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际关系和军事技术领域,控制尖端科技的流通一直是大国博弈的重要一环。航空发动机作为现代航空工业的核心,不管是民用飞机还是军用战机,都离不开它。这玩意儿的技术含量高得吓人,能造出来的国家屈指可数。标题里说的“美俄曾达成一致共识,严禁向中国售卖航发,俄:一颗螺丝钉都不卖”,乍一看挺耸人听闻,感觉像是美国和俄罗斯联手给中国设了个大坎儿。但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没有正式文件摆在那儿?咱们得一步步挖挖看。
航空发动机的重要性跟大国博弈

先说说为啥航发这么重要。这东西可不是一般的零件,它涉及到高温材料、精密制造、空气动力学一大堆高精尖技术。一个国家要是能造出顶级的航空发动机,那它的空军实力、甚至整个国防能力都能上好几个台阶。反过来,要是造不出来,就得靠进口,这就容易被人卡脖子。
历史上,冷战的时候,美国和苏联在这块儿斗得你死我活。美国的F-15、F-16,苏联的米格-29、苏-27,这些牛气哄哄的战机背后,都是顶级的发动机撑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接手了不少苏联的技术家底,依然是航发领域的强手。而美国呢,靠着通用电气、普惠这些公司,一直稳坐头把交椅。

中国这边呢?这些年航空工业发展挺快,像歼-20、运-20这些装备都亮出来了,但发动机一直是短板。涡扇-15、涡扇-20这些国产货还在努力爬坡,离世界顶尖水平还有距离。所以,中国要是能从美国或者俄罗斯弄到先进航发技术,那绝对是条捷径。可问题是,这俩国家愿意给吗?
美国的出口管制:对中国卡得死死的
先看美国这边。美国对高科技出口的控制,那真是出了名的严。他们的法律框架主要有俩,一个是《出口管理条例》(EAR),管民用和军民两用的东西;另一个是《国际军火交易条例》(ITAR),专门管军用品。航空发动机这种技术,肯定是这两套规矩的重中之重。

对中国,美国的政策基本上是“能不卖就不卖”。尤其是军用航发,想都别想。民用航发呢?稍微松点,但也得看情况。比如波音737 MAX、空中客车A320neo这些飞机上用的LEAP发动机,是美国通用电气跟法国萨弗兰合搞的,中国买这些飞机的时候顺带也用了这发动机。但2020年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候,美国政府就琢磨着要不要连这个也禁了。虽然最后没彻底禁,但这事儿说明,美国对航发技术流向中国,那是高度警惕的。
再比如,美国有个“实体清单”,专门对付那些他们觉得有威胁的公司。2018年,中国好几家企业被加进去,理由是涉及敏感技术交易。上了这清单,基本上就别指望从美国买到啥高科技玩意儿了。这种政策摆明了就是要限制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步伐,航发自然跑不掉。

俄罗斯的立场:卖是卖过,但越来越小心
俄罗斯跟中国的关系比美国复杂点。冷战后,俄罗斯经济困难,军火出口成了救命稻草。中国那时候正好缺先进武器,两边一拍即合。90年代到2000年代初,俄罗斯卖给中国不少东西,苏-27、苏-30这些战机都带过去了,发动机也包括在内,像AL-31F就是那时候流到中国的。
但这买卖不是没心结。俄罗斯后来发现,中国拿到这些技术后,逆向工程玩得挺溜。比如歼-11B,外形跟苏-27差不多,但里头不少东西是中国自己搞的。俄罗斯心里不爽,觉得这技术白给了,自己还多个竞争对手。所以到后来,俄罗斯对卖尖端技术开始留一手。

比如苏-35的AL-41F发动机,比AL-31F先进不少,中国买苏-35的时候是拿到了飞机,但发动机技术转让?没门儿。还有JF-17战机用的RD-93发动机,俄罗斯是卖了,但这玩意儿不算顶尖,真正的高端货他们捂得严严实实。俄罗斯有自己的出口管制法律,军用和两用技术都得经过严格审批。对中国,他们是既想赚钱,又怕养虎为患。

