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可敌国,不祥?

杠杆地产 2018-12-27 20:59:13

摘要:富豪是怎么倒下去的

 

撰文|黄大拿

即使除掉了很多富豪 ,但洪武朝并不是一个能让农民得到实惠、欢欣鼓舞的盛世。

人固有一死。

死法却各有不同。

富豪们的死往往更是千奇百怪。或如厕憋死,或爬墙坠亡,让人瞠目结舌。

难道真是“富可敌国,不祥?”

看看明朝的情况吧。

“沈万三”只是一个符号

哪怕对明史没有多少了解的人,也大多知道江南首富沈万三的故事。

明朝初年,沈万三捐资助修都城三分之一,又犒赏军队,明太祖龙颜大怒:“一个匹夫,居然想犒劳天子之军,这是乱民,应该杀掉!”好歹经马皇后劝解,将沈流放了事……

这是一个有名的故事,官修的《明史》都特地引用过,应该不是无稽之谈。

但著名明史学家顾诚对故事的真实性进行了质疑,在一篇题为《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的文章中,顾诚经过一番考证,认定“沈万三的确切生卒年虽然难以考出,但他在明朝建立以前即已去世是可以肯定的。”(见光明日报出版社顾诚著《明朝没有沈万三》)

按照顾诚的说法,既然沈万三在明朝建立之前已经死去,那么洪武年间这位江南首富与朱元璋的纠葛,就完全属于子虚乌有了。

但是,顾诚的考证又遭到了另一位明史学家樊树志的批驳。

樊树志通过稽核多种史料,认为顾诚断言沈万三“在明朝建立以前即已去世”,并没有说服力。

明朝到底有没有沈万三?

在黄大拿明史拍案看来。这个问题不宜呆看,因为“沈万三”很可能就是一个符号。

即使顾诚的考证站得住脚,一个叫沈万三的富人的确在元末就已经去世了,但明初居然会有那么多沈万三故事在不同的记载中流传,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很简单,有没有沈万三这个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许多沈万三一类的人遭到了国家政权的整肃。在沈万三故事的流布中,人们婉曲地表达着他们的情绪。

其实,在明朝初年,比传说中沈万三遭遇更惨的富豪堪称比比皆是。

早在朱元璋攻下张士诚所占据的苏州不久,新朝就下令强迫大批苏州富民迁徙至朱元璋的老家临濠(今安徽凤阳)。

为防止这些富户逃回原籍或移徙他处,明政府还颁布禁止逃亡的法令,规定“富民私归者有重罪”。甚至被禁止回乡扫祭祖墓,违者受到严惩。

后来这种强制性的大规模移民活动还有: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民无业者田临濠”;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四月,“徙江南民田淮南”;洪武二十四年,又命令工部把各地富民五千三百户迁到南京。

明太祖运用法律打击大户更是不遗余力。富豪们稍不小心,就会招致横祸。有的因触犯新的法令,有的因亲友犯法而连坐,常常是一个得罪,合家遭殃,而一旦罪名成立,则其财物田产都将充公。

洪武朝发生了不少大案,牵涉富豪甚多,史籍对此有很多惊心动魄的记载。

后来被朱元璋之子朱棣灭了九族的方孝儒,就曾经在文章中说“浙东西巨室故家,多以罪倾其宗”,另外一个文人吴宽则说,三吴地区“豪民巨族,刬削殆尽”,“一时富室或徙或死,声销影灭,荡然无存”。

明太祖为什么“仇富”

明太祖为什么如此“仇富”?

首先当然有传统的渊源。

《明史》中记载,马皇后劝谏朱元璋不要杀沈万三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马皇后的意思是说,一个财主富可敌国,他已经是不祥之人,老天都要降祸于他,又何劳陛下您去杀他呢?

