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郡守很多,但在乱世之中能够扬名天下的并不多。而能够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则更为罕见。
毕竟一郡之地,人口资金粮草都不多,发挥空间有限,在三国前期群雄逐鹿之时,或许还能崭露头角,比如孙策是会稽太守,兖州之战曹操由东郡太守升任兖州牧,而后又遭到颍川太守吕布的进攻。但到了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之后,以区域性战争为主,比如在曹魏多为刺史参与及协调军事行动。
但在曹魏就有这么一位“魏代之名守”,杜畿。
他之所以如此有名,是因为得到过荀彧曹操曹丕等人的好评认证。
《彧别传》中,更是将杜畿与戏志才、郭嘉等顶级谋士放在一起:
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
小小郡守,何德何能?
因为他所管理的河东郡,意义非同一般,曾在渭南之战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211年渭南之战,曹操与韩遂马超为首的关中联军在潼关附近对峙,为能发起对关中联军的全面进攻,曹操从河东郡绕过潼关并随后在渭水之南与关中联军决战,这整个过程中都是杜畿由河东郡送去的粮草。等曹操击败关中联军,得胜班师时,河东郡积蓄的粮食还剩余二十多万斛。
河东郡,地处袁绍势力、关中势力和曹操势力三方交汇地带,可谓是虎豹环伺。杜畿作为曹操派去的空降兵,前任太守率几千兵马阻拦其入境,他在单枪匹马赴任后,当地豪强卫固、范先又杀了郡主簿等三十几位官吏以示警告。这种工作环境,请问谁还敢比他更恶劣?
可杜畿不仅在刀光剑影中保得性命,而且还想方设法瓦解并击败了当地豪强,将河东郡一个穷困的边陲之地发展成为了西北粮仓。
完成这三个任务的难度,在三国时期堪称达到了天花板级别。估计让曹操来了都得犯怵,所以曹操不得不佩服:
河东太守杜畿,孔子所谓“禹,吾无闲然矣”。
在整个西北地区,曹操还引用了孔子的话来评价过另外一人:夏侯渊。足可见曹操这句点评的分量。
杜畿是如何完成这一壮举的?
杜畿
杜畿是东汉末年京兆杜陵人。
杜家属于没落家族,他们属于京兆杜氏,祖上杜周、杜延年都是汉代的名臣。但杜家到了杜畿父亲那一辈,就沦为了普通人家。
杜畿从小就展现出很高的逆商。他的母亲去世很早,父亲续娶了一个凶狠的后妈。但悲惨的是,父亲娶亲没多久也去世了。年幼的杜畿便由后妈抚养,其后来的遭遇便可想而知。
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
虽然没少受继母的折磨,但杜畿还是活了下来。让人感到奇怪的是,长大之后他不仅不责怪和虐待继母,反而对继母很孝顺。
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东汉是实行的察举制,出了名的孝子,会有当官的机会。杜畿二十岁时,就被任命为京兆功曹,并兼任郑县令。
由此可见杜畿有胸怀有见识,是干大事的料。
不仅如此,他还很有能力。郑县前县令,能力不佳,积压了很多案件,监狱里关着几百号没审没判的嫌疑人。杜畿到任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积压案件清理一空,处理得清清楚楚。他也因此得到上司和同僚们的好评。
这件事也充分证明了其会办事的能力,以及敢干事的魄力。
后来黄巾军起兵后又是董卓之乱,朝局大乱,天下不安,为了保命杜畿带着年迈的后娘到了荆州,后来等中原稳定,后娘去世,杜畿带着后娘灵柩返回家乡京兆。
在返回途中还发生了一件事。杜畿和老乡们一起返乡,半路遇到了劫匪,别人都跑了,就杜畿舍不得棺木,站一旁没动。然后杜畿学起了唐僧。他对这些劫匪说:各位不就是图财嘛,我又没有钱,身边只有棺木,又何必杀我呢?
这伙劫匪还比较文明,一听杜畿说得有道理,就把他放了。
这也说明杜畿颇有胆略。
战乱时节,县令也成了难民
后来杜畿转到了许都寻找就业机会。
他找到了老乡,扶风茂陵人耿纪。一到晚上就跑耿纪家聊天,两人评论国家大事,经常一不留神就聊到天亮。并且杜畿聊天嗓门还特别大,搞得邻居都听得清清楚楚。
杜畿的大嗓门其实挺有心,因为耿纪隔壁就是曹操的心腹谋臣荀彧。
荀彧一开始有点不爽,这谁呀?一到晚上就瞎吵吵,嗓门还贼大,还让不让人睡觉了?
