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黑白间|(九)泰山刻石

翻蓁熙 2024-06-01 09:51:32

汉字被称之为方块字,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书写规范的传统结论,也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但在秦朝之前,中国很多地方的文字还只是象形符号和甲骨文。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王朝,结束了百年纷争。

为巩固统治、实现万世为帝的梦想,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一项政策就是针对各地使用的大篆和蝌蚪文既不方便书写,也不利于传递诏令的情况,实行“车同轨,书同文”。

《说文解字·叙》中:“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丞相李斯接受了始皇帝命令,以秦篆为基础,经过对六国文字的规范整理和简化梳理,颁布了全国统一文字,这就是小篆,也被称为秦篆。直至小篆的诞生,汉字逐渐定型,字体结构整齐和谐,呈现出方形字样,中国汉字才真正进入流传两千年的“方块字时代”。

秦刻石为小篆代表。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李斯随秦始皇巡视天下,群臣为歌颂其功德、昭示万代,所刻之石共有七处,分别为“峄山刻石”(公元前219年)、“泰山刻石”(公元前219年)、“琅琊刻石”(公元前219年)、“之罘刻石”(公元前218年)、“东观刻石”(公元前218年)、“碣石刻石”(公元前215年)和“会稽刻石”(公元前210年)。故又称为“秦七刻石”,或“秦七碑”。

秦王朝以法家为立国的主导思想,崇尚武功,讲究实用实效。舍弃浇铸青铜礼器而采用刻石这一操作技术相对简单,极大降低人力、物力、财力的方法也符合秦人一贯的办事原则。

相传李斯手写的《泰山刻石》(图一)便是当时秦刻石的代表之一。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又称《封泰山碑》。

图一 【泰山刻石】 上海书店藏整幅拓本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七十人,登泰山筑土坛祭天,举行了“封禅大典”,立石歌颂秦的功德。石头四面环刻,前三面为秦始皇诏书,共一百四十四字;第四面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七十八字。刻石四面广狭不等,刻字二十二行,每行十二字,共二百二十二字。两刻辞均传为李斯所书。原石在宋代尚存一百六十五字拓本,清代乾隆年间的一场大火,烧存仅秦二世诏书十个残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十字”。

秦泰山刻石(图二)历代多有摹刻拓本,现存清聂剑光摹刻的明拓本二十九字和徐宗干摹刻的旧拓本二十九字两块刻石,均陈列于岱庙碑廊。1987年泰安市博物馆复制秦刻石全文立于岱庙后寝宫中。

图二 【泰山刻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

刻石(图三)以圆笔裹锋,上下舒展,上紧下松,字形呈长方。笔画线条粗细一致,无提按波磔,看似细柔,实则绵里藏针。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

图三 【泰山刻石】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0 阅读:3

翻蓁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