收获了一波威望。

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

张郃打仗厉害那是得到公认的了,所以他担任主帅,大家都安下心来,曹军在统一指挥下迅速渡过了汉水,避免了直接在江边被一波围歼的危险。

但麻烦还远远没有过去。

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仪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

曹军刚渡过汉水,刘备就打算来进攻。刘备认为夏侯渊一死,曹军应该就像无头苍蝇一样。那么渡过汉水进攻必定手到擒来,等将夏侯渊残部清理干净,那么就能腾出手来对付其他方向的曹军了。

曹军将领们感觉有点慌,认为应该沿着汉水堵住,让刘备不能过河。

这未免就太小看刘备了。

夏侯渊被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西线曹军的兵力已经不足以抵挡刘备的全力进攻,此时刘备倾全益州之力进攻,占据了绝对优势。现在在兵力已经严重被削弱的情况下,曹军众将想凭着并不宽阔的江面防守,能守得住吗?

但是也不能跑,一跑,刘备就什么都知道了,然后全力去追。曹军就这点兵力,一旦被追到,等待他们的必定是灭顶之灾。

既不能跑,也守不住。难道只有等死不成?

郭淮想了一个绝招:

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

郭淮认为,现在剩下的军队就那么一点,想要硬撑着守住肯定不可能。那么不如撤到离岸稍远一些的地方列阵,这样等刘备半渡而击之,刘备军刚渡江阵形都没有摆开,此时偷袭最容易击溃对手。

曹军就按照郭淮说的这么一列阵,反倒让谨慎小心的刘备犯了难,刘备担心这是个陷阱,于是便没有渡江。两军隔江对峙,夏侯渊残部就这样保住了。

于是曹军就这样守着,也不走,一直等到曹操援军的到来。

一支数量处于绝对劣势,以沿途收容的散兵为主,指挥体系一度濒临崩溃的残兵败将,就这样被郭淮给保住了。

从其中可以得到有关郭淮的几点信息:

1、他很冷静,遇事不慌。

2、他的组织管理能力很突出,善于把握人心来办事。

3、他此前应该有足够的专业储备,那些只会硬刚的实战派将领不懂兵法,只得乖乖听其安排。

郭淮这么做,就是属于在差异化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不必老盯着别人的优势,要尝试挖掘自身的潜力,找到属于自己的主场。武力值不突出的他也能在军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

太祖善之,假郃节,复以淮为司马。

于是曹操开始重视起郭淮,在让张郃假节指挥军队的同时,又任命郭淮为张郃司马。

现在郭淮这个司马的含金量跟之前比可就大大不同了。之前夏侯渊打仗他养病,司马一职只是挂个名而已。现在他已是深得将士们信任和拥护,颇有威望和话语权的实权人物了。

郭淮率军安然而退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谁是最早的吹哨人?当数郭淮无疑。

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会闻亮已到祁山,淮顾遵曰:“是欲不善!”

228年,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当时郭淮正率领天水太守马遵等人在洛门巡视。当郭淮得知诸葛亮已经打到了祁山后,立刻就意识到大事不妙。

祁山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处在陇西古道上,而这条古道是从蜀地进入关中与陇右的主通道之一。

祁山的山势险峻,只有祁山中部的山谷地带可供通行,这也是陇西古道的必经之处。在这山谷间就有这么一小块丘陵,军事要地祁山堡就在这里。

祁山堡的防守优势便显而易见:四面都是险峻的高山,无处攀爬;丘陵耸立于平地,不仅是天然的防御工事,而且还能俯瞰山谷、一览无余。

所以祁山堡被视为整个凉州的门户,堵口的关键。

但凡能够打下祁山要地,其军队规模就小不了。郭淮十分冷静地作出决断:

不要怕丢地盘!聚拢凉州兵力,卡住要点死守!

果然如郭淮所料,陇右五郡中,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迅速被蜀军攻陷,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

为什么这两郡能够守住呢?

