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nirvana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太子朱常洛终于熬过了漫长而压抑的东宫岁月,迎来了他期盼已久的皇位。
然而,谁也未曾想到,这位38岁的新皇帝仅在位29天便猝然离世,命丧深宫。
他短暂而荒诞的一生如一场讽刺的戏剧,最终留下了一个困扰后世的死亡之谜。
如今,四百多年已悄然流逝,许多真相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掩盖。
然而,庆幸的是,这桩明朝末年的疑案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史料。通过这些零碎的记录,我们是否能够拨开迷雾,重新审视这位短命天子死亡的真相呢?
壹在说他的死因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万历四十八年的这段历史。
万历四十八年初春,北京的天寒冷阴郁,灰蒙蒙的天色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紫禁城内更是死一般的寂静。
空气里透着一股腐朽的气息,宫墙里的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生怕惊动了正在病榻上挣扎的万历皇帝。
这位统治了大明四十八年的皇帝已经时日无多。
就在几个月前,王皇后因病去世,这一打击让本就虚弱的万历帝更显衰败。
他闭门不出,靠在弘德殿的病榻上发呆,连起身都成了问题。
到了七月二十一日,这位大明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结束了他漫长的统治。
他的死,对大明来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对朱常洛来说,却是一个迟来的开始。
朱常洛的母亲王恭妃因地位低微,未能获得皇帝的宠爱。
年幼的朱常洛饱受冷落,在东宫十九年间,面对郑贵妃母子的争储斗争与父亲的疏离,他只能隐忍求存,谨小慎微。
而那场万历朝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不仅让朱常洛的地位看似稳固,却也让他养成了谨慎、隐忍、压抑的性格。
然而,这种小心翼翼的生活并没有换来父亲的好感,甚至在万历帝病重之际,朱常洛依旧被拒绝进入寝宫探望父亲。
七月十九日,太子在宫门外徘徊了许久,焦急地等待着召见,却始终未能如愿。
直到七月二十一日,万历帝驾崩,他都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八月初一,朱常洛正式即位,登基称帝,改次年为“泰昌元年”。
明光宗
当他站在文华殿上接受百官朝贺时,心里并没有多少欣喜,更多的,是一种疲惫。
这个皇位,他等了十九年,熬了十九年,到手时已是中年。
这时的朱常洛已经三十八岁,身体羸弱,性格谨慎。
他深知,自己在朝中没有威望,甚至连父亲都不信任自己,而他要面对的,是一个问题重重的大明王朝。
即位后,朱常洛展现出新皇的担当,推行了两项重要改革。
他首先果断的废除万历年间施行的矿税,结束税监横行和民间的深重苦难,此举让百姓拍手称快。
同时,他又从内库拨出两百万两银子,补发拖欠多年的边防军饷,安抚军心,缓解边疆危机。
这两项仁政赢得了朝野上下的赞誉,百官称颂其为“明主之兆”,百姓也对清明盛世充满期待。
然而,就在众人寄予厚望之际,这位刚刚登基的壮年皇帝却突然病倒,引发朝野一片哗然。
贰这件事,我们还得从朱常洛的东宫生活说起。
东宫十九年的压抑生活塑造了朱常洛谨慎隐忍的性格,同时也让他在酒色中寻求到了慰藉。
所以,朱常洛登基不过数日,便开始大肆扩充后宫,宠幸妃嫔。
然而,朱常洛的身体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能够支撑起这样的荒唐生活。
御医们多次提醒他要节制,劝他注意养生,但朱常洛始终充耳不闻。
我们再来说万历一朝专宠的郑贵妃,在皇帝驾崩后迅速失势。
她很清楚,作为旧势力的代表,一旦新皇稳定权力,她将是众矢之的。
面对逼仄的局面,她无暇怨恨,只能抓住朱常洛的弱点,孤注一掷,用美色谋求一线生机。
于是,她挑选了自己宫中的八名绝色宫女献给了朱常洛。
朱常洛见状果然大喜笑纳,全然忘了这个人本是自己的死敌。
连郑贵妃都没有想到自己的计谋竟这么快就奏效了。
这八名宫女因事先接受过她的指点,对皇帝的喜好十分熟悉,表现得体,很快便得到了光宗的宠爱。
