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逆战:对阵锦马超,曹操北渡黄河绕过潼关攻击,险被生擒

品史学家江樵 2025-01-14 09:08:36

渭南之战是三国时期的经典战役。

为了前往汉中讨伐张鲁,曹操率领十万大军亲征。但经过关陇地区时,当地割据势力马超韩遂等人认为这是曹操的“假道灭虢”之计,明面上讨伐张鲁,实际上是要先灭掉他们。于是马超联合十路关中将领,集合了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共抗曹操。

马超的强悍,众所周知:

阜时奉使,言於太祖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

马超可谓是智勇双全,而其麾下的西凉大马与并州兵骑、幽州突骑一起,号称汉末最强的三大骑兵军团。

以十万曹军对战十万关中联军,本是势均力敌。曹操却生生将其打成了一场围歼战。

这么打,注定了渭南之战必是一场讲求战略,灵活用兵以智取胜的精彩战役。

并且还会凶险丛生。

在前期曹操采取了积极主动的进攻策略,强悍的马超反戈一击曾让曹操处在生死边缘。

后来在贾诩的建议下,曹操才采取相对稳妥的对耗策略,以粮草问题拖垮了马超和他的军队。

最终曹操精心部署,在渭南一战将关中联军击溃。

马超的军队到底有多强悍?他的谋略是如何一度令曹操感到“吾无葬地也”?曹操曾经遭遇了怎样的凶险时刻?

渭南之战

211年,曹操将目光投向了关中。他太需要一场胜利了。

208年,赤壁之战,曹操遭受了平生最大的一次失败。随后209年,他又失去了进军江东的重要据点江陵。209年,他在淮南伐吴未果而返。这意味着曹操的南征计划全面陷入了困境。

为什么从赤壁之战开始,南征会屡屡碰壁呢?曹操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其实对此,曹操的对手周瑜早有过准确地判断:

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没错,就是北方的强敌尚在。马超、韩遂、张鲁,正是他们的存在,让曹操感到如芒在背。曹操得分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防备他们,这样一来自然无法集中力量对付孙权。所以赤壁之战还是败于火力不足啊。

还是大意了。

曹操实在心有不甘,所以现在他准备动真格了。他打算先肃清北方,然后全力南下与孙权一决高下。

正因为如此,这次进军关中,他迫不及待,也志在必得。

……

211年三月,天气刚开始回暖,曹操就催促大军出征了。

曹操让钟繇率军从弘农出发讨伐张鲁,而夏侯渊则出河东与其会合。但讨伐张鲁,必然会通过关中诸将的势力范围。

部属高柔一再劝谏曹操:

柔谏,以为今猥遣大兵,西有韩遂、马超,谓为己举,将相扇动作逆,宜先招集三辅,三辅苟平,汉中可传檄而定也。

高柔不懂曹操的意图,以为曹操真的是去打张鲁,如果那样一旦韩遂马超反叛,断掉了曹军的补给线,那么曹军不就危险了吗?

曹操对这个建议没有理睬。因为他这样做,本来就是个阳谋:他要逼马超自己反。

关中的情况很复杂,它是一个由十个大小军阀组成的松散联盟,他们分布在关中、凉州一带,以韩遂、马超为核心,相互独立、互不统属。一旦有事,就联合起来共同行动。

这些人,在名义上归顺了曹操。201年曹操攻打袁尚时,关中势力曾帮钟繇大败高干和南单于。人家都这样了,贸然宣战,的确找不到什么理由。曹操主动宣战就会担负不义之名,并且将迫使关中诸将抱团反抗。

但现在曹操不宣战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曹军从马超大门口过。马超有两种选择:反抗或者不反抗。

不反抗吧,那曹操接下来就能够以各种理由在关中采取行动,等到马超想反抗时,会发现已经被彻底拿捏;

反抗吧,马超就是起兵作乱,曹操就能名正言顺地讨伐。因为是马超挑的头,在道义上他就不占理,一些关中将领就会不支持甚至背离马超。关中势力一旦出现分化、瓦解,就正中了曹操的离间之计。

曹操抛给马超一个进退两难的死局。

渭南之战前的天下局势

果然曹军这么一行动,马超就坐不住了。

马超一眼就认出,这是曹操使出的假道灭虢之计,于是迅速就联合张横、梁兴、杨秋等人十支队伍共十万人起兵抗击曹操。

可马超一起兵,他便担负了兴兵作乱的罪名。于是曹操预想的分化环节就出现了。

马超想拉刘雄鸣一道起兵,刘雄鸣不太乐意,被马超率兵击溃后带着残部投降了曹操。

马超争取韩遂加入时,韩遂部下阎行也劝韩遂不要蹚马超这摊浑水。这是与朝廷对着干,是反叛啊。

但马超死活要拉韩遂下水,甚至认韩遂为义父:

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

韩遂与马超一家是老交情了。马超闹出认父这么一出,韩遂出于江湖道义也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就不咸不淡地驳回了阎行的建议:

