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读《证道歌》,忽然想到了《道德经》(一)

袁连法爱文学 2025-01-11 10:04:43

门外读《证道歌》,忽然想到了《道德经》

《证道歌》,又名《永嘉证道歌》,由唐代高僧玄觉禅师所撰,是一首宣扬大乘佛教教义,长达二千余字的长诗,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地位。一首诗两千言,一本著作《道德经》五千言,是大道至简么?关键是绝学无为开篇就让人有了将两者对勘的兴趣。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绝学无为闲道人”,是说佛法还是道家?-鞭一条痕,条条是同道人。既然无为,就是闲,就是不,就是无,就是空(这些都是本体的实相,谓词不同而已);既然绝学,就是无所谓妄想无所谓真,就是无明(也无需明),就是一切如过眼云烟而不执(因为这些都是知见、认识论的分别)。如此一来,就表示我们还是一个活的人,一颗不被滞塞的灵明之心,这个时候,你说是佛(身),你说是身(法),你说是性,你说是真人,你说是圣人?

人本来就是身心一体的合相,为什么要无端地割裂?人是一,自然是一,宇宙是一,人与自然与宇宙都是一。一切的烦恼都是从割裂中来,而且愈演愈烈。老子说:“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牟宗三说:“假如把道家义理看成一个形而上学,那它便是一个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依境界之方式讲形而上学)。我们平常所了解的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大体上都是实有形态的形而上学(依实有之方式讲形而上学)。”法身就是幻化空身,就是空性幻化而来的身相,它的实相是空。其实,换个角度说,即是说人身(五浊之身)就是佛身,因为觉了则是一,并无一个异身与它相对待,无一物如同无异物(不一不异)。

说到身,我们又往往把它与心相对待(另一物),就迷失了本源自性和天真(合一),执着于五蕴之身(本来空如浮云)和世俗之欲(三毒随时出没),视空(无)为有,视虚为实,身染心蔽,弄得自身内耗不已。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第二十三章)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实相无人无法之别,就是一。陆象山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如果对宇宙和世界不理解,陆象山就告诉你,它们都定由你建构出来的,就如唯识所变、唯心所造(业)。《楞严经》:“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可是,我们从无始以来,因为无明故(买际是本觉起明),把自己从宇宙和世界中抽离出来,或者说夸大而狂妄起来。此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身心的分离,尽管我们知道自己也是动物,可是却自以是万物之灵,把这个灵放大,就脱离了自然之道、清净本源之道。此处还有另一个意蕴就是回归本体不易,人们又多了一层语言的障碍(现象学会认为语言表达了实相,本身就有神性和诗意)。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

3 阅读:20
袁连法爱文学

袁连法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