因为郭淮选中了防守上邽。上邽地势险要,一些学者认为,该城的具体位置应该是在邽山之南,与牛头河的北岸之间。背山临水,防守优势不言而喻。所以该地有着陇上要冲、关中屏障之称。

有了这个稳固的靠山,所以陇西太守游楚便在城头直接对蜀军喊话:  

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

是啊,蜀军能够完全占领陇西的关键,在于堵住魏军关中方向援军。否则蜀军在陇西根本站不稳,即便占了几个郡还是得退回去。

那么郭淮所做的,就是率领手下的军队像钉子一样守住了上邽,保护住其背后的广魏郡,保住了魏军援军的通道。

郭淮的这步棋下得极为关键,诸葛亮因此一时对上邽束手无策。怎么才能有机会堵住魏军援军,为占据陇西争取最后的机会呢?诸葛亮想到了街亭。

但守街亭的难度已经变得无限大:

1、为避免郭淮从上邽出兵,与张郃的魏军援军里应外合。诸葛亮不得不分兵,让高翔驻军柳城监视上邽动向。街亭的防守兵力被严重削弱。后来张郃在街亭与马谡对战时,郭淮还向柳城方向佯攻,迫使其无法及时救援街亭。

2、相对上邽而言,街亭几乎就是个被荒废的据点,其防守条件一言难尽。

兵力被分流,防守条件极差,所以马谡失街亭便成为大概率事件......

所以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郭淮及时在上邽集中防守可以说是主要原因之一。

郭淮的战略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街亭之战形势图

让人颇感无奈的是,战略水平再高也不能弥补实操的短板。

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郭淮率兵救援武都、阴平两郡时,遭到蜀军主力的阻击,郭淮进攻受挫被迫退走,导致武都、阴平两郡从此成为蜀汉的地盘。

230年,阳溪之战中,郭淮与后将军费曜主场作战,却被蜀将魏延、吴懿击败。  

231年,卤城之战前后,郭淮与费曜再次被诸葛亮击败,并因此被蜀军抢割上邽的麦子,造成司马懿粮食匮乏。好在郭淮用计策救了场,他恩威并施,想办法招抚了羌人,从当地征得粮草以应急,好歹帮助司马懿熬到了诸葛亮因李严送粮不力而退兵的那一刻。

郭淮与诸葛亮的巅峰对决是在五丈原之战中。

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十万蜀军发起了第五次北伐。四月,诸葛亮军走出斜谷道至郿,进驻渭水之南。

诸葛亮此次重兵出击带来的压迫感显而易见,曹叡直接命令司马懿固守,不要主动出击。魏军诸将更是惊恐莫名:“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

大家感觉沿着渭水坚守还勉强能抵挡一下,可要是过了渭水直接与蜀军对线,那就生死难料了。

但这样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魏军就仅仅在渭水北边守着,诸葛亮就能在渭水之南如入无人之境,甚至向东去攻打长安城了。

于是考虑再三后,司马懿决定渡过渭水直接面对诸葛亮。

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反正只要在渭水南岸,就能卡住蜀军的脖子:如果诸葛亮分兵偷袭长安,那么魏军就能轻易对剩下的防守部队展开围攻,进而堵死褒斜道,断掉蜀军粮道。

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诸葛亮的进攻下,司马懿即便想固守也守不住。渭水边的营垒被攻破,司马懿只得退而求其次,沿着东边的渭水支流设防,试图拦住蜀军,守住最后底线:保长安安全。  

这样做虽然能够保住长安的安全,却导致通往陇西方向的通道敞开了。

关键时刻,郭淮挡了诸葛亮的路。

在司马懿打算率全军渡过渭水前,郭淮坚持要留点兵守住北原。

雍州刺史郭淮言于懿曰:“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

郭淮认为要坚守渭水北岸的北原,不然等诸葛亮断了关中和陇西的通道,凉州肯定守不住。丢了凉州,今后关中地区将岌岌可危。

当然其中还有另一层考虑:万一司马懿渡渭水后被诸葛亮彻底击溃,郭淮在渭水北岸可以接应大军后撤。  

果然郭淮在北原还没完成防御工事,蜀军就攻过来了:

懿乃使淮屯北原。堑垒未成,汉兵大至,淮逆击却之。    

借助北原险峻的地势,郭淮将蜀军击退。这就等于郭淮断掉了诸葛亮往凉州方向去的可能性。

西边被堵住了,那么诸葛亮就考虑向东边进攻,就是司马懿所守的方向。既然之前在渭水边蜀军将司马懿打败过一次,那么接着寻求突破应该不难吧。

但诸葛亮的这个意图又被郭淮给识破了:

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诸葛亮开始是向西围佯攻,于是诸将都认为诸葛亮还是想继续往西边打。但郭淮认为,西边北原已被他堵死,诸葛亮应该再无机会。所以诸葛亮真正要进攻的是东边的阳遂。  

魏军因此加强了在阳遂的防御。当诸葛亮真的进攻阳遂时,却发现魏军防御严密根本攻不上去,只好无奈撤退。

郭淮两次识破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导致诸葛亮的进攻被彻底堵死,再没有了前进的空间。

此后诸葛亮多次诱敌出战,其中包括给司马懿送女装,但都失败了。诸葛亮只好在五丈原屯田,与魏军打起消耗战,直至最后累死在五丈原。

通过出色的战略预判,郭淮迫使诸葛亮声势最为浩大的第五次北伐功败垂成。

五丈原之战形势图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的北伐同样给西线魏军带来重大威胁。郭淮依旧从容应对。  

郭淮意识到,姜维屡次北伐得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与羌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郭淮进行了釜底抽薪。    

240年,蜀将姜维出兵陇西,郭淮前去反击,将姜维追到强中,姜维就从这里撤退了。

截击未果的郭淮没急着走,就待在当地开始反思:为什么姜维会选择从强中撤退?他是不是对当地特别熟悉?他在当地有没有人脉网络?他会不会再一次选择从这里展开行动?

为了以后的清净,郭淮开始讨伐当地的羌族迷当等部,安抚氐族人,迁移三千多户百姓到关中地区。像这种招抚和迁移胡人的事,郭淮还干了不少。凉州休屠胡人梁元碧等率二千多家归附,郭淮奏请让这些人居住在安定郡高平县,还特地设置西州都尉“保护”他们的安全。

247年,陇西、南安、金城、西平诸羌俄何烧戈等部联合起来反叛,凉州知名胡人治无戴也举兵,他们攻打城镇并联络蜀兵一起进攻。

这次战役,显然又是姜维策划的。因为当年孙权在建业集中重兵,扬言要进攻曹魏。姜维的进攻很可能是想配合东吴一起进攻。

此时,讨蜀护军夏侯霸率诸军屯兵于为翅。不少将领认为应该先讨平境内的羌胡,这样把后院清理干净了再去迎击姜维不迟。

但郭淮认为:夏侯霸兵力单薄,姜维肯定想各个击破,先击溃夏侯霸再集中精力对付郭淮。于是郭淮带着主力去和夏侯霸会合,抵达为翅时,正好姜维正进攻夏侯霸。

看到郭淮主力抵达,姜维便带着一些胡人撤走。郭淮讨伐诸叛羌,杀了俄何烧戈,收降几万人。248年,姜维带着治无戴试图反击,但依旧被击退。

249年,高平陵之变发生,姜维趁曹魏朝局不稳,想搞一波大的。而此时郭淮已经开始着手带新人了。郭淮先是让新任雍州刺史陈泰来部署防御,并协助其行动,在郭淮的支持下,防御大获成功。而后面对姜维的回马枪,郭淮又让南安太守邓艾组织防御,邓艾抢先占据了战略要地,让姜维的北伐无果而终。

正是因为郭淮一直以来注重对羌胡恩威并施,又打又拉,才将他们从姜维手中争取过来,让姜维北伐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没事爱研究兵法的郭淮

250年,在郭淮去世前五年,魏帝曹芳下诏褒奖: 

昔汉川之役,几至倾覆。淮临危济难,功书王府。在关右三十馀年,外征寇虏,内绥民夷。比岁以来,摧破廖化,禽虏句安,功绩显著,朕甚嘉之。今以淮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如故。 

联系当年十一月司徒高柔已经向司马懿密报王凌暗中谋划在淮南起兵之事。可见曹芳的这次封赏,应是司马懿为了在高平陵之变后笼络郭淮,进而分化王凌势力的行为。

这份诏书,应该就是司马懿的意思。

这么多年过去,当年郭淮率领夏侯渊残部与刘备相持的壮举,依旧能被司马懿所回忆起。

这也算是一种惺惺相惜吧......  

依靠出色战略操作,武力值并非长项的郭淮即便身处激烈的西线战场,也为自己谋划出了一片天地。

1 阅读:105
品史学家江樵

品史学家江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