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墨索里尼4:迷失在牌局

巴巴维维 2024-07-25 09:00:55
【人物篇】墨索里尼4:迷失在牌局

如果给轴心国的三巨头定义人设的话,日本的那个眼镜男像个变态,德国的那个小胡子像个神经质,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则像个渣男。他动作夸张,表情丰富,怎么都看都不太着调。

但仔细梳理墨索里尼自上台后与各国打交道的经历你会发现,墨索里尼每一步都是瞧准了的。历次与英法的谈判中,在与南斯拉夫就阜姆港问题上,在入侵埃塞俄比亚问题上,以及支持佛朗哥的决定上,意大利都实实在在地获得了利益。如果拿这一点来衡量,墨索里尼绝非庸才。

在国内,摩墨索里尼也尽显铁腕儿手段,消除一切有可能取代他地位的威胁。1928年他任命迪诺·格兰迪出任意大利外交大臣,但后者的工作太出色,在不久之后举行的日内瓦裁军会议上,他抛出“取消坦克、潜艇、轰炸机”的全面裁军计划,赢得国内外民间和官方的一片喝彩。墨索里尼担心其声望将来会超过自己,遂在不久后撤掉格兰迪的外长职务,降格担任驻英国大使。

在军界,当初和他一起组织“进军罗马”的伊塔诺·巴尔博本就是一名出色的飞行员,他在墨索里尼上台后负责空军建设。在巴尔博的努力下,意大利空军取得了长足发展,使其在军内的声望日渐隆盛。1933年,巴尔博组织了一次横跨大西洋至加拿大的飞行表演,在大西洋两岸出尽风头。

墨索里尼想要压制一下巴尔博的势头,遂在一次会面中故意撤掉了自己办公桌前的椅子。结果巴尔博所幸一屁股坐在了墨索里尼的桌子上。一怒之下,他把巴尔博流放到利比亚担任总督,从此离开的权力核心。

在和德国结成盟友后,墨索里尼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希特勒一再希望墨索里尼在军事行动上和其保持一致,但后者清楚意大利的实力迟迟不肯就范。当德国的军队驰骋在欧洲大陆上时,墨索里尼像是一个牌桌上的老手不轻易下注。

可德国人一次次把赢来的筹码揽入怀中,墨索里尼终于心动了。他对身边的人说:“如果意大利再不出手,就将沦为‘欧洲政治足球赛的乙级队’了。”

1938年5月,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后出访意大利。仅仅十天后,欧洲再次迎来一场危机,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提出领土要求。法国认为已经无处可退,达拉第向英国方面提出与德国展开谈判。新任英国首相张伯伦两次赴慕尼黑与希特勒协商,换来的是后者一再的加码,最终导致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9月28日,意大利外长齐亚诺受邀和英国驻意大使铂思会面,后者希望“领袖运用他的影响劝说希特勒先生”。墨索里尼正为此事恼火,因为几个月来他的盟友不但没有和他进行任何磋商,甚至连个招呼都不打。如今英国人请求他出面扮演调停者的角色,终于让其名正言顺地坐上了谈判桌前。

墨索里尼立即给意大利驻德国大使阿托利科打电话,指示他去见希特勒,希望对方在24小时内不要动手(希特勒和张伯伦在第二次谈判时约定的期限是9月29日)。在等待回复期间,法国和美国大使也求见墨索里尼,希望他出面规劝希特勒,以“拯救世界和平”。

他不知道的是,柏林那边也已经像热锅上的蚂蚁,希特勒大骂里宾特洛甫给他提供了误导性的信息,导致和英法的谈判陷入僵局。希特勒也想适当做出妥协,可苦于没有人为他扶梯子。墨索里尼的建议给了希特勒一个台阶,他顺水推舟同意用国际会议的方式解决目前的危机。同时,他跟英法方面明确表明,国际会议务必要有墨索里尼参加。

9月28日晚,墨索里尼和齐亚诺登上前往慕尼黑的专列。与二人一同动身的还包括大批的记者,他与众人一路谈笑风生,对各种问题大发宏论。当列车抵达德意边境时,希特勒已经恭候多时,二人登上希特勒的专列直奔慕尼黑。

