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总感觉45岁之后,消化能力不如从前。年轻时吃什么都香,现在稍微吃点油腻的、重口味的,结果半夜疼得直冒汗。
每天啃的腊肉、涮的肥牛、炸的花生米,真的是下酒好菜吗?老陈上个月还好好的,这个月就因为便血去了医院,一查发现结肠多发息肉,局部癌变。
老陈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根据GLOBOCAN 2020的统计,2020年全球新发结直肠癌病例约193.2万例,大多数肠癌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

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会逐渐增加,六成患者确诊时已经拖到中晚期,那些年轻时引以为豪的“铁胃”,正在被一日三餐的“硬菜”一点点啃食。
这四类“家常菜”,吃一顿伤一次肠1、加工肉
腊肠、午餐肉里的亚硝酸盐,本身并不致癌,但是会在肠道中会转化为强致癌物亚硝胺,世卫组织早已将加工肉列为致癌物,研究表明,每天食用每50克加工肉制品可使结肠直肠癌的风险增加18%。

2、红肉
血红素铁被认为是红肉增加肠癌风险的关键因素,红烧肉、牛排中的血红素铁通过促进N-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和脂质过氧化,损伤肠道细胞,长期过量摄入相当于在肠壁“放火烧山”。
3、隔夜菜
隔夜绿叶菜产生的亚硝酸盐,在室温(25℃)下1-3天内达到高峰,在冰箱3-5天后仍可能达到较高水平。菠菜、芹菜尤其危险,已经生成的亚硝酸盐即使加热也无法完全分解。

4、精制碳水
白面包、蛋糕等高升糖食物,会引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激增,IGF不仅能直接刺激癌细胞的增殖,还能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
三换防癌1、红肉换白肉
危险线:每日红肉≤70克(约手掌大小),每月烧烤≤1次。建议把红肉换成白肉,如三文鱼、鲭鱼富含ω-3脂肪酸,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鸡胸肉去皮蒸煮,搭配西兰花。
2、煎炸换蒸煮
蒸/煮/焯温度≤100℃,保留营养素;煎炸/烧烤温度>200℃,产生苯并芘强致癌物。

炒菜前用柠檬汁腌制肉类,维生素C阻断亚硝胺生成,红烧肉改“隔水炖”,脂肪溶解率降低。
3、精米换杂粮
抗性淀粉(冷土豆、隔夜杂粮饭),能产生丁酸盐修复肠黏膜。建议改成吃紫米燕麦饭,膳食纤维含量是白米饭的8倍。
今夜就能开始的保肠行动
1、清肠道
晨起空腹喝300ml温水,晚餐后散步30分钟,腹部顺时针按摩50圈,促进蠕动。
2、温度测试
吃烫食前用嘴唇试温,超过65℃的食物晾凉再入口(高温损伤肠黏膜)。
3、补充肠道菌群
可以适当喝无糖酸奶(含双歧杆菌),吃香蕉,给益生菌提供优质养料,抑制腐败菌。
小结如果出现这些情况,立即做粪便潜血和肠镜检查!
①大便总黏马桶冲不干净;
②腹部胀气持续两小时不消;
③体重莫名其妙掉了七八斤;
今夜起,把宵夜烧烤换成南瓜小米粥,用蒸鱼替代红烧肉,带老伴去做个肠镜。转发给那个总说“肠胃好得很”的老兄弟,肠道的每一次抗议,都是活下去的机会。
参考资料:
[1]郭兰伟,张兴龙,蔡林,等. 全球结直肠癌流行和防控现状[J]. 中华肿瘤杂志,2024,46(1):57-65.
[2]Santarelli RL, Pierre F, Corpet DE. Processed meat and colorectal cancer: a review of epidemiologic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Nutr Cancer. 2008;60(2):131-44.
[3]《前方高甜!吃糖吃出来的毛病,你占了几个》,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