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龙门飞甲》,故事背景为明成化朝中叶,电影中陈坤饰演的西厂督主雨化田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那句台词:“你问我西厂算什么东西?现在我就来告诉你,东厂破不了的案由我西厂来破。还有,你听好,东厂不敢杀的人我杀,东厂不敢管的事我管。一句话,东厂管得了的我要管,东厂管不了的我更要管。”成功刻画了一个霸气侧漏的反面角色。
我们看电影就图一乐,但是诸位是否知道,雨化田历史上的人物原型—汪直背后的故事呢?
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趁乱拥立明英宗朱祁镇做皇帝,史称夺门之变。随着朱祁镇的重新上台,其子朱见深重新被封为太子。没过几年,朱祁镇便逝世,留下一堆烂摊子给他的儿子。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朱见深是个有恋母情结的昏聩君主,独宠大她十七岁的宫女万贞儿,弄得举国上下鸡犬不宁,称其为成化衰世。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成化帝上位之初,便改革其父时期的弊政,为于谦等受夺门事变影响的相关人员平反,并且恢复了他叔叔朱祁钰的帝号。对于他父亲信任的奸佞小人一一裁撤。东宫太监王纶越位外朝,培植党羽,被内阁首辅李贤弹劾后,皇帝丝毫不顾往日照顾他的情面,按律把他贬去南京种菜。对长城九边无所作为的官员一一裁撤,封赏有功之臣。
稳定完朝政,接下来就是治理天下。朱祁镇留给他儿子的并不是什么太平盛世,成化皇帝刚继位,广西、广东、湖南、湖北等地接连爆发大规模起义。帝国对内疲软无力,对外与女真,蒙古的作战连连失利,全国上下暴乱四起,活脱脱亡国气象。不过成化皇帝用人不疑,大胆启用被王纶案牵扯的韩雍,没过多久就在大藤峡之战中平定了两广起义。面对荆襄流民的反复镇压无效,听取周洪谟的意见设立勋阳府,困扰几代帝王的流民问题被完美解决。天下逐渐恢复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地方上安定了下来,但是朝堂上却是风起云涌。
明代帝国的运行,主要靠的是三大派系的相互制衡。
简单来说文官负责内政,武将负责军事,宦官与锦衣卫负责监察。
而土木堡之变对于明代的影响是致命的,勋贵集团如英国公张辅等优秀人才在战争中损失殆尽。宦官集团由于王振背了全部的黑锅而备受打击。文官集团在朱祁钰与于谦的扶植下,势力愈发强大。帝国的平衡被打破,文官的权力逐渐膨胀,如文官统兵的现象逐渐盛行,最终成为了中晚明的一大特色。
势力的膨胀使得文官们愈发骄恣,滥用权力为己谋私。面对贪腐顽疾,成化皇帝筹划开展一场反腐斗争,朝堂上硝烟弥漫,战争即将打响。
主角—汪直即将粉墨登场
前面提到,成化三年,韩雍平定两广起义。大藤峡之战后,汪直这个瑶族幼童被净身送入宫中。他刚进宫就被分配伺候万贵妃。万贵妃由于孩子早夭,对聪明伶俐的汪直十分喜爱,没几年就被封为掌印太监。据《明史》记载成化十二年,京城闹妖怪,此事闹得沸沸扬扬,成化皇帝感觉事情不对劲,派遣汪直前去查案,没过多久又设立了西厂,命汪直为提督。
汪直此时也不过是个少年罢了,面对皇帝的信任,决定做出一番成绩以报圣恩。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明成祖朱棣爷孙仨)的元老,三杨之一的杨荣的曾孙杨晔凭借着家族的关系横行霸道,欺压乡里百姓,参与走私,被御史弹劾。
朝廷派人往下查,本来凭借着家族的关系,给京城的权贵们打点一番便了事,偏偏他给汪直的亲信韦瑛送钱。韦瑛毫不迟疑地上报给了汪直,汪直听说此事,立刻把杨晔抓起来审问。这一问不要紧,牵扯到的人可就多了。由于此案和朝堂诸位老爷们都有关系,成化皇帝知道其中的干系不好处理,只是追究了主犯和收拾贿赂的调查人员的责任。文官老爷们一听说,这可不得了。花钱摆平这点小事怎么了,你汪直就是个阉宦竖子,怎么敢动杨荣的子孙,一时之间群臣激愤,联名要求惩治汪直。
汪直秉公办案,却被文官老爷们集火针对,为了弹劾汪直,甚至内阁首辅商辂还把闹妖怪的事归因于汪直查案。成化皇帝对此十分生气,但是朝堂高官齐力反对,不得不考虑压力,只能关闭西厂,贬谪汪直。