9月29日下午5时,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和达拉第举行会议。作为会议的主持人,墨索里尼拿出一份解决苏台德问题的建议草案。草案共8条,核心内容是捷克斯洛伐克于10月1日起,十天内将苏台德地区及其一切设施移交给德国。

这份被张伯伦和达拉第竭力迎合的草案其实是纳粹二号人物戈林和外交部长牛赖特的手笔,墨索里尼在出发前才收到这份文件。在会议上,墨索里尼用英语、法语和德语与三位首脑交流,希特勒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墨索里尼,后者笑他就跟着笑,后者皱眉他也跟着皱眉。在一些细枝末节问题上争吵一番后,《慕尼黑协定》于次日凌晨签订。

墨索里尼给希特勒帮了大忙,在其动身回国时,希特勒破例不睡懒觉,亲自前往车站送行。当他返回罗马时,国王前往佛罗伦萨迎接,民众则为其欢欣鼓舞。

墨索里尼虽然不赞同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可对德国的“扩展生存空间”的战略原则深以为然,德国的诉求恰恰也是意大利的诉求。在他心里,地中海南岸的北非,法国南部,以及伊比利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都应该置于意大利的统治之下。在仔细观察了四周局势后,他将下一枚棋子落在了阿尔巴尼亚。

意大利人在阿尔巴尼亚布局已久,1921年阿尔巴尼亚独立时,国联就宣布由意大利为其提供保护。1925年,墨索里尼扶持阿赫梅特·索古上台,后者于1928年成为阿尔巴尼亚皇帝。迫于意大利的压力,索古在执政时期与意大利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让意大利人逐渐渗透到了阿尔巴尼亚的各个领域。

索古清楚这样下去意大利迟早会吞并阿尔巴尼亚。他希望和南斯拉夫和希腊改善关系,以图在巴尔干半岛建立联盟,因为他清楚一旦联盟形成,意大利就不会对阿尔巴尼亚下手。可惜南、希两国对结盟的态度冷淡,索古转而又倒回意大利怀抱,结果墨索里尼对他的态度已经大不如前。

墨索里尼迟迟不动阿尔巴尼亚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入侵埃塞俄比亚和支持西班牙内战都耗费了意大利大量人力物力,意大利没有能力同时支持两场战争。另外他还担心希特勒会插手,因为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和希腊接壤,是触动各方利益的炸点,尤其是正在快速恢复实力,想要加强巴尔干地区影响力的德国。

意大利和德国的关系很微妙,双方都渴求扩展空间,在具体事务上难免有摩擦。墨索里尼之所以耗尽国库支持西班牙内战,一个重要考量就是想换取德国退出地中海的争夺。1939年3月17日,齐亚诺接见德国大使,他提醒对方:“贵国元首曾经对我们说过,德国人对地中海不感兴趣。正是基于这个前提,我们才制定了轴心政策。如果不坚持该项前提,轴心将解体。”3天后,希特勒回复:“德国承认意大利在地中海有优先地位,地中海不是德国海,也不应当成为德国海。”

1939年3月,西班牙内战基本尘埃落定。3月24日,墨索里尼的特使面见阿尔巴尼亚国王索古,要求“意大利对阿尔巴尼亚正式实施保护”。次日,索古收到意大利的最后通牒式的条约草案:允许意大利军队在阿尔巴尼亚重要港口登陆;允许意军控制阿交通要道、边境据点和机场;建立意大利移民区;意大利人有权担任阿最重要公职;政府各部门的秘书长均由意大利人担任等等。

这份亡国书最终被索古拒绝。

3月28日,佛朗哥攻占马德里,标志着西班牙内战正式结束。3月31日,墨索里尼任命古佐尼为入侵阿尔巴尼亚总司令。4月7日,意军在阿尔巴尼亚各港口登陆,机场被迅速占领。索古带着刚刚出生仅4天的小王子出逃,次日意军进入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4月12日,意大利国王埃马努埃尔三世宣布兼任阿尔巴尼亚国王。

1939年4月16日,戈林前往罗马,他此行是奉希特勒之命,试探与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的可能性。此时德国的外部环境很糟糕,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他们已经四处树敌,所以同意大利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让墨索里尼打消顾虑,监管空军的戈林偷偷向墨索里尼透露:德国已经拥有成批的远程轰炸机,将来可以用来进攻英国。墨索里尼的态度很暧昧,他表示:欧洲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是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戈林明白,意大利还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就有意跟墨索里尼说,1943年之前不会有大的军事行动。言外之意是协议可以先签,但不会马上打仗。墨索里尼似是而非地回答:意大利在两三年内也不打算打仗。