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

韩遂勉强决定与马超结盟抗曹。

连核心盟友都如此犹豫,如此不坚定。可见曹操的分化策略收到了很大的效果。

关中联军推举韩遂为都督,他们一起东进,屯聚在渭河、潼关一线。

潼关,处在长安到洛阳的驿道上,是汉末从中原到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这个地方非常险峻,它的南边有秦岭,东南是禁谷,北边是渭水和洛水,西边则靠近华山。

马超的意图,就是要将曹操阻挡在潼关,让曹操被迫放弃西进的计划。

除了潼关主干道之外,进入关中还剩下两条路:北路,出河东,自蒲坂津西渡黄河而入;南下宛城,然后绕道武关、蓝田迂回进入。

与走潼关一路相比,其他两路跋山涉水,都会遇到粮草补给的问题,难度成几何倍数增长。

曹操选择先向潼关进军。八月,曹操率主力到达潼关。

潼关四周虽说险峻,但正面还算比较开阔,也就是说能够组织起相当规模的攻城战。

曹操攻城能力堪称是北方的天花板。既然曹操率大军汇集于此,关中诸将也不敢大意,他们纷纷向潼关聚集。

见潼关的敌军越聚越多,曹操不忧反喜。当时曹操给出的解释是想让敌军聚集起来一锅端,免得再一个个去攻打。

显然这只是个掩人耳目的说辞而已。

曹操并不敢轻易与关中联军硬刚,此前他曾对关中联军的战斗力做过评估。

议者多言“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公谓诸将曰:“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耳。”

也就是说关中联军战斗力很强,擅长长矛。

长矛,其长度通常可以达到四五米,这让骑兵在冲击时便无法接近步兵。长矛兵列阵后,密集的矛头会形成一道令骑兵感到恐惧的防线,根本无法发起冲击。所以非常适合防守。

面对这种敌人,曹操也不敢说大话,只是说让敌人不能刺出长矛。

曹操率军十万,关中联军同样有十万,曹操并不占优势。

所以当关中联军集聚时,如果说曹操能够将他们一网打尽,那真是太不切实际了。

这是一场硬仗

曹操真正喜的是,他成功将关中联军的主力调动了过来。

在兵力不占优势时,若想要击败敌人,那就得采取运动战。

所以曹操所计划的,是采取一招声东击西的计策:先将主力集中在潼关,将关中联军的主力吸引过来。随后谋求从北路出河东,自蒲坂津西渡黄河进入河西,将潼关绕过去。

这就会让有些人感到疑惑了:曹操进军关中,就是采用的洛阳到关中的补给线。如果曹操走北路需要渡河。可一旦曹军主力北上由风陵渡过了黄河,百分百会被仍留在南岸的马超断了补给线,曹操岂不是就完蛋了?

因为在河东他有人接应。

当时河东太守,便是曹操直接派去的心腹:杜畿。

杜畿是荀彧向曹操举荐的人才,其水平如何便可想而知。在十多年前,曹操就将杜畿派往地处袁绍势力、关中势力和曹操势力三方交汇的河东郡。杜畿一个空降兵,竟然在外部形势错综复杂,内部豪强试图反叛的情况下,十分巧妙地站稳了脚跟。

随后杜畿就突出中心工作,他开始全力发展农业生产。他督促百姓努力耕织,多养牛马。管得有多细致呢?就连养鸡养猪养狗这些小事,杜畿都定有章程。

这样一番督促下,当地百姓们一心务农,丰衣足食,官府仓库里也积蓄了大量粮草。

后来曹操驻军蒲坂,准备西渡黄河时,军粮全由河东一郡供应。等曹操击败关中联军,得胜班师时,河东郡积蓄的粮食还剩余二十多万斛。

是不是太给力了?

这也说明,曹操早就有心将河东当作进军关中的桥头堡,只是后来因为形势变化,转而南征了而已......

正是因为下了这步先手棋,让曹操有了另一种选择:北渡黄河,从河东郡绕到潼关后面去,逼迫关中联军在渭南决战。

虽然如此,走这条路还是有点险。

除了前面说到关中联军实力强悍之外,还有一个强大的敌人:黄河。

当地黄河的流速极快,特别是在降雨增多的夏秋季,水势颇为凶险。所以船只要渡过黄河将会面临一定挑战。

关中联军加上黄河,便足以造成致命性的后果。

因为太凶险,曹操才决定先派徐晃探路,率领精锐先锋开辟一个保障主力进军的桥头堡。

这一行动至关重要。拿下了、守住了,绕过潼关的通道就算打开了;拿不下、退回来,一旦打草惊蛇,马超分兵而守,曹操再想西进可就有点渺茫了。

对此,徐晃表了个态:

晃曰:“公盛兵于此,而贼不复别守蒲阪,知其无谋也。今假臣精兵渡蒲坂津,为军先置,以截其里,贼可擒也。”太祖曰:“善。”

徐晃敏锐地看到了曹操的意图是声东击西,给走北路创造机会。于是他十分清晰地阐述了思路:从河东郡蒲坂津西渡黄河,作为大军的先导,在河西建立防守阵地,为大军打通道路。

曹操表示理解很到位,就你上!