说到出口管制,不能不提《瓦森纳协定》。这东西是冷战后弄出来的一个多国协议,美国、俄罗斯都在里头,目的是管住常规武器和两用技术的出口,防止这些东西流到不该去的地方。航发技术就在控制清单上。
中国不是成员国,所以理论上,协定里的国家都得限制对中国出口这些敏感货。《瓦森纳协定》虽然没明说“禁止卖航发给中国”,但实际操作中,各国得自己掂量着办。美国本来就对中国严防死守,俄罗斯虽然跟中国关系近点,但也得遵守这规矩,至少表面上得做做样子。
除了这个,还有联合国的一些军火贸易条约啥的,但都比较泛泛,没具体到航发这块儿。总的来说,国际上这些框架,给美俄限制对中国卖航发提供了一个大背景。

再来看看具体的事儿。美国这边,前面说了LEAP发动机的例子,虽然没禁成,但那时候的风声就够吓人的。俄罗斯这边,也有类似的苗头。比如2019年,俄罗斯卖给中国S-400防空系统和苏-35战机的时候,美国直接祭出制裁,罚了中国装备发展部。这事儿虽然主要是冲着俄罗斯去的,但也间接让俄罗斯跟中国的军火交易多了层顾虑。

还有中俄合作的CR929宽体客机项目。这本来是个大买卖,俄罗斯的联合航空制造公司和中国商飞一起搞,发动机本来想用西方的,结果因为各种限制,最后决定自己研发。这里面有没有美俄联手卡技术的影子?不好说,但至少说明,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是实打实的。
美俄真有“共识”吗?
现在回到标题上,美俄到底有没有“达成一致共识”不卖航发给中国?从公开信息看,没找到啥明确的证据说这两国坐下来签了个协议,专门针对中国航发搞了个禁令。美国和俄罗斯关系这些年一直不咋地,尤其乌克兰危机后,双方更是互相掐架,合作的可能性听着就不太靠谱。

但要说完全没默契,也不尽然。两国在限制中国获取尖端技术上,利益其实是重合的。美国是为了遏制中国崛起,保住自己的全球霸主地位;俄罗斯呢,是怕中国技术追上来,自己在军火市场上的饭碗不保。这种“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逻辑,可能让两国在政策上不约而同地对华收紧。
至于“俄罗斯说一颗螺丝钉都不卖”,这话听着挺硬气,但更像是夸张的说法。螺丝钉这种小零件,哪国都能造,禁不禁没啥意义。真要说禁,禁的是核心技术,比如涡扇发动机的设计图纸、高温叶片的生产工艺这些关键东西。俄罗斯官员可能在某些场合放过类似狠话,但具体出处不好找,八成是媒体渲染出来的效果。

美国和俄罗斯为啥都对中国航发这么防着?说白了,还是战略考量。美国这边,中国要是有了顶级航发,歼-20的战斗力再上一个台阶,亚太地区的军事平衡就得重算。俄罗斯这边,虽然现在跟中国关系铁,但长远看,中国要是完全掌握航发技术,不光不用买俄罗斯的货,还可能抢俄罗斯的市场。这两家都不想看到中国在这块儿彻底翻身。
还有个现实问题,中国这些年自己造航发的进展不小,像涡扇-10已经装上歼-11了,涡扇-15据说也快了。美俄要是再不卡一卡,等中国完全自给自足,那他们手里的技术牌就没啥用了。这种危机感,可能也推着两国在航发出口上不自觉地站到一块儿。

“美俄曾达成一致共识,严禁向中国售卖航发”这话,严格讲没啥公开文件撑腰,估计不是正式协议,而是两国各自政策叠加出来的结果。美国通过法律和制裁死死卡住,俄罗斯则是半推半就,既卖点东西赚钱,又留几手关键技术。加上《瓦森纳协定》这种国际框架约束,效果上确实是让中国很难从这两家拿到顶尖航发。

“一颗螺丝钉都不卖”听着夸张,但挺形象地反映了这种严防死守的态度。当然,中国也不是吃素的,国产航发虽然还差点火候,但进步有目共睹。未来这博弈咋走,还得看各国实力和技术突破。眼下,美俄在这事儿上虽然没明着握手,但暗地里的步调,还真有点像那么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