4月20日,驻德国大使阿托利科向罗马报告,德国入侵波兰已经迫在眉睫。墨索里尼立即让齐亚诺去找里宾特洛甫。5月6日,德国外长到访米兰。临行前,希特勒指示里宾特洛甫,如果可能就跟意大利先签署一个一般性的协议,他现在也担心意大利突然搞出一个突然行动,干扰德国入侵波兰的计划。

当天晚上,两位外长正在会谈时,齐亚诺突然接到墨索里尼的电话,他告诉自己的女婿:“马上和德国签订同盟条约。”齐亚诺对岳父的决定很不满,可又不得不照办。他想让里宾特洛甫知难而退,遂暗示对方“意大利准备入侵希腊,但还需要2、3年的准备时间。”没想到里宾特洛甫立即表示:德国完全同意。就这样,两国的军事联盟谈判谈成了。

5月20日,齐亚诺前往柏林。22日,双方签署《钢铁同盟》。这份条约规定:如果缔约一方的安全或其他重大利益受到外来的威胁时,另一方将给予充分的政治上和外交上的支持,以消除该威胁。如一方卷入同其他一国或数国的战争,另一方作为同盟立即予以协助,并以陆、海、空军队支援。

协议签署完后齐亚诺心有不甘,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个条约在德国比在意大利更得人心。仇恨法国未必就需要增加对德国的爱情。”国王埃马努埃莱三世也嘲弄了这次签约,他说:“他们(德国人)有求于我们时彬彬有礼,甚至卑躬屈膝,然后一有机会,必会暴露出十足无赖的原形。”

墨索里尼之所以决定签署这个协议,是因为他压根就不没想无条件遵守它,如果形势不利他会毫不犹豫地将协议扔到火堆里,可如果形势有利,他也会捍卫自己的信誉。

德国之所以急于和意大利结盟,是因为希特勒已经决心入侵波兰,而且时间已经确定在1939年9月1日。在解决了和意大利的问题后,欧洲局势也随之骤然紧张。德国和英法、英法和苏联、苏联和德国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战。1925年的《洛迦诺协定》就已经亮明了英法的态度,他们严格限制了德国的西部边境线,却放开了东部边境。他们清楚地告诉德国人,要想扩展空间就向东看。

斯大林也尽显外交手腕儿,他始终没有放弃和英法谈判,以组建一个同盟。同时他还严格执行和德国的经贸协定,煤炭、石油都准时发往德国。7月6日,驻德大使阿托利科传来消息,里宾特洛甫告诉他:“如果波兰胆敢攻击但泽,德国将在48小时内在华沙解决但泽问题。如果法国干涉,从而掀起大战的话就随他去,这样法国也将被消灭。如果英国人敢蠢动的话,结果是大英帝国覆没。至于俄国,德国会很快跟他们签署一份协议。至于美国,一篇演说就可以打败了。”

这个消息表明德国已经决心开战,但墨索里尼认为条件尚不成熟,而且他也反对与苏联联手。他在外交会议上说:“跟着德国人我们就会走向战争,但我们的黄金储备已近枯竭,钢铁储备也将耗尽,远没有完成军事方面的准备。所以我们要在等来最有利的时机介入战争。”

8月11日,他让齐亚诺去见里宾特洛甫。齐亚诺告诉德国人:必须避免与波兰发生冲突,因为不可能使冲突局部化。里宾特洛甫的答复是:一切应归罪于英国人,应该狠狠教训波兰。消息传回罗马,墨索里尼很伤心,他说:“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在德国人的心目中是多么渺小。”他又不无担忧地说:“爬上两千米高空也是枉然,也许我们离上帝越近,距离凡人就更远了。”

齐亚诺也担心掉进德国人的漩涡,他对墨索里尼说:“撕毁那个盟约吧!当着希特勒的面扔掉它,让西方把你视为‘反德十字军’的领袖。”他提出再去和德国人谈谈,把意大利的态度明确告诉德国人。犹豫片刻,墨索里尼同意了齐亚诺的建议。8月21日,齐亚诺致电里宾特洛甫,要求在德意边境的勃伦纳山口会面,但后者告诉他,自己不能马上动身,因为他在等候莫斯科方面的消息。

