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黑白间|(五)国宝石鼓

翻蓁熙 2024-05-06 06:54:36

一个平凡的清晨,屠户向往常一样走到每天磨刀的石台前,拿出自己惯用的屠刀,做着最后的工作准备。“霍霍”声中,一声“住手!”打断了他的动作。抬头望去,便看到一名神色匆匆的旅人直奔而来,抱住自己的石台放声大哭。屠户看着他,不解地望向已经被磨到一半的石台。

这个石台,正是安史之乱后失踪近200年的作原石鼓。这名神色匆匆的旅人,便是宋代大收藏家向传师。

此时的石鼓已经残破不堪,向传师立刻通报了北宋朝廷,后将石鼓运至汴梁保存。自此,十方石鼓终聚一堂。宋徽宗对其甚是喜爱,便将十面鼓身都镀上了黄金。

不幸的是,在北宋靖康二年,金兵攻入汴梁,金人不识石鼓价值,只在剔去其表面黄金后,便将这十方石鼓丢弃荒野,后被世人放置孔庙。

现如今,它们被妥善安置在故宫博物院的一个单独展厅。为一类文物专门设立独立展馆进行展示,这在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史上从未有过,足见石鼓极高的文化价值。

图一【石鼓文】明中后期拓本

在故宫博物院的词条中是这样解释石鼓的:

战国时期秦国的遗物,为10块质地为花岗岩的大石头。因石形似鼓,后人称为石鼓。其圆顶呈馒头形,上狭,中间略鼓,平坦光滑,下凹凸不平天然曲折,底部均为人工凿成的平底。10鼓的高低大小各不相同,其中最高者高95厘米,最矮者高60多厘米。

石鼓展作为故宫博物院的常设展览,除这十面石鼓外,还特地将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及具有代表性的秦文化铭刻资料等,按照时代循序陈列,让观众对石鼓文在汉字演变中的地位有了概括性的认识。

这十方石鼓不仅作为史料记录了秦国国君的游猎事,其文字本身,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石鼓文作为最早的刻石文字,它是文字发展史中重要的铰链,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对于秦文字的统一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历代学者都尊之为“篆书之祖”。

自初唐发现至今,石鼓文一直都被视为国宝的存在,被历代文人、史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所推崇,歌咏、赞叹、评论、研究、学习者不下数百家,由以清代最甚。晚清杰出的艺术大师吴昌硕便得力于《石鼓文》(图一)的取法学习,形成自家风貌。其曾曰:“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图二【石鼓文】先锋本(北宋拓)

图二【石鼓文】中权本(北宋拓)

石鼓文结体方正均匀,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与金文相比,字里行间的象形成分明显减弱,摒弃了金文夸张的装饰性,完全演变成线条的组合构成,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字面貌。

在线条用笔上粗细基本一致,入笔收锋多圆转,偶见方折,含蓄内敛,沉着冷静。结字和章法也不似春秋战国时期金文的大小不一、上下参差,而是按照一定笔法书写,均匀适中,自然流畅,气度雍容华贵。

石鼓历经千年,刻石部分缺讹严重,早期的刻石拓本对于研究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石鼓文的唐拓本早已失传,明代大收藏家安国收藏了十种石鼓文拓本,自称十鼓斋。其中最佳者北宋拓三本,仿军兵三阵命名为《先锋》(图二)、《中权》(图三)、《后劲》秘藏之。这些均是世界上保存字数最多、最好的拓本,现皆流传到日本,藏于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

周宣大猎兮岐之阳,

刻石表功兮炜煌煌。

石如鼓形数止十,

风雨缺讹苔藓涩。

今人濡纸脱其文,

既击既扫白黑分。

忽开满卷不可识,

惊潜动蛰走云云。

喘逶迤,相纠错,

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

一书遗此天地间,

精意长存世冥寞。

秦家祖龙还刻石,

碣石之罘李斯迹。

世人好古犹共传,

持来比此殊悬隔。

——唐代 韦应物《石鼓歌》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0 阅读:0

翻蓁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