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甸战役同样反对意见,黄克诚,粟裕结局不一样

见谈历史 2025-01-18 03:05:43

抗战初期,粟裕是新四军苏北部队的副指挥,陈毅的副手。黄克诚是八路军115师344旅政委。曹甸战役前任八路军第5纵队司令员兼政委。

因为黄桥战役的胜利,刘少奇,陈毅根据与毛主席汇报并同意的结果,随即做了攻打曹甸的部署。曹甸横在皖东、淮北之间,驻扎着黄桥战役中败北的国民党军队韩德勤部。夺取曹甸两地可以连成一体,互相支援。此时,新四军士气正高,与会的人员一致同意进行曹甸战役,唯独黄克诚和粟裕反对。

曹甸战役于11月29日拂晓发起,12月16日结束。八路军、新四军参战部队轮番进攻,我军始终无法攻克曹甸,外围的压力又越来越大,最终只能撤军。此役杀敌8000人,八路军和新四军伤亡两千多人。

曹甸战役同样反对意见,黄克诚,粟裕结局不一样

一、黄克诚直接表示反对意见,开诚布公。

黄克诚认为,新四军反摩擦作战很有必要,黄桥战役就属于新四军的自卫反击,我军占理,即惩戒了敌人,又明确我党的主张;若采取主动发起曹甸战役,就显得我军先声夺人,处于被动,容易使敌人找到借口进行报复,对抗战不利。

第一,我军刚解放盐城等地,在苏北还没有站稳脚跟,尤其是他带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都是从华北远道而来。部队刚刚落脚,各种势力错综复杂,立足未稳,却主动进攻韩德勤显然不妥。

第二,中央反复强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韩德勤没有主动进犯我们,我们不能先出手。防守反击,首先是防守。

第三,从曹甸及周围地形上看、兴化、平桥等地都是韩德勤势力范围,地势利守不利攻,我们在没有充足兵力、充分熟悉地形的情况下,不能贸然发动进攻,不能打无准备之战。

而且黄克诚表达这些意见时,直接同陈毅争吵起来,而且拍起了桌子。显然有些以下犯上的意味。

二、粟裕表示反对意见,在陈黄争吵中始终沉默不语

他明确指出:

一、曹甸驻有韩德勤重兵把守,城墙坚固,宜守不宜攻。

二、我军对攻城战并不擅长,应该用我之所长克敌之短。强行进攻缺乏必胜的把握‌。

尽管粟裕提出了反对意见,并没有被刘少奇和陈毅采纳。但是他并没有和刘少奇和陈毅发生冲突,他只是保留自己的意见。

而在黄克诚同陈毅争吵时,在一旁的粟裕,则是始终沉默不语。既不参与也不相劝。

应当说,陈毅是华中指挥部的副总指挥,职务在黄克诚之上。黄克诚拍桌子,让陈毅十分不满,强令黄克诚必须执行命令。黄克诚气 的没法,转身气呼呼地执行命令去了。

三、华中总指挥部曹甸战役总结会上,黄克诚司令员职务被撤销,粟裕保持不变。

战役结束后,华中总指挥部召开总结大会。陈毅和刘少奇虽然都做了检讨,坚持认为指挥部的战略和指挥没有问题。

他们认为,黄克诚带着情绪指挥部队,导致指战员在执行任务时不坚决,作战保守畏战胆怯,有右倾倾向,这才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

因此遭到了刘少奇和陈毅的批评,被撤销八路军第5纵队司令员的职务,由陈毅兼任,黄克诚政委一职不变。

刘少奇认为黄克诚长期担任政治委员职务,做思想政治工作是他的强项,但不适合做军事指挥带兵打仗。

这次曹甸战役的实际执行者,主要是黄克诚和粟裕,黄克诚作为粟裕的副手,两人负责共同组织此次战役配合作战,同时提出反对意见。现在战役失败了,中原局与华中总指挥部对黄克诚进行批评,并撤去他的司令职务。

粟裕没有受到任何指责,粟裕职务保持不变。

1944年刘少奇陈毅通过反思,确认黄克诚反对意见是正确的,给黄克诚写信或当面道歉。后来黄克诚 还担任了新四军第3师师长。

3 阅读:369

评论列表

韭菜炒大葱

韭菜炒大葱

3
2025-02-14 20:44

粟裕资格不如黄,所以不敢拍桌子

一峰 回复 03-07 17:25
[点赞]

见谈历史

见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