8月23日,德国和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人已经决心在没有意大利的支持下与西方撕破脸。8月25日,希特勒致电墨索里尼,请求取得意大利方面的谅解。墨索里尼左右为难,他极力反对入侵波兰和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可又担心简单地回绝会招致“德国人的严厉非难”。他在回复中说:“在我一生最痛苦的时刻,我不得不通知您,意大利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如果您提供一切所需物资和原料,我们则参战。”然后他列出了意大利所需的物资清单:700万吨石油、200万吨钢材、600万吨煤、100万吨木材等等共计1700万吨物资。

希特勒虽然怒不可遏,却仍然不想失去意大利这个盟友,他答应了煤和钢材的要求,但其余部分无法满足。他希望墨索里尼答应他三件事:万不得已不要公开中立决定;为了牵制英法,继续战争准备;向德国输送农业工人和产业工人。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这天清晨,墨索里尼给驻德国大使阿托利科打电话,要求他立即去见希特勒,让其给意大利发一封电报,声明解除意大利在《钢铁同盟》中所承担的义务,否则意大利将面临英法入侵的威胁。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希特勒满足了他的要求。然后墨索里尼偷偷告知英法:意大利已经做出决定,不会同英国和法国作战。

在国内,为了平衡主战和主和两派的矛盾,他撤掉了一批亲德派官员,然后告诫众人:“必须沉默、警惕、勤勉,不要在船的航向问题上与领航员纠缠。”就这样,墨索里尼避免了意大利过早地陷入战争旋涡。他宣布意大利采取“非交战”态度,与德国继续保持“同盟”关系,与英法保持“非战”关系。

英法赞赏意大利的“中立”立场,认为墨索里尼“为和平做出了努力”。为了加紧备战,英法向意大利厂商发来了大批订单,机床、炸药、飞机、军装、军毯源源不断地运往法国,意大利的股票市场应声上涨。与此同时,德国还不得不为意大利输送煤炭和钢材。对此希特勒非常恼火,但又不敢向意大利施加太多压力,担心处理不当会使德国永远失去墨索里尼和意大利。

墨索里尼没有得意忘形,战争已经开始了,意大利却还没有做好准备。截至1940年,意大利准备就绪的只有10个师,其余的师则缺少装备。希特勒一直在拉拢墨索里尼,二人于1940年3月18日在勃伦纳山口会晤。希特勒屈尊登上墨索里尼的专列,但随即坐在墨索里尼的座位上开始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讲。他炫耀了一番德军在波兰取得的辉煌战绩,然后动员墨索里尼参战。

战争带来的红利让墨索里尼羡慕不已,他有些动摇,认为战争准备的不足其实是可以通过战争来弥补。他当场答应希特勒:一旦德国继续胜利向前推进,他将立即参战。当盟国遭到德国进攻无法支持时,意大利会打出一拳迫使他们投降。希特勒虽然不满墨索里尼的讨价还价,但他对这次会晤的结果已经很满意。只要德国继续取得胜利,意大利就会加入战争。

1940年4月,德国闪击丹麦、挪威。5月,德国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6月初,143个师从法国北部南下,攻占巴黎已经指日可待。墨索里尼已经看到了西方的溃败,终于下定决心开战。他告诉自己的党徒:“历史以武装摩托化部队风驰电掣的速度在前进,时机已到,我们进军!”

6月5日,他致信希特勒:“我正式通知您,意大利人急待同德国人民并肩作战。”同时,他还再次提醒希特勒,不要染指巴尔干。6月10日,意大利对法国宣战,然后出动32个师从勃朗峰至地中海2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法军发起进攻。意军的表现实在惨不忍睹,溃败的法军以6个师顶住了意大利的进攻。正在前线一筹莫展的时候,法国总理雷诺下台,贝当政府提出停战请求,希特勒一封电报告诉墨索里尼前往法国讨论受降事宜。

