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名经济学家姚洋教授在演讲中提出,要让农村人口都到城市来,把农村的房子推平,这引发了关于中国城乡住房问题的激烈讨论。
那么,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进城买房,留在农村的宅基地和农房该怎么处置?这背后又蕴藏着哪些房地产市场的新机遇?
依笔者之见,解决好农村宅基地和闲置农房问题,是破解中国城乡住房困局的关键一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还有大约1亿套左右的农宅,其中相当一部分处于闲置状态。
比如在中部某省的一个村子里,60%的房子都是空置的,一栋三层小楼里只住着一位老人家。
显然,这些农村房产资源如果得不到有效利用,既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也给乡村振兴带来极大阻力。
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些农房一拆了之。正如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教授所指出的,农民房屋不能"一刀切",不能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比如对一些地理位置较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村庄,可以通过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老等产业;而对一些偏远山区的危房,则可依法有序实施拆除。
总之,在"减量化"基础上,着力推进存量农房的"优化再利用",把一些地理位置好、经济价值高的农房,转化为承接乡村产业、吸引返乡入乡人才的新型用房。
同时,城里也要盘活农民工的住房资源。数据显示,目前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已超2亿。
他们大多居住条件较差,特别是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成千上万的农民工蜗居在城中村、棚户区等地下住房里。
政府和企业应当切实提升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一些地方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成都市为农民工修建公寓,并采取打包租赁、长期承租等办法,为他们提供价廉质优的住房。
再比如深圳、杭州等城市,把一些城中村改造成白领公寓,盘活大量存量房源,租金远低于市场价,深受青年刚需人群欢迎。
从更深层次看,破解中国城乡住房困局,既要"疏"也要"导"。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培育新型城镇,疏导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减轻特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另一方面还要完善住房制度,加大租赁市场供给,降低农民工进城买房和租房的制度性成本,让他们在城市扎根的住房梦更有希望。
只有农村人进得了城,城里人住得下,"房住不炒"才不只是一句口号。
中央定调"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各地纷纷提出"租购并举"等举措,无疑为化解城乡住房困局指明了方向。
对普通购房者而言,未来无论是在城市买房还是回乡置业,都将面临更多选择、更多机遇。对房企而言,下一步如何在城乡接续发力、创新发展,考验着企业家的智慧和胆识。
可以预见,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双引擎驱动下,中国房地产业必将迎来新一轮调整与演进。对此你怎么看?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