光宗日日临幸,几乎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或许,他的放纵并非全然来自欲望的驱使,而是对权力与生命的绝望。
长达十九年的压抑,让他在成为皇帝的那一刻,终于明白这个皇位并非解脱,而是一种沉重的枷锁。
八月十二日,他在文华门接见群臣,兵科给事中杨涟记载说:“十二日、十三日,见天颜,大觉丰神清减,不似登极之时。”
显然,皇帝的健康状况已经明显恶化。
但是让杨涟没想到的是,这场荒唐的放纵很快让光宗付出了代价。
叁原来八月九日夜里,光宗因兴致难平,命令四名宫女同时侍寝。
就在龙床之上,他轮流宠幸这些女子,史书记载:“光宗是夜连幸数人,圣容顿衰。”
好吧,乐极生悲,他的身体最终还是没撑住一夜恶战,一下子病倒在床,动弹不得。
清晨,宫女们发现光宗脸色惨白、毫无生气地躺在床上,惊慌失措地叫来太监。
御医陈玺诊断后认定,光宗因纵欲过度元气大亏,开了清补药方,并叮嘱严禁宫女靠近皇帝,以防病情加重。
然而,光宗身处病榻之上,连日不能见到妃嫔宫女,心中焦躁,始终无法安宁。
皇帝病倒的消息传到朝廷,群臣一片哗然。礼部、兵部纷纷上奏,询问皇帝的圣体状况;
百官则接连递上慰问表,希望皇帝早日康复。
光宗下令太监起草圣旨,安抚众臣,称自己“头目眩晕,身体乏力,暂时休养”,并命群臣继续各司其职,不要因他的病情耽误政务。
时间到了八月十四日,宫中内医崔文升为皇帝开了一剂“通利药”,药方以大黄为主,意在通便泻火。
结果这剂药非但没有缓解光宗的病情,反而让他一昼夜三四十次如厕,身体急速虚弱下来。(“内医崔文昇下通利药,上一昼夜三四十起,支离床褥间;)
以至于光宗“头目眩晕,身体软弱,不能动履之旨矣”。
八月十六日,朱常洛因身体虚弱未能上朝。
八月十七日,他在病中召见部分大臣,虽然勉力接见,但状态已十分糟糕。
据记录,当时的皇帝面容枯槁,显得疲惫不堪。
他告诉大臣们,自己已连续几夜无法入睡,身体虚弱得只能勉强喝下一点稀粥。
群臣见状,既忧心忡忡又无计可施,只能上奏请求尽快册立东宫,以防万一。
到了八月二十二日,皇帝的身体状况更加恶化。
礼部尚书和大学士方从哲从医官处得知,皇帝因“御膳减少,兼有痰喘、腹痛诸症”,再加上此前服用泻药的巨大消耗,几乎已难以支撑。
他们上奏提醒内医用药必须谨慎,不可轻易下药。
然而,就在这一片紧张的气氛中,鸿胪寺丞李可灼却突然进献了一种“仙丹”,声称能够妙手回春、起死回生。
李可灼呈上的药是一种红色丸药,据说是以人乳调和制作而成,因此得名“红丸”。
光宗听闻后,立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下令服药。
第一次服药后,皇帝觉得身体有所好转,他称:“体暖润舒畅,思进饮膳。”
宫中的太监迅速将这一消息传递给候在乾清宫门外的大臣们,群臣听闻后稍稍松了一口气。
然而,仅仅过了一小段时间,泰昌帝便再次命人取来第二丸红药服用。
虽然御医们劝说不宜过快服用第二丸,但光宗执意如此。
服下第二丸红药后,皇帝感到身体疲倦,躺在榻上对群臣说:“朕饮此药后,体有微汗,似已小安。”
听到皇帝的病情似有转机,大臣们便陆续退下,各自离宫。
然而,转机并未如人所愿。
第二天黎明时分,九月初一的卯时(凌晨五点左右),宫中传来噩耗——光宗病情恶化,最终不治身亡。
太监紧急召见大臣入宫,但当众人赶到乾清宫时,皇帝已经驾崩。
这一变故让朝野上下震惊不已。
光宗的去世不仅给原本就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雪上加霜,还引发了极大的疑惑与争议。
尤其是“红丸”,作为光宗临终前服用的最后一剂药,成为整个事件的核心焦点。
什么是红丸?揭开误解的面纱红丸的来源与成分
红丸,是鸿胪寺丞李可灼献上的药物,其真实药方记载于明代名医龚廷贤的《万病回春》中,被称为“三元丹”。
顾秉谦
顾秉谦等所写的《三朝要典》卷一〇、卷一五《红丸》中记载了这么一段:
光宗在李可灼诊病时,曾问他所进为何药,李可灼答曰:“药名三元丹,是红铅、秋石、人乳、辰砂所制。”此药却非他胡制滥造,乃是有来历的,方从哲回忆李可灼来内阁进药时,“袖出《万病回春书》一卷,载有此方”。
而这一药方原本用于治疗“诸虚百损”,意在“补气生精,安魂定魄,益寿延年”。
当然,现代医学已证明其中许多成分具有毒性,如红铅和辰砂可能导致重金属中毒,过量服用对虚弱的病体尤其危险。
红丸不是“春药”
尽管民间和部分后世文献中存在将红丸解读为“春药”的误解,但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史实和医学逻辑。
春药主要用于刺激性欲,而红丸的配方和功能显然更接近于一种强效补阳药,目的是迅速提升病者的体力和精神状态。
红丸的初效:光宗服用第一粒红丸后,感到“先时心慌,时刻不能待。朕今心上宁帖,喉中亦不痛,身上觉温和,或颜色亦不同”,你能说这是性欲刺激后的表现??