意大利在法国战役中没有任何贡献,但墨索里尼却向希特勒开出了一列长长的战利品清单。他希望把法国南部统统划入意大利,还想收编法国的整个海军。仗是德国人打赢的,希勒特无情地拒绝了墨索里尼。在他的眼里,墨索里尼在向法国宣战的那一刻,就已经和德国牢牢地绑在了一起,后者已经没有退路了。在今后的日子里,德国人会拿回曾经慷慨赠与意大利的一切,甚至更多。

法国战役结束后,墨索里尼极力鼓动希特勒进攻英国。他看到了实现新罗马帝国的最佳时机,当英国和法国倒下时,环绕地中海的地区失去了上述两国的庇护,最终将划入意大利的版图。

在战争准备期间,墨索里尼将目光盯在了东非、北非和希腊。在北非的利比亚,他集中了23万军队准备入侵埃及。在东非他集结了30万军队准备进攻英属索马里、苏丹和肯尼亚。

1940年7月,奥斯塔指挥的意大利东非军从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出发。8月,意军攻占整个英属索马里,并进入肯尼亚境内。在北非,格拉齐亚尼的北非军于9月攻占西迪拜拉尼,然后向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运河挺进。10月,驻阿尔巴尼亚的意军入侵希腊。

上述地区都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此时英国本土正遭受德国空军的严重威胁,驻海外的军队在意大利军队面前处于绝对劣势。在非洲,英军兵力仅有10万人,其中在东非有3.5万人,在北非有6.6万人。

墨索里尼让各路意军务必行动迅速,趁英国无暇顾及将他们赶走。但意军的将领道出了苦衷,部队士气低落,装备原始落后,在非洲沙漠地区作战,对于意大利军队是场灾难。部队装备的反坦克武器太少,坦克只有机枪没有火炮。摩托化运输工具奇缺,油料储备少得可怜。

对于英国来说,埃及和地中海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是地中海航线的关键所在。丘吉尔上台后,立即将敦刻尔克撤出来的1/3的部队调往埃及,又从印度、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抽调联邦军队调往东非和北非,使英联邦军队的兵力很快扩大至15万人。

1940年12月9日,北非英军以一个装甲师和一个印度步兵师奇袭西迪拜拉尼。1941年1月22日,英军攻占托布鲁克,随后又攻占班加西等城市,在2个月的战斗中,意军13万人被俘,损失坦克400辆、火炮1000多门。

在东非,英军一开始反击意军就纷纷溃败。1941年1月,流亡英国的埃塞俄比亚国王海尔·塞拉西返回埃塞俄比亚。3月27日,英军攻占军事重镇克伦。4月1日,英军攻占厄立特里亚首府。6日,英军收复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5月22日,意大利东非军总司令奥斯塔率部投降。

进攻希腊的意军在一开始就遭到希腊军民的迎头痛击,迫使意军全线溃退。1940年11月,希腊军队攻入阿尔巴尼亚,歼灭意军3万人。同时,英军地中海舰队突袭意大利南部港口塔兰托,以损失一架飞机的代价击沉意大利海军3艘战列舰、1艘巡洋舰。

战场上的惨败让国内一片恐慌,他将责任推给了总参谋长巴多利奥,辱骂他是“国家公敌”。他还责怪齐亚诺向他“提供的情报不准确”。1940年12月1日,巴多利奥被解除总参谋长的职务。

墨索里尼不得不承认意大利遭遇了空前的军事失败,他别无良策,只好求助于希特勒。1941年1月10日,墨索里尼亲自会见德国大使。19日,他与希特勒会面。在此之前,德国向罗马尼亚驻兵曾引起墨索里尼的不快,所以意军入侵希腊前,墨索里尼也没有事前通知德国。如今意大利陷入困境,让墨索里尼在希特勒面前颇为尴尬。

希特勒没有奚落自己的盟友,按照齐亚诺回忆,墨索里尼是“眉头紧皱”地走进了会场,又“满面春风”地走了出来。1941年2月,由隆美尔指挥的德国非洲军团正式组建,1个轻装师和1个装甲师输送至北非突尼斯。不久之后,隆美尔稳定住了北非的局势。

同时,希特勒下达闪击巴尔干的命令。4月,贝尔格莱德和雅典相继陷落,德国控制了整个巴尔干地区。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墨索里尼从睡梦中被叫醒。齐亚诺告诉他,德国刚刚发动了入侵苏联的行动。

1 阅读:89

巴巴维维

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