但荀彧静下心来细细一听,这人说得好像还有那么点意思。
荀彧直接找上门去了,让耿纪交出那个大嗓门的人才。
于是荀彧就这样认识了杜畿。通过一番了解,荀彧觉得杜畿这人水平还挺高,于是将杜畿推荐给了曹操。
正好当时曹操唯才是举,便任命杜畿为司空司直,曹操当时的职务就是司空,曹操把杜畿安置在身边考察使用,就是将其作为心腹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曹操对杜畿的才能颇为赞赏,准备重点培养,于是就打算将其外放历练了。
于是杜畿领到了一份重要的职务:“迁护羌校尉,使持节,领西平太守。”
这里杜畿被赋予了一项特殊的职责:“使持节”,这让他具有了杀二千石以下官员的权力。
这就代表杜畿具备了地方上的所有军政大权。而他所要去的,就是西北经常发生叛乱的地方。
但后来曹操认为河东郡更重要,想让荀彧推荐一位像西汉萧何、东汉寇恂那样能独当一面的人才来守住河东。荀彧推荐了杜畿,说他“勇足以当大难,智能应变”。
于是曹操就派使者乘快马,把打算到西平就任的杜畿追回来,命其改道去河东任太守。
于是杜畿的惊险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河东郡位置(图中画圈处)
河东郡属于司隶校尉管辖,相当于是朝廷直辖。当时的司隶校尉钟繇,是曹操心腹,所以河东郡理应在曹操的掌控之下。
但河东郡同时靠近并州和关西地区。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属于袁氏的势力。高干想要与关西的马腾、韩遂取得联系,就必须拿下河东郡。于是高干委派郭援为河东太守,带兵进攻河东。好在钟繇先得到了马腾和韩遂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反杀了郭援,击退了袁氏的部队。
虽然河东郡取得了一时的安宁,但还是存在一个巨大的隐患:河东太守王邑。
王邑是朝廷委派的,而非曹操的人,并不是事事听从曹操的。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下,曹操肯定不允许一个外人占据河东要地。关中势力战斗力强悍,他们还拥有闻名天下的西凉铁骑。万一王邑被袁氏买通,等袁氏和关中势力取得联系,那么曹操在中原的压力可就大了。
所以王邑一定要被调走。杜畿就是替代者。
但这件事并非靠着一纸任命就能够解决。
之前郭援还不是被任命为河东太守,他带着军队过来都没搞定,白白丢了性命。
所以在杜畿前往河东时,同样遭遇了王邑的阻拦。
王邑采用了软硬两套办法。
先是派人找到上级钟繇谈判,表达民意,要求将王邑留下来。
接着又派了几千兵马,把守黄河渡口,不让杜畿入境。
王邑能够这么做,说明了他已经和当地豪强实现了利益绑定,他们试图独立掌控河东的局势。可问题是河东郡势单力薄,就算其独立了,又能够抵挡高干一州之力的进攻吗?
这种情况十分危险,曹操绝不可能允许。
所以钟繇一开始想干脆用武力征服了算了,让曹操派夏侯惇的大军,讨伐支持王邑的本地豪强卫固和范先,将他们的部队直接消灭。
可杜畿认为大可不必如此。
杜畿认为,自己作为空降兵,并不能完全依靠上级权威。
如果夏侯惇攻打河东取胜了,那么就相当于和河东本土势力撕破了脸,以后再想有效沟通可能就难了;如果夏侯惇攻打河东失败,事情搞不定,更有损上级权威,以后就再制不住他们了。
所以杜畿提出,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朝廷只施加压力,但不撕破脸。剩下的事,交给他杜畿去办。
按照杜畿的思路,钟繇驳回了王邑的请求,严令王邑尽快交出印符,交由杜畿接任。
王邑一气之下,自己带着印符,到许都找汉献帝评理去了。
王邑这一招其实挺狠的:不交出印符,他就没有失去官职,而杜畿也无法正式就任。
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杜畿出了什么意外,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的,那么朝廷将不得不恢复王邑的职位。
那么接下来就看卫固和范先的操作了。
复杂的河东局势
河东郡掾卫固与杜畿是老朋友,有着几分交情。而中郎将范先,却和杜畿不熟,一见面就有刀了杜畿的念头。
估计杜畿靠着老交情去做了卫固的工作,让卫固陷入犹豫中。因为卫固和范先在是否杀掉杜畿的问题上出现分歧,杜畿并没有如王邑所愿,在到河东的第一时间就领盒饭。
在这种情况下,范先决定先试探下杜畿,用杀死官吏,制造混乱和麻烦的方式,来逼迫杜畿表明自己的态度。
范先欲杀畿以威众。且观畿去就,于门下斩杀主簿已下三十余人,畿举动自若。
为了恐吓、威胁杜畿,范先一口气杀了郡主簿等三十几个大小官吏。
这种情况下,如果杜畿硬刚,表现出对立情绪,那对不起,范先就可以说服卫固直接动手了;
如果杜畿吓尿了,直接跑路,那么范先更是求之不得。
以上两种情况,本土势力都算是能如愿以偿赶走杜畿,重新赢回还拿着印符的王邑。
对杜畿来说,这似乎是个进退两难的死局。
可杜畿竟然采取了第三种态度。他既不硬刚,也没被吓得失了智,而是唯唯诺诺地装起了孙子,卫固、范先等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范先一看杜畿这种表现就乐了:没想到杜畿是个一吓就怂的软骨头啊。假如他这么好控制,那不如就留下杜畿,还要王邑那老家伙干啥?