同样还有对药物功效的误读:部分史料中提到的“壮阳”,应被理解为补阳,而非狭义的性能力增强。
药效的表现是短时间内扩张血管、提升循环,但这种刺激对身体虚弱的患者而言,可能引发致命后果。
红丸的献药次数:两次,而非滥用
关于红丸的献药次数,历史记载中明确指出,8月29日李可灼才见到了皇帝,仅两次向朱常洛献药,并没有“红丸当饭吃”或“频繁服用”的情况。
第一次献药:李可灼先是“自服一丸”验药后,朱常洛服用红丸,然后感觉病情有所缓解,甚至进食少量食物,认为药效显著,表达了信任和满意,说“到此时尔敢救我,是个真忠臣,是个真忠臣。”。
第二次献药:在未彻底恢复的情况下,他坚持再次服用红丸“此药我觉着好,只管再用”,但李可灼此时可能对药物可能产生的后果有所察觉,他曾试图拖延进药“皇上既命再用,待大迟迟,酌用。”,御医们也建议皇帝不要马上进药。
谁知此时光宗又传谕:“外官有此好药,着明日升他卿。”
李可灼应该是知道此药的厉害,仍拖延不进,不久内传谕旨“药力觉尽,圣体复弱”,再次催促用药,李可灼遂同诸臣如原样调制一丸捧进。
此时已经是下午的5点到7点这段时间了,光宗于是安寝休息,内侍让李可灼可以出宫了,明日早来。
谁料就在次日凌晨五点左右,光宗就死去了。。。
所以,从时间上看这两次服药均发生在极短时间内,前后不过一天,红丸并未成为朱常洛日常用药。
将红丸误解为“天天服用”或“滥用春药”是后世的曲解,未符合实际情况。
朱常洛的死亡病例分析患者朱常洛的死亡原因长期以来备受争议。
今天我们抛开诸如权谋论等,单纯通过史料记载和现代医学知识,来探讨一下朱常洛的死因:
现代医学已经表明,长期压力确实可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免疫系统问题的风险,多年“国本之争”、梃击案和宫廷斗争让朱常洛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朱常洛在当皇帝之前就有病的这个事情,历史学家何孝荣教授在梳理分析当时一系列史料后已经得出过结论,他在继位之前就已经有了肺痨和心脏病。
这个我们就不再赘述了。
我们再来看朱常洛的主诉:气喘、失眠、乏力、心慌,病程恶化持续一月余。
这些不是我们凭空臆测的哈,参考文献主要来自于顾秉谦等人撰写的《三朝要典》和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病史回顾
近期病情发展
起病时:患者自述“感寒症”,长期失眠、乏力,饮食不调。
登基后:患者因国事操劳,情绪波动较大,自述“登极后劳着些,今大病服药不效”(杨涟《杨忠烈公文集》)。
我们再看临终前48小时患者的一系列症状
李可灼诊脉记录:
“先帝形瘦神脱,气喘声喑,语不能辨。”
你翻译过来就是:患者处于极度消耗状态,气道狭窄导致呼吸困难(气喘声喑),语言能力受限,可能为脑供氧不足的表现。
服第一丸红丸后的反应:
“先时心慌,时刻不能待。朕今心上宁帖,喉中亦不痛,身上觉温和,或颜色亦不同。”
“心慌,时刻不能待”提示急性焦虑或心律失常。
“心上宁帖,喉中亦不痛”可能为红丸服用后中枢神经短暂兴奋、血管扩张的表现,缓解部分不适。
“身上觉温和”表明药物对血液循环的刺激作用,但“颜色亦不同”提示药物可能诱发了病理性血流变化。
而相印证的还有御史王安舜描述的脉象和体征:
“先帝之脉,雄壮浮大,此三焦火动;面唇赤紫,满面火升,食粥烦燥,此满腹火结。”
换成现代医学表达:
“脉雄壮浮大”提示心脏负担过重,心输出量增大但效率低下,可能为心力衰竭的补偿性阶段。
“面唇赤紫”表明血氧供应不足,属于典型的心衰表现。
“食粥烦燥”可能是消化系统灌注不足导致的功能紊乱。
同时,患者还伴有一系列其他症状:
“痰喘、失眠、乏力、眩晕。”
“痰喘”可能为慢性肺部疾病(如COPD)导致的气道炎症加剧;或因心力衰竭引发肺水肿。
“失眠”提示神经系统兴奋或睡眠呼吸暂停;
“乏力”提示循环系统供能不足。
“眩晕”进一步表明脑部供血不良,可能是心功能下降的表现。
诱因与加重因素
不得不说到应该是泻药诱发了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崔文升的泻药导致患者腹泻过度,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及严重电解质失衡(如低钾血症)、低血糖,诱发心律失常,加重心脏负担。
