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袁世凯吃饭,二公子来请安。袁世凯突然慈祥起来,让他一起吃。袁克文已经吃饱了,但慈父赐座,哪里敢说半个不字。袁世凯递给克文一个热馒头。袁克文刚吃过,哪里吃得下,便趁袁世凯不注意,一块块掰下馒头往袖管里塞,结果胳膊烫得红肿起来。
袁世凯除了专馆教育以外,后来又让五、六、七3个儿子赴英留学。以后,九、十、十一、十二公子及嫡长孙到美国留学。袁世凯给去留学的儿子们订了两条家规:一是不准信 教;二是不准娶外国女人。这两条,无论袁世凯的儿子,还是孙子,都始终不渝地遵守着。
在外国人中,对袁世凯最尊崇的大概是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他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称颂这位朋友:“从早年时代开始他就一直和英国人保持着良好的朋友关系,并懂得如何信任他们,喜欢他们。任命英国顾问,聘请英国教师教授他的子弟。遣送三个儿子赴英留学,向英国捐赠作战基金,赞赏大英帝国的观点,凡此种种,足以证明他是英国的一位忠实朋友。”
袁世凯洪宪帝制正式推行以后,官廷仪式自然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龙袍、凤袍、皇子服、皇女服、宫廷女官服等各式吉服,一应俱全。
袁世凯夫人于氏自然是当今“皇后”。凤袍做成后,她与诸皇女花团锦簇地合了影。
内廷诸内礼官、女官长、女官,整齐仪容,分左右两队,由孙宝琦夫人率领,排列在礼堂中,向袁世凯夫人于氏行朝贺大礼。
于氏虽已成“皇后”,可本是村妇,为人极淳厚,进入大堂中,并不肯坐,连忙对孙宝琦夫人说:“亲家太太,各位太太,皇后不敢当,不必行礼!”
群女官再次“请皇后正位”,4名女官扶着皇后,这才坐下来。于是,孙宝琦夫人率众女官、女眷,伏地行三跪九叩大礼!于夫人急忙起身:“皇后不敢当!”说着,就要还礼。4名女官又扶持回座,说:“皇后坐而受贺,乃是大礼,皇后身不得动。”弄得于夫人挺不好意思,红着脸,痴痴直笑。女官又说:“皇后须恭拱受礼。”
等行完了礼,于夫人赶忙下了皇座,拉着孙夫人的手说:“谢谢各位太太,做了皇后,连礼都不能还,真真是不敢当啊!”孙宝琦夫人又提出向皇帝行朝贺大礼,于夫人赶忙说:“皇帝也不敢当,不必行礼!”第二日,“不敢当”这句话就传遍了京师。
袁世凯的姨太太们,经袁世凯口头册封,一、二、三、五4位姨太太,封为妃,六、八、九3位姨太太封为嫔。太太之间居然列出三六九等,因而她们一见到袁世凯便为此事争吵。
除此而外,袁世凯还从各房姨太太内挑选了4名使女,预定内廷女官。由于形势急转直下,未及同房,后由袁克定出资遣散了。
蔡锷在云南宣布讨袁后不久,袁世凯便突然气喘,整日形容憔悴。1916年的元宵节,袁家一家大小团聚在居 仁 堂,准备吃元宵。不知谁插了句嘴,说元宵和袁家同音,应该忌讳,令不准吃元宵。但袁世凯却悻悻地说:“元、袁同音不同字,有什么好忌讳的。”袁世凯说完,大家谁也没有吱声,等元宵端上来,一家人围着桌子默默地吃元宵。即使谁对孩子们讲话,也都压低了声音。
后来六姨太太开始嘀咕起来,大概还是对封为嫔表示不满,说要是到时候正式册封不封她为妃,她就带着孩子回彰德去。六姨太太一发难,八、九两个姨太太也呶呶不休,提出同样的要求。这时,五姨太太便出来解劝:“你们别闹了到时候你们都当妃子,爱管我叫什么就叫什么好了。”一边说着一边拿眼睛瞟着袁世凯。五姨太太自然希望袁世凯拿出他的威严,把三个小姨太太的牢骚压下去。但袁世凯却没有这份心绪。他把筷子往桌上一放,长叹一声说:“别闹啦!你们不是要回彰德吗?那就和我的灵枢一块儿回去吧!”言下不胜悲哀。
袁世凯称帝失败,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并未对儿女立下什么正式的遗嘱。只是在病重期间,将儿女们召集到病榻前,还是那句话,嘱咐他们好好读书,将来不要再进入政界,而希望他们在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有所作为。这大概是袁世凯一生中,最后一次对儿女们进行语重心长的教育了。
1916年6月,袁世凯病死。他刚咽气,于夫人便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数落:“你一辈子对不起我,弄了这么多姨太太,又养了这么多孩子,你死了都丢给我,叫我怎么办哪!”哭了又说,说了又哭。当时在场的所有子女由二子克文领着,跪在于夫人面前,请求他们的娘赐死。还是唯一的嫡出长子袁克定出面转圜,才终于将这尴尬的局面结束了。
就在袁世凯死时的当天晚上,五姨太太叫仆人把袁世凯的保险柜抬到自己的卧室,连办公室内的大钟都搬走了。
在以后的几天里,府中上下都照着礼法,跪在袁世凯身边守灵。突然,佣人慌忙来报:“三姨太吃了东西了!”大家又慌作一团。直到很久,医生来过后,三姨太才把吞的东西吐出来。但府中上下每个人心中都笼罩上了一层阴影,大有树倒猢狲散的感觉。
在归葬袁世凯于洹上之后,袁家妻妾及未成年子女,在彰德守丧3年。
以后,袁世凯的几个姨太太,随各自子女迁往天津大营门的袁宅,在那里分门别户而居。再往后,各奔前程,袁家也就随之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