虽然在反对自己的范先面前装孙子,但杜畿重点争取到了卫固的同情。卫固出面当起了和事佬:
杀之无损,徒有恶名;且制之在我。
这么一个软骨头,杀了他有什么用呢?只是增加了我们的恶名。所以留下他当个傀儡还是蛮好的,比王邑好控制多了。
卫固、范先主动放弃了王邑,转而支持杜畿当上了河东太守。
杜畿为了得到卫固、范先的认可,主动让出了权力。
畿谓固、范先曰:“卫、范,河东之望也,吾仰成而已。然群臣有定义,成败同之,大事当共平议。”以固为都督,行丞事,领功曹;将校吏兵三千余人,皆范先督之。
这就等于将政务交给了卫固,而将军权让给了范先。
但杜畿提出了一个要求:虽然事情归两人管,但是两人在名义上还是要认他这个领导,维护他的面子。
卫固、范先两人一看,好家伙,这得到的权力比王邑给的还要多,不禁喜出望外。所以尊崇杜畿为领导的形式嘛,自然好说。
这一步,对于杜畿是极其关键的。
杜畿虽然此时还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但是已经成功打入了河东棋局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还从本地豪强手中争到了名义领导权。而这,就是他赖以发展的机会。
就像一粒塞入两堵墙之间的种子,不仅没有把墙压死,反而可以在两堵墙上生根,并吸收养分了。打开了口子,接下来就好办了。
当然杜畿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效果,还多亏了让他能够快速“生根”的外部压力。
钟繇和夏侯惇即将到来的军队,持续保持着高压态势,让卫固和范先不敢撕破脸,只能接受杜畿的存在。
当然杜畿的所作所为,也被曹操看在眼里:接连软化两大实权刺儿头,杜畿的实力的确非同凡响!
王邑被迫让出太守之位
既然打入了河东,那么杜畿接下来有两个选择:削弱对手,或者增强自身。
杜畿选择削弱对手。以攻为守嘛,只要对手弱了,自己不就会强起来吗?