徐晃、朱灵率领四千兵马杀向河西。

当徐晃出现在河东时,曹军走北路的迹象就十分明显了。马超不愧是能征善战的五虎上将,他提出了颇具威胁的防守策略:

超谓韩遂曰:“宜於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马超认为,直接沿河防御,让徐晃就根本没法渡过黄河,迫使其粮尽而退。当然马超之所以想拖得徐晃没粮可吃,估计多半是结合自身存粮情况预估的。如果看看河东郡的粮仓,他就会大呼草率了。

但马超这么做依旧还是颇具威胁:先拦住徐晃,然后等曹操主力来了还可以继续增兵、马超依据黄河天险,曹操基本上就别想过河了。

所以曹操对马超恨得咬牙切齿,称差点害得“吾无葬地也”。

但好在作为联军主帅的韩遂没有同意马超的提议,而是派人去半渡而击之。也就是等徐晃过河了再围歼,来多少就灭多少。

但这个做法显然是对关中联军的战斗力太过高估了。

......

当徐晃由河东郡出发渡过黄河到达河西时,麻烦不期而至。

他刚刚渡过黄河,还没来得及建立寨栅。当天夜里,敌人就摸上来了。

作堑栅未成,贼梁兴夜将步骑五千馀人攻晃,晃击走之,太祖军得渡。

敌军将领梁兴率领五千兵马前来攻击徐晃。他就是韩遂派过去试图半渡而击之的队伍。

这个梁兴可不简单。他曾经亲手斩杀李傕,就是那个在贾诩毒计帮助下攻破长安城打败吕布、杀死王允的凉州猛将李傕。在渭南之战后,梁兴配合马超韩遂,成为凉州地界上令夏侯渊感到头痛的劲敌。

但徐晃在工事没完成,夜晚被偷营的情况下,竟然硬将梁兴给赶回去了。

这一部分得归功于曹军用于攻坚的精锐将士,当然更重要地是徐晃滴水不漏的部署,让强敌夜袭都不能得手。

徐晃作为曹军五子良将之一,其水准在此时就展现无余。

徐晃渡河成功

徐晃渡河成功的消息传来,曹操大喜过望。他迅速实施下一步:全军渡河前往河东!

但他没料到,这个决定,差点要了他的命。

当时曹操亲自率军离开潼关,北渡黄河。曹操和许褚以及虎士一百余人留在南岸断后。

曹操这个行为不难理解:他不想大军在渡河时在南岸被马超截击,白白损耗了人马。于是便率领精锐殿后,一方面指挥大家有序过河,另一方面防备马超袭击。

这个操作并不罕见,后来合肥之战孙权在进攻失败退军时,也是亲自在逍遥津率精锐殿后保障大军撤退。

但曹军的动静太大了,马超远远地看到后,便迅速带着军队进攻,于是就和曹操碰上了。

形势十分危急。

超将步骑万馀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

射箭的用意,就是想断掉曹操渡河的路,让其进退不得。然后马超再率军赶到将曹操的队伍给围歼掉。

马超一声怒吼拍马疾驰而来,眼瞅着要靠近黄河边了。但曹操的船还没来得及开。

命悬一线之际,有人拖住了马超。

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

曹操手下校尉丁斐把后勤的牛马全部赶了过去,一时间到处都是奔跑的牲畜。马超这边的军队平时就劫掠惯了,看到无主的牛马,立刻就来了争抢的兴致,大家调转马头跟着牛马而去,马超想拦都拦不住。

曹操的船赶紧驶出了渡口。

但危机仍未解除:    

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  

好在有虎将许诸。

很多曹军想扒上曹操的船,眼看人多了船要沉。许褚红着眼走到船边,看到还有往上爬的直接就砍。

盾牌没有了,许褚就举着马鞍给曹操挡箭。划船的船工被箭射死了,许褚便左手举马鞍保护曹操,右手撑杆划船,拼着命将曹操平安送到了北岸。

碰到这样的虎将救场,马超难以得手,只好无奈放弃。

许褚护曹渡河

曹操此前还从未遇到如此危险的情况。

当北岸的将领们看到曹操平安抵达,当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时,不少人竟然情绪失控了。

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

有人悲伤,有人欢喜,还有人都哭了出来。

可见当时情形有多紧张。

估计曹操内心也慌得一批。只是为了稳定军心,他擦了擦头上的冷汗,然后打着哈哈下了船。“哈哈,今天居然还差点被小贼给困在啦!”  

曹操意识到,眼前的敌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堪一击。

这些敌人强悍勇猛、机智狡猾,绝对不能低估他们。

今天,他绝对是冒进了,大意了!

这也就意味着,接下来他所面临的,将是一场暗无天日的恶战。(未完待续)

0 阅读:21
品史学家江樵

品史学家江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