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黑白间|(十二)熹平石经

翻蓁熙 2024-07-01 01:48:35

石碑因其材质的特殊性成为承载传统文化的强大载体之一,古埃及人用其雕刻了法老的诏书——罗赛塔石碑;巴比伦人刻制了汉谟拉比法典;而中国人则在石头上镌刻了一套儒家经典巨作。

汉代伊始,普通人有了晋升渠道,可以通过科考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儒家书籍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被奉为经典,成为科考法定书目,儒学被定为官学,专设博士官讲授。

然而当时印刷术尚未发明,经籍传播主要靠抄写,时间一长难免出错。皇家藏书楼里的标准本“兰台漆书”却由于官吏腐败收受贿赂而惨遭偷改。鉴于此,东汉熹平四年,议郎蔡邕和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人,乃“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刻一套范本,立于太学门外,以作规范文字,订正典籍真伪之用。经灵帝准许,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经刻制工程。

刊刻工程历时九年,至光和六年告成。这组石经共有四十六块碑文,内容为儒家七部经典,全辑二十多万字,因始于熹平年间,故称《熹平石经》(图一)。

图一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内容以当时官方正体字写就,是汉隶成熟期的顶峰之作。

如此众多的碑文,书写风格迥异,或典雅肃穆、或简洁飘逸,或平正肃穆,丹书者来自当时一批书写隶书的高手,不仅有隶书高手蔡邕,署名中还有杨赐、韩说等。这些碑文的书法水平代表了当时全国最高的书写水平。

同时,这些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对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全四十六碑在开阳门外太学讲堂前的展示,轰动全国,文人学子纷纷前来捶制拓片作范本,不仅为校对内容,更为一览名家书写风范,参悟个中笔法特征。“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是意料之外的空前盛况。

不幸的是,石碑刻成后的第二年便爆发了战乱。自此,命运多舛的《熹平石经》经战火焚烧,四分五裂。魏齐王期间对石经进行修补,用蝌蚪文、小篆、隶书分别刻了《尚书》《左传》《春秋》等二十七碑立于《熹平石经》西面。北齐时期想将石碑运往邺都,不料掉入水中大半;隋朝时又被营造司作为立柱基石。至唐贞观年间,魏征搜集石经时已经所剩无几,只剩残经断石,仅能通过拓片窥见当初无尽风华。

《熹平石经》作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官方宏伟巨制,丹书者皆如蔡邕一类书法高手。梁武帝《书评》云:“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观此可信。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了最高境界。……石经是两汉书法的总结。”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熹平石经》开创了文字校正之先河,以自己独有的面貌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0 阅读:0

翻蓁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