关于红丸的作用
红丸通过刺激交感神经和循环系统,短期内提升了心脏负担。第一次服用红丸后,光宗虽然自己说“身上和润,喉中不痛”,但我们应该考虑这是药物的短暂兴奋效应,实际上并未改善病根。
那么红丸的第二次服用,则对朱常洛已极度虚弱的身体造成了超负荷的压力。药物的毒性(如朱砂的汞毒性、附子的剧烈刺激)可能引发急性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
史料记载中,朱常洛是在服用第二丸后“安寝”,但次日清晨即暴毙。这种表现是符合心脏骤停的典型临床特征。
朱常洛死亡的直接死因探讨朱常洛作为一名可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长期生活在宫廷政治斗争的高压环境中,心理压力巨大,导致神经内分泌紊乱,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他的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饮酒过度、房事不节制等,加剧了心脏的代偿性肥大,逐步引发慢性心力衰竭。
继位前,他已表现出心脏射血不足、肺淤血等典型症状,可能并发肺心病和相关循环系统疾病。
继位后,在本应减少活动和静养的情况下,他因过度操劳和房事无节制,使心脏负担持续加重,病情迅速恶化。
在这一基础上,不当的医疗干预起到了致命的作用:
泻药的使用:内侍崔文升所开的泻药(含大黄、芒硝等强效成分)让朱常洛一夜泻了三四十次,导致患者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引发低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和低血容量性休克(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红丸的刺激作用:在红丸的两次服用中,附子、朱砂和麝香等成分对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产生了强烈刺激,导致心脏超负荷运作,引发慢性心力衰竭的急性发作。结合以上因素,朱常洛最终因急性心力衰竭导致多器官灌注不足,进而迅速死亡。
红丸的使用是其病情急速恶化的重要诱因,但泻药引发的电解质紊乱和长期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肺心病)则是根本病因。
而对于泻药、红丸和朱常洛的死因的联系,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新的结论:
如果没有红丸,朱常洛的死亡可能会因以下原因延后:泻药造成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能在几天内导致多器官衰竭,但不至于立即暴毙。
心力衰竭的自然进程可能让病程稍微延长,但其身体的整体状态已不支持长期存活。
无红丸影响的情况下,他可能多活数日,但最终的死亡原因依然是心力衰竭引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
然而红丸通过剧烈的药理刺激直接加速了朱常洛心脏负荷的崩溃,特别是第二次服用红丸成为压垮他生命的最后一击,使他的死亡从“必然”提前为“骤然”。
四百年多年后,我们再来看朱常洛的死亡,看到的不仅是一起医学与政治交织的悲剧,更是明末王朝命运的缩影。
从万历皇帝的长期怠政到朱常洛的短暂登基,明朝皇权日渐成为空壳,而皇帝们也不过是制度泥沼中的牺牲品。
在历史的长河中,红丸案如一声叹息,映照出权力顶峰的虚无与荒诞。
参考文献:
顾秉谦等:《三朝要典》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钟来茵:论红丸案
何孝荣:明光宗死因探析
李根利:红丸案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