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篇·盗跖》简疏(1):王霸之喻(中)
盗跖大怒曰:“丘来前!夫可规(劝)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常)民之谓耳。今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吾父母之遗德也,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有亲而非仁)邪?且吾闻之,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今丘告我以大城众,是欲规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长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非父母兄弟之邦,不以为义)矣。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绝灭。非以其利大故(表面仁义却非亲非爱,无非利而已)邪?
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缝衣:即“逢衣”,古时一种袖口宽大的衣服;浅:宽。穿着宽大的衣服,系着宽大的衣带。古时读书人的装束),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子以甘(悦)辞说子路而使从之。使子路去其危(高)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其卒之也,子路欲杀卫君而事不成,身菹(肉浆)于卫东门之上,是子教之不至也。

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庄子在这里虽然说王道之不可行,其实是说所谓的王道也就是霸道,皆非全德,是为道家的天道张目。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