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佛之人常说放下,其实不然,放下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则是拿起

青云塾点墨人 2024-07-05 16:07:54

慧明是江西鄱阳人,俗姓陈,是陈朝宣帝之孙。隋灭陈之后,慧明就流落于民间,因为是帝王之后,曾经做过代理四品将军的官职。

他小时候就有出家的想法,现在家道中落,他也就有了安心求法的打算。他最初在永昌寺出家,因为求道心切,听说四祖道信在双峰山传法,就立即来拜偈道信。

道信圆寂后,他又拜道信的法嗣五祖弘忍为师,继续在黄梅东山寺修行。慧明武将出身,性情比较急,虽然他求道心切,用功也非常精进,但是因缘未到,久不开悟,这也让他越来越沉不住气。

公元671年,慧能作为行者的身份在东山寺一边劳作,一边旁听。因为一首力压神秀的《菩提偈》而得到弘忍三更传法,并且带着弘忍交付的金斓袈裟连夜南下了。

慧明听说此事后,按他的急性子如何忍得下这口气。想他曾参过四祖,在弘忍席下也有多年,你一个才来八个月不到的岭南人这么轻松就得到了法衣,这如何能忍?于是慧明带头向南追去。

再说慧能,作别弘忍后就往南方走去,由于路不熟,而且为了掩人耳目,大都走的是山路,走走停停,终于来到了一个叫大庾岭的地方。此山岭是赣江和北江分水岭,江西和广东的分界线,又名梅岭。

从湖北黄梅到大庾岭(梅岭镇)有1000多里路,慧能觉得应该不会有人追得上自己了,于是就放慢了脚步,准备暂时在此休整一下再继续南行。

慧明的将军不是白当的,他的脚程最快,大幅度领先其他人,居然独自一人在大庾岭处就追上了慧能。

慧能眼看慧明上得岭来,自己跑是跑不过的,打肯定也不是对手。于是就把金斓袈裟放在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自己则躲入草丛之中。心想如果慧明拿到袈裟自然不会再追。

在大庾岭山的这段故事,有两个说法。

第一种,在敦煌本和惠昕本《坛经》、《历代法宝记》中,说的是慧能将衣钵放在石上,慧明“却不肯取”,他是求法不求衣。

第二种,自契嵩本起以后的几个版《坛经》、《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等本则是慧明“提不动”衣钵才转而向慧能请法。

个人觉得第一种说法较接近实际,而且成书年代最早。后一种说法或许是因为慧能法嗣对祖师爷的崇敬之心而有些神秘化的描述。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慧明本意是想夺袈裟的,但在取袈裟的那一刻,他突然改变主意了。

因为一路赶来,慧明已深感“怀璧其罪”的压力,袈裟未必是什么好东西,实乃祸根,自己拿到后难道就不被人追抢?他站在袈裟前回想路上的种种,当伸手拿袈裟的那一刻,当即打消了这个念头。在旁观者来说,说拿不起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对。

这里就暂时采用第一种说法。

慧明见石头上的金斓袈裟,知道慧能就在附近,于是对着旁边的树林大声喊道:“卢行者(慧能俗姓卢)你出来吧,我是为法而来,并不是为了夺法衣。”

慧能于是从丛林里走出来,于磐石上结跏趺而坐。慧明连忙上前作礼,说道:“请行者为我开示法要!”

慧能道:“你既为法而来,那就请你现在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听我为你说法”。

慧明于是调息静心、默然良久。

慧能见他心绪沉稳、呼吸悠长,已然静心,于是说道:“不思善,不思恶,这个时候你再好好看看,谁才是你的本来面目?”

“不能让禅门信物落入不入流的南蛮手中,所以我来夺袈裟,觉得这是“善举”。可慧能的袈裟乃师父亲手所传,我来夺袈裟就是违背师意,这也可以说成是“恶行”。”

“就在刚才,岭下一位猎人分给邻居孤寡老人一大块鹿肉,这是善吧!可那路边躺着的小鹿分明就是失去了母鹿的照看才饿倒在路边的,猎人杀死它的母亲,这难道不算恶?”