但是事情可没就这么结束,文官集团内部可不是铁板一块,兵部尚书项忠跳得最欢,还有一部分人在他的裹挟下被迫签字弹劾。文官中还有如左都御史王越这样的明白人,他对于汪直的遭遇十分不满,找内阁老爷们问话。《明史·王越传》记载“汪直行事亦甚公。如黄赐专权纳贿,非直不能去。商、万在事久,是非多,有所忌惮。二公入阁几日,何亦如此?”对此,内阁老爷们表示,我们不是为了自己呀,我们可是为了朝廷呀,如果汪直干得那么好,还要我们干什么呀?意思是汪直办事抢了我们饭碗,所以才反对。
成化皇帝看清了文官们的嘴脸,等风声过了一段时间后,释放将重用汪直的政治信号,很快一些御史开始上书弹劾商辂。借着这股劲,成化皇帝重开西厂,汪直再次被启用。此次弹劾,内阁首辅等十几位攻击汪直的老爷们下马,。汪直重新开始反腐大业。不管是文官,武将还是宦官,只要敢贪腐,一律严惩。虽然汪直尽心尽力地去做反腐工作,但是无论是贪官还是清官都不待见他。杨继宗为人清廉,做事不徇私。汪直十分敬佩,面对他对自己的厌恶并不凭借自己的宠幸报复。但是无论他怎么向杨继宗示好,文官们始终不愿意接纳他。正如杨继宗对汪直的羞辱所言,因为汪直身上少了一样东西而万般排斥诋毁。汪直本也想成为一个儒家标准下的贤臣,奈何现实却是宦官的身份让自己被孤立排挤。
每个男孩小时候都有一个将军梦,汪直也一样。成化十五年,建州女真侵犯扰帝国边境,朝廷对于主战还是主和无法定夺,成化皇帝于是派遣汪直前去调查。汪直在了解大致情况后,上书主战,成化皇帝对他很是信任,下令由汪直监督军务,主要由汪直负责战事。
东北地区的十二月,气温零下几十度,从小在皇宫长大的汪直初次作战就取得大捷,维护了边境的安定。没过多少年,蒙古小王子率军入侵河套地区,王越上书建议出兵征讨,汪直再次作为监军出征,汪直与王越合谋,兵分两路,翻越阴山,白天遮掩行踪,夜晚行军,明军雪夜奇袭蒙古王庭,大胜而归。
汪直在征战多年后,北境逐渐太平,随后的时间里,汪直的人生境遇却急转直下。
成化十八年,皇帝关闭西厂,文官们找机会给汪直使绊,调其去榆林府与一个军事庸才许宁共同主事,但是许宁处处与汪直不对付,二人矛盾愈来愈深。最终在文官们的弹劾下,汪直被贬去南京。与文官老爷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汪直离开时身上没多少财产,甚至想要与别人拼车一起去南京。随着汪直的失势,王越、孙博等支持他的人接连被贬。清廉到抄家时只有几件破衣服的秦纮,因为与汪直交好,在史书上留下了结交权宦的“污点”。这些人谁不比那“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廉洁能干。没了汪直,王越等能臣。庸才许宁被蒙古人打得大败,只能当缩头乌龟,看着蒙古人劫掠边关。
不知道汪直离开的时候心里是何滋味,可能他会有怨言。一生清正廉洁,屡次建功,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文官们的认可?为什么最后被贬谪南京?他多多少少可能知道一些,文官们对他恨之入骨,与之结交的一律被踢出集体。这些所谓的“清流”干着贪赃枉法的事,碌碌无为,大多一帮庸才,为什么他们可以享受清誉?
成化皇帝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真的累了,汪直的积极有为与帝国整体的保守格格不入。或许是为了保护汪直,避免像后来的魏忠贤一样新帝继位遭到杀身之祸。对汪直等人的贬谪从某种程度是避免文官们更加激烈的清算。这个帝国已进入生命的中期,汪直也该休息了。他的人生成也因宦官身份,败也因宦官身份。如果他是不是一个宦官,或许能与杨继宗把酒言欢;如果他不是一个宦官,他或许不会受到文官们一轮一轮的弹劾;如果他不是宦官,或许能青史留名,被后世奉为楷模。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当时的社会体制下,文官士大夫是人上人,宦官在他们眼中只是个奴才罢了。他们从骨子里瞧不起宦官,只有那些与他们勾搭在一起,当传话筒的宦官才是好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