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李宗仁飞离南京留下两个遗憾

见谈历史 2025-03-19 04:23:06

李宗仁在他就任代总统时就已经明确自己三项重大任务:一是和谈,谋求“体面的和平”;二是划江而治,为日后的卷土重来,打下基础;三是寻求十亿美元帮助,稳定通货膨胀。

直到他离开南京前,三项任务都没有能够完成。眼看着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惆怅的离开六朝古都。

据李宗仁回忆说,飞离南京至少留下两个遗憾。

一、白崇禧提出的两广及大西南战略布局。

1949年1月21日,李宗仁担任民国代总统以来才发现,他这个总统形同虚设,要兵没兵,要钱没钱,要权没权。 大部分国民党将领只听命于溪口的蒋介石,让李宗仁如坐针毡,当初的踌躇满志消失殆尽。

首先是李宗仁希望通过和谈实现“划江而治”,避免全面溃败的破产。‌李宗仁的和谈主张本质上是国民党内部主和派的诉求,既想保住江南半壁江山,又不愿放弃"正统"地位。

而国民党主战派以何应钦、白崇禧(桂系)为首的强硬派反对妥协,坚持“长江防线”可守,迷信“以海空军封锁长江”,又低估解放军的战斗力。

1949年4月,中共提出《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要求国民党接受改编军队、废除宪法等条件。国民党因为意见分歧,即拒绝和谈协定签字,又未能及时调整军事战略,坐失长江防线重整良机‌。

在国民党内部,是蒋介石的幕后操纵不予配合;外部是通过外交途径争取和平解决国内问题‌的失败。1949年4月19日,李宗仁向美、苏、英、法、澳五国寻求外交支持。而大使们都表示同情,爱莫能助。

其次,是小诸葛白崇禧提出的整固两广及大西南战略,主要包括,放弃南京,上海两地。将汤恩伯主力迅速移至浙干线和南浔线。固守湘、赣、闽,确保两广和大西南。国民政府前往广州,争取美援。李宗仁高度认可。

于是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于4月22日乘飞机赴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面见蒋介石,商讨这一作战计划。蒋介石表面上承诺对作战计划全力支持。

李宗仁试图通过白崇禧(华中剿总)整合桂系主力(约30万)与汤恩伯(京沪杭警备司令)的中央军协同防御,但最终未能实现。

‌国民党内蒋介石嫡系(如陈诚、汤恩伯)与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矛盾尖锐,军事指挥权分散,长江防线形同虚设‌。整固两广及大西南战略无疾而终。

和谈破裂后,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迅速攻占南京,国民党失去最后谈判筹码。

二、李宗仁放弃中共多次提出合作的最后机会。

首先,北平国共谈判初期,为了确保和谈顺利进行,中共还提出了一具体而实质性的让步举措,包括在未来联合政府中为李宗仁保留副主席的职位,同意采取统一的整合方式来处理军队问题,允许李宗仁政府保留足够的军事自主权,以及建立临时协调机构来共同处理政府事务等。

然而,李宗仁对于最终签署《和平协议》表现出明显的犹豫。他在正式场合表达了和谈意愿,但实际行动被动,他对国民党军队还抱有幻想,尤其是桂系。他还试图通过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外交渠道,来加强自己的政治地位,寻找国际上支持。

其次,在1949年人民解放军即将进军南京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曾托人转告李宗仁,若和谈破裂,希望他在解放军渡江时不要离开南京,若觉南京不安全,可飞至北平,共产党会以贵宾相待,和谈仍可继续。

中共地下党再次带话给李宗仁, 告诉其处境很危险。周围都是蒋介石安排的特务。建议他不要离开南京,以免误入蒋介石的圈套; 包括建议他在当时情况下调桂军一个师 到南京保护自身安全。如果蒋介石敢动他,他只要坚持一天,人民解放军就会赶到。

直到4月22日,汤恩伯电话敦促李宗仁在23日前必须撤离南京。因为在2月23日南京卫戍司令张耀明驻守南京的卫戍部队将撤走。南京城23日后实际上已成为无主力部队防守的一座空城。

李宗仁仍然顾虑重重。一些桂系将领,包括白崇禧提出的桂系与中共之间有太多的战场对决,犹如仇家。担心日后会受到清算。

李宗仁很清楚他不能跟着蒋介石去台湾,明显不会有好下场,蒋介石三次下野,两次都是因为他及他所代表的桂系的参与所导致。因此定会遭到蒋介石的清算。

但是与中共合作,他仍然没有考虑好。最终他以逃离南京的方式,错过了最后的机会。

李宗仁飞离南京时,让飞机在南京城上空绕飞两周,然后直飞桂林,在指挥桂系做了一番困兽犹斗之后,然后飞往美国。

1965年7月,李宗仁携夫人郭德洁,经瑞士、中东飞抵北京。

0 阅读:2
见谈历史

见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