在这里杜畿采用的是捧杀的办法。
卫固、范先现在已经掌握了河东郡的实际权力,他们接下来会想干啥呢?自然是扩大队伍,做大做强啊。
于是杜畿就顺着来,建议他们花钱征兵。
杜畿提议:如果强制征兵,老百姓就会觉得要打仗了,于是就会纷纷离开河东郡。怎么样才能既征了兵,又稳固人心呢?花钱啊。老百姓谁想要钱,就来参军,这样就不会打草惊蛇了。
卫家和范家作为当地豪强都不差钱,所以觉得这个办法好,可以一试。结果后来招兵时,各地的将校为了吃空饷,多收钱少征兵,让卫固和范先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却没招到多少兵。
当然这件事其实对于卫固和范先来说,算不了个啥,钱是花了一些,但毕竟还是招了不少兵。
这件事的关键,除了削弱卫固和范先之外,但客观来说主要是让杜畿得到了这两人的信任。
做任何事,都有一个从不信任到信任的过程嘛,不能操之过急。
所以在提建议这个领域产生信任之后,杜畿才开始真正放大招。
杜畿又给卫固出了一个主意:
人情顾家,诸将掾吏,可分遣休息,急缓召之不难。
人都是顾家的,手下的将士官吏们,平时都回不了家,现在太平无事,不如让他们先回家歇着,等有事在召集也不难。卫固想想也对,现在也没啥事,放个几天假有助于收买人心,于是就同意了。
这样卫固和范先的心腹爪牙都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去了,而杜畿则暗中联络那些和他关系不错的人,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因为杜畿提前得知了河东将乱的消息。很快高干等人率领军队向河东郡附近发起了进攻。上党郡的各县长吏被杀;弘农郡的太守被囚禁。显然这次高干等人又是冲河东郡来的。
卫固、范先临时召集放假的将校已经来不及了。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军队在组织上已经出了大问题。
而杜畿带上之前争取的一些人,选择了在最坚固的县城设防,然后以太守的名义,要求各县的官吏和军队都向他所在的县城集中。因为沟通工作提前已经做好,加上杜畿已初步树立起太守的权威,很快就召集到各县人马总计四千多人。
当卫固和范先带着军队,和高干的军队一起进攻杜畿时,他们的进攻已毫无效果。
杜畿成功坚守到曹操援军的到来,后来高干败走,卫固和范先被杀,河东之乱彻底平定。
由此可见,杜畿成功的关键,不是急着与卫固等人交锋,而是想办法削弱敌人壮大自己,争取到越来越多的支持者。因为杜畿清楚,狐狸总有露出尾巴的时候,所以只要静静地发展自身,等待机会就好。
一旦抓住对手的破绽,杜畿一方面向内寻求支持者,一方面向外寻求上级支援,这样内外夹攻,对敌人形成降维打击,一举锁定胜局。
而杜畿的位子就这样坐稳了。
高干无奈退走
接着就是发展生产的难题。
河西郡处在动荡不安的核心地带,这里生活环境恶劣,人们一听到打仗就外出逃亡,人们无心务农,生产技术也落后,所以老百姓常年吃不饱肚子。
怎么改变这种局面呢?
杜畿决定先从树新风开始,改变恶劣的社会环境。西北地区的羌人和汉人脾气火暴,好勇斗狠,缺乏法制观念,所以经常一点小事就能闹到鸡飞狗跳不可收拾的地步。
于是杜畿不厌其烦地带着官吏们到各地去讲法、讲道理,做好说服和调解工作。
此外杜畿还注重树立榜样,发现有孝子、贞妇、顺孙,就下令免除他们的徭役;发展教育,开设学校,讲授儒学经典。
这样一来,老百姓降了火气,增了知识,更守规矩,社会秩序得到了全面恢复。
老百姓心情好了,杜畿就开始组织他们搞农业生产。
因为杜畿一合计,发现河东郡其实很有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这里土地肥沃,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黄河的冲刷和滋润下,河东到处都是优质的土壤;这里牲畜众多,因为人们有养牛马的习惯,所以不缺畜力,适宜组织耕种。
再加上杜畿前期树新风让人们生存的环境改善了,心情变好了,搞生产的劲头就更足了。
此外,杜畿还从中原带来了全新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让农业发展更是如虎添翼。
于是杜畿就将农业生产确立为中心工作。他督促百姓努力耕织,多养牛马。管得有多细致呢?就连养鸡养猪养狗这些小事,杜畿都定有章程。
这样一番督促下,当地百姓们一心务农,丰衣足食,官府仓库里也积蓄了大量粮草。河东郡俨然成为了富饶的粮仓。
曹操取道河东郡发起渭南之战
杜畿在河东郡的成功,让曹操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
掌控了河东,曹操进可攻,退可守。
曹操发起赤壁之战时,河东便发挥了防守堡垒的作用,替曹操死死盯住了关中诸将。
后来曹操进军关中,发起渭南之战时,河东郡更是曹操前进的重要据点。
在潼关遇阻的情况下,曹操走北路,由河东郡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而后成功绕过了潼关,与韩遂、马超率领的关中联军在渭南对峙,并最终发起了决战。
不仅仅提供了进攻的跳板,河东郡还提供了后勤保障。
后来曹操驻军河东郡蒲坂津,准备西渡黄河时,军粮全由河东一郡供应。等曹操击败关中联军,得胜班师时,河东郡积蓄的粮食还剩余二十多万斛。
由此可见,杜畿的河东郡,在渭南之战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杜畿由一个不带一兵一卒的空降兵开始的。
他在刀光剑影中坐稳了郡守之位,随后智斗豪强势力,确立内外优势实现反杀。
高超的手段,智慧的处置,让杜畿无愧于“曹魏名守”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