作为朱元璋的枕边人,这段话准确地抓住了朱元璋的心理。

虽然以今人对财富、对国家与公民关系的理解,都会认为私人财富的增长是国家的幸事,但在传统农业社会里,一个百姓的财富如果超出了基本的物质需求,甚至富可敌国了,那一定会动摇王朝统治的根基。

“富可敌国,不祥”,这样一句话,当代以跨国集团为荣的人们肯定很难理解,却又是为古人所深深信奉的。

正因为此,朱元璋抑制富人的方略中,很大一部分还是继承了传统的“治国智慧”。比如强迫移民,秦始皇、汉高祖均曾迁徙富民于都城和其他地区。他们都一致认为,富夺其基,人夺其势,这样连根拔掉,将其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土壤中,就会使实力不弱、可能的异己者失去经济和社会支柱。

其次,就朱元璋个人来说,他的历史视界非常狭隘,其治国理想就是建立一个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小农社会。

这样一个社会应该符合下列特征:人人有田种,男耕女织,没有闲人,民风淳朴,相携互助;在上者实行轻徭薄敛,官员守法,在下者安居乐业,按时上交赋税。

这样一种治国理想,是天然排斥商业活动的。

朱元璋不仅认为放纵商贾聚敛财富会使老百姓弃本逐末,心术大坏,工商业发展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社会流动性的增加,百姓生活方式的变化,更让他仇视和恐惧,因为这种趋势显然不利于其对臣民的强力控制。

“仇富”给农民带来了什么

朱元璋的“仇富”究竟带来了什么?

这可以分两面来谈。

对朱明王朝,当然是有好处的。有利于其对臣民加强控制,此外经济上的收益也十分丰厚。富人财产充公,数字庞大;由于大批地主的私田被没收,明初江南官田数量因而激增,明政府的田赋收入也得以大量增加。

那么,从另一方面,朱元璋的“仇富”对一般百姓是不是就非常利好?

过去,史学家们谈起朱元璋建国后的“锄豪强、抑兼并”,很少有不眉飞色舞的,因为据说此举有利于缓解阶级矛盾,减轻富豪地主对人民的剥削。

从这一结论出发,有的学者们还认为“朱元璋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只限于那些违法乱禁的豪强势族,对于那些遵守法纪的地主则是采取保护和依靠的政策”。

很可惜,这位学者在他的大著中仅举出了一个富人历洪武之世,“每戒家人闭门,勿预外事”,因而“独能保全无事”的例子。毫无疑问这样的论证是没有说服力的。

且不说例证太少,相反的例证又太多,就是在这一个“独”例中,一个守法百姓居然要靠“每戒家人闭门”才能平安无事,这究竟证明朱元璋打击面有限还是相反?

朱元璋把地主的私田收归为官田,对百姓也未必就是好消息。

在传统生产方式里,农民租种地主的田,固然要不可避免地遭受盘剥,可是当这些田回到官府手中的时候,农民能不能不种地了呢?

不能,还是要种,只不过,他过去从地主那儿租种,现在,变成了从官府那儿租种而已。那么,他是不是不再遭受剥削了呢?

不是!他依然要为租田上交赋税,而史料证明,官田的税赋比民田还要高数十倍!也就是说,农民遭受盘剥的程度不但没有减轻,相反还加重了!

这样一种现象其实一点儿也不难索解。农民过去租种地主私田,地主很多,选择余地大,而现在随着官田数量的增加,基本就只剩下官田可租,在你不租就没有饭吃的情况下,你不乖乖就范还能怎么办呢?

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在其名著《通往奴役之路》中告诉我们,一个雇主很多的市场,对受雇的一方总是有利的,如果市场上只剩下了一个雇主,你就只能接受这唯一一个雇主的开价,因为除此以外,你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余地了。

显而易见,即使除掉了很多富豪 ,但洪武朝并不是一个能让农民得到实惠、欢欣鼓舞的盛世。

本文为黄大拿明史拍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并只允许微信公众号转载,不可发在其他渠道,违者必究。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1 阅读:153

杠杆地产

简介:读懂地产圈的各种隐秘杠杆(“杠杆游戏”系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