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虽然也曾进行过授衔,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授衔行为都未正式实施到位。
直至1955年,中国步入稳定发展,国家也才正式进行了授衔仪式,很多军人对于这次授衔较为看重,毕竟是国家的荣耀。
至于我国为何要进行授衔,很大原因是为了国家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军与外军的往来日益增多,发现没有军衔存在诸多不便。
最为直观的是在抗美援朝期间,当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协同作战,对方有军衔,而志愿军却没有,因此在听谁指挥的问题上出现了问题。
当国家决定要授衔后,便开始了这项工作,因为每个人的贡献不一样,因此制定了严格的规则,主要从“品德、才能、资历”三个方面考察。
品德是为了考量一个军人的个人品德,才能不用多说,是考察军人在战争年代立下的军功,军功越大,军衔自然就越高。
最后是资历,主要是看这个人参军的时间,在革命的道路上又做了些什么事情,是否在关键时刻作出重大贡献。
而以上的评定规则主要是说元帅,其次是上将,红军时期的师级干部、抗战时期的军级干部可评为上将。
再往下就是中将,想要获得这个军衔,需要这个人在红军时期是团级干部,抗战时期是师级干部,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是军级干部。
然而有一位开国中将,他在红军时期只是一个侦察参谋,抗战时期成为侦察科长和情报处长,解放时期是东北野战军的作战处处长。
如果按照他资历和职务,理应被授予开国大校军衔,但后来在毛主席和其他人的认证下,最终连升两级,获得了开国中将的荣誉。
这个被破格授衔的正是四野大名鼎鼎的苏静将军,而他能引起毛主席的注意,全靠罗荣桓元帅,是罗荣桓元帅当时和毛主席提起了苏静将军。
苏静是福建人,自幼跟随父亲到多地经商,还曾去过新加坡、缅甸等地,1932年回国便参加了红军。
苏静有文化会写字,因此在入伍之初就担任了红一军团担任宣传员,后来被调到了一军团司令部,成为一名参谋。
可以说,这次职务调动改变了苏静的命运,因为他后来一直从事这个职位,长征期间曾一马当先,负责为红军侦察地形。
如果说别人的长征是二万五千里,那么苏静走的路程远远不止,而且他的责任比任何一个人都伟大,每一张路线图都必须精准,这关乎红军的命运。
聂荣臻元帅晚年写回忆录时,曾提到了苏静的:“草地根本没有路,侦察科长苏静同志在前面为部队开路,他是有大功的。”
在革命过程中,过草地是红军最艰难的时刻,可见聂帅这句话的分量很重,也说明苏静是真的优秀。
后来苏静跟随罗荣桓进入山东根据地,担任了司令部情报处长等职,因为工作出色,得到了罗荣桓元帅的赞誉。
罗荣桓曾到苏联治病,他知道苏静喜欢摄影,专门为他带回一台珍贵的长焦镜头莱卡相机,主要目的是为了军事侦察。
我军初入东北时,战场上的情况不明朗,苏静知道后便率领手下100多名情报人员四处侦查,最终得到了敌人的活动的区域。
之后司令员下令歼灭该敌,之后苏静又提供了准确情报,当时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还曾说过:“一个苏静等于十万兵!”
因为苏静一直在做这类工作,有人便说苏静一生没有打过仗,这是错误的,在塔山战役结束后,苏静曾带领军队参加辽西会战。
当时情况非常危险,苏静为了挡住廖兵团,勇敢地和独2师师长以及全体士兵上刺刀,与廖兵团展开搏斗。
正是因为这些经历,毛主席才能在1955年连升两级,破格晋升为开国中将,这是他该得到的荣耀。
九一三事件后,苏静被牵连,周总理也找到苏静谈话,后经过调查他没有问题,晚年的苏静依旧淡泊名利,1997年11月病逝,终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