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最近公布的债务重组方案,让广大债权人和购房者犹如晴天霹雳。
这份重组方案总共有5条,从现金回购到强制性可转债,从新债务工具到股权化和削减本金,看上去花样百出,但仔细一琢磨,发现每一条都像是挖好的"坑",只等着债权人往里跳。
先说现金回购,名义上是要还债权人的钱,但实际上只肯兑付10%的本金。
欠你10块钱,现在只还1块,这不是打发叫花子吗?
再说强制性可转债,把欠款一股脑儿地转成股权,还要等上3.5年才能转股。
房地产行业风云变幻,3.5年后碧桂园的股票还能值几个钱,谁也说不准。
至于新债务工具,要么削减35%的本金,要么就得等上9.5年到11.5年才能还款。
时间一长,债务违约的风险就越大,债权人的钱还能不能拿到,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有人可能会说,碧桂园这是在给自己喘息的机会,用时间换空间嘛。
但在债权人看来,碧桂园这招就是"李鬼碰瓷"——欠债还不起了,还想把债权人当冤大头,让他们赔本又等上好几年。这不是明摆着要坑人吗?
其实,碧桂园目前的债务压力非常大。截至2023年底,仅境外有息负债就达1202亿元人民币,加上境内债务,总规模可能超过7000亿。
而2022年碧桂园的销售额同比暴跌72.6%,跌幅远超其他百强房企。
销售回款是偿债的重要来源,销售额大幅下滑,回款困难可想而知。
除了债权人,买了碧桂园房子的业主也高兴不起来。
2022年碧桂园承诺交付48万套房,但最后只交了38万套,足足少了10万套。
本来交房就难,债台高筑下,碧桂园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保交楼,也是个未知数。
整个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已经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曾经的行业龙头恒大,境外债务1400亿,至今还处在破产重组阶段。
万科、保利发展等标杆房企去年的业绩也大幅下滑。
经济下行期,刚需购房和投资需求萎缩,房企资金链频频告急。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碧桂园的债务危机绝非个案。政府正加大力度化解房地产风险,但效果有限。
市场信心不足,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房企融资渠道收紧,偿债和新项目开发都捉襟见肘。如何引导行业软着陆,既保交楼又稳预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个时候,对普通购房者来说,一定要保持理性和冷静。
宁愿买贵不买对,楼盘和房企的质量比价格更重要。
签订合同一定要仔细研读条款,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士意见。已经买了房的业主,也要密切关注房企动态,积极维权。
对于房地产投资者,则要高度警惕市场和政策风险。
一些债券、股权投资项目,看似收益率颇高,但风险也很大。
市场下行期,还是要以保本为主,能躺赢就躺,不要盲目抄底。
总的来说,碧桂园这次债务重组,揭示出房地产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无论是债权人、购房者还是投资者,都要保持警惕,提高风险意识。
政府和房企要群策群力,精准施策,稳定市场预期,防范风险外溢,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唯有如此,房地产市场才能逐步回暖,各方利益才能得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