“善恶完全在于自身怎么去看待,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则自然不同,而实际上客观存在本无分别。事物的本来面目没有善恶、好坏、美丑等分别,只有这个。”

“这个”就是当下呈现,脱离这个,一切都是人的有为分别了。

那又是谁在把当下“这个”赋予了各种意义、分别呢?他是谁?他就是慧能在问的那个本来面目!是自己的心,就是那个人人皆具的佛性。

只要有心,有佛性,必然会对外界产生互动,必然生起。但不管生起什么,生起的那个并不是事物的真相。

放下,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则是拿起。放下的是对真相的渴求,拿起的就是当下现实。对真相的渴求是妄想,拥抱当下才是真实。

放下的不是妄念,而是不要作妄念之想,当下本来就如此,何来妄真?

对过去的遗憾或是对未来的憧憬,都不如好好拥抱当下一刻。如果把人生划分成一个个瞬间,只有瞬间才是真实的,脱离当下的一刹那都是不实的了。

如果一直活在这“一刹那”间,如何会有烦恼呢?它本就是实实在在的、无比真实的东西了。

慧明当下领悟,遍体流汗,悲喜交至,涕泣滂沱,顶礼数拜,但他心里还有疑问,随即又问道:“除了你刚才所说的,历代祖师还传下来其它更妙的密法吗?”

慧能站起身来,缓缓向慧明说道:“其实并没有什么密法,既然我能对你讲,当然也算不得秘密。若你能时刻专注当下,回光返照佛性的秘密作用,自然妄心不生,无时无刻不是自在相随。”

“密在汝边”,这不就是那个无时无处不在秘密发生作用的佛性吗?只要你觉知到了,再也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所谓的佛法,也就只是这个。

慧明一听不再有丝毫疑虑,一下心里彻底就踏实了,赶忙向慧能行礼,并诚恳的说道:“想我曾跟随四祖、五祖多年,原来一直在追寻虚无缥缈的东西。今承蒙行者的指示,才体悟到了那个自性,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您不弃,您就是我的师父了。”说着立即向慧能拜下。

慧能赶忙扶起慧明,说道:“当你的师父就不必了,看你这么诚心,就算我代师传法吧,我们都是弘忍的弟子,你要善自护持,勿令退失。”

虽然慧能没有收下慧明,但慧明心中已然把慧能当成师父了。

慧能拿起金斓袈裟,准备离开继续南下。慧明也不知自己该去向哪里,于是问道:“那么我今后应该去哪个地方比较好点呢?”

慧能说:“逢袁则止,遇蒙则居。”后来,慧明后来就在江西袁州蒙山定居,并且参禅授徒,大弘慧能禅法。

文献对于这里的记载也有两种说法,至于这种预测试的说法是真是假也没必要去考证了,慧明在蒙山弘法的已是事实。

慧能继续南行,慧明则从岭上原路返回。在岭下碰见了后面追赶来的大队人马,慧明就对他们说:“岭上我已经上去看过了,只有悬崖绝路,没有任何人迹的发现,想必慧能并未上岭而是往岭下的另外那条道路走了。”

见慧明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看似不假,于是大家赶忙往另外的道路追赶过去。慧能则顺利的翻过大庾岭,韶州就在眼前。

在袁州蒙山,慧明先后创建了很多寺院,比如:圣济寺、西华寺、灵隐寺,大倡玄机等。并大弘慧能禅法广弘佛法。且为避六祖慧能名讳,他已将自己的法名由“慧明”而改为“道明”。

位于上高县的圣济禅寺因慧明是其开山祖师世受尊崇,宋治平元年英宗皇帝曾钦赐“圣济禅寺”匾额,清嘉庆帝御笔敕赐的圣济梵刹“唐朝佛国”石匾残件至今尚存。

禅宗人物志:蒙山道明(完结)



0 阅读:20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