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酒文化反思之三:陶令酒之“陶”
先引故事吧。
一滴酒,玉液天成;一种情,厚德致远。在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这个与东晋著名田园诗之鼻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结下不解之缘的地方,人们口口相传着“千年话渊明,把酒论陶令”的故事。
彭泽县位于江西省最北端,古称彭蠡,是一个濒临长江的千年古县,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公元405年秋,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史称“陶彭泽、陶令”;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是彭泽文化名人的代表,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耳熟能详的《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具代表的田园风格作品。桃花源即陶渊明梦中的世外桃源。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理想社会的追求源远流长。从一处桃源到处处桃源,从陶公一个人的梦想,变成亿万人的梦想。渊明好酒,曾躬耕种秫以酿之,“舂秫做美酒,酒熟吾自斟”此其诗也。陶渊明饮的酒多半是自己酿制的,主要以大米为原料,加入高粱、玉米等杂粮;经多次蒸煮、发酵,最后将酒蒸出来,置于酒瓮密封,经较长时间贮存。

每当出酒,陶渊明会邀请好友邻里一起品尝。喝过之后,好友邻里都说好喝,都效仿此法酿制,每当酿酒之时都会请陶渊明去指点,久而久之将此法酿制的酒取名“陶家酒”“陶令酒”。东晋时就随着陶渊明的诗文美名,流传天下。正是酒成就了他的诗,正是诗成就了他的中国田园诗鼻祖的文学地位,也正是他的诗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东晋的美酒,东晋的神韵!
历代文人墨客因仰慕陶渊明而追寻渊明足迹,踏足迹、品陶令。赞赏“陶令酒”的佳句不胜枚举。唐代诗人杜甫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宋代诗人张耒 在《寄滁州邵子发同年二首》中写道:“得失可齐陶令酒,功名休问蜀庄蓍。”明代诗人高启 在《夜访芑蟾二释子因宿西涧听琴》中写道:“清夜独幽寻,岩扉落叶深。许携陶令酒,来听颖师琴。这些千古佳句,不仅抒发了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对陶令酒的由衷喜爱!
故事不错,但忽视了一点:葛巾漉酒!由此可见,陶渊明其实一直都是在喝别人的酒,自己穷愁一生,即使诗文之名也到唐代才兴起。

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陶渊明嗜酒,“郡将尝侯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过滤)酒,漉毕,还复著之。《宋书·陶潜传》、《南史·陶潜传》皆载此事。陶渊明好酒,以致用头巾滤酒,滤后又照旧戴上。后遂用“漉酒葛巾、酒漉纱巾、漉酒陶巾、脱巾漉酒、纱巾酒、漉酒巾、渊明漉酒、漉渊明酒”等形容爱酒成癖,嗜酒为荣,赞美真率超脱。由此而开启了真正的佳话。
李白《戏赠郑溧阳》诗:“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金农《碧澜堂寄王豫》诗:“酒漉纱巾春瓮开,碧澜堂外望濛洄。”
白朴《朝中措》词:“任是和葵傅鼎,争如漉酒陶巾。”
朱松《春晚书怀》诗:“脱巾漉酒从人笑,挂笏看山颇自奇。”
耶律楚材《和黄华老人题题献陵吴氏成趣园》:“知音谁听断弦琴,临风痛想纱巾酒。”

卢纶《无题》诗:“高歌犹爱思归引,醉语惟夸漉酒巾。”
苏轼《陶子骏佚老堂二首》之二:“能为五字诗,乃戴漉酒巾。”孔尚任《过访黄仙裳依韵奉答》:“相逢却值黄花候,亲见东篱漉酒巾。”
赵翼《老友庄似撰官关陕三十余年贫不能归诗以寄答》“游踪王粲登楼赋,近局陶公漉酒巾。”
沈瀛《减字木兰花·二劝》词:“渊明漉酒,更与庞公庞媪寿。”
苏试《谢陈季常惠一揞巾》诗:“夫子胸中万斛宽,此巾何事小团团。半升仅漉渊明酒,二寸才容子夏冠。”
可见,陶渊明喝的是浊酒(烧酒到元代才流行),现在的陶令酒是么?

关于[我]
袁连法,1968年10月生,江西省瑞金市人,政工师,中共党员。199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先后在景德镇市国营4321厂、浙江横店集团、江西好美生态农业等公司工作10年,又在信息日报、江西商报、香港大公报、新法制报工作16年。现专注于商业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