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汉和帝刘肇,都会舍阴氏而选邓绥做皇后,邓绥因软而赢

八公读历史 2024-10-22 18:09:12

东汉的第一场宫斗,发生在汉和帝时的皇后阴氏和贵人邓绥之间。最后邓绥大胜阴皇后,不在于她的斗,而是她不斗,不斗就是斗,是以温柔的小拳头应对汹汹而来的碾压,阴皇后被邓绥拿捏得死死的。

东汉之前的光武时期,废郭圣通而立阴丽华,主导者在老公刘秀,郭和阴之间根本没斗。

随后的章帝时期,窦皇后整死大小宋贵人、大小梁贵人,是窦皇后单方面的出击,四个贵人只是糊里糊涂地被动挨打,算不上斗。

阴皇后比邓绥早进宫,其时邓绥本要进宫,却遭遇父亲去世,在家守孝三年;阴氏随后又被立为皇后,邓绥只是贵人,位分已定。可以说,阴皇后不但起跑线优于邓绥,而且是一骑绝尘地遥遥领先。

而且,要是细心一点还能发现,阴皇后当初是特选进宫的,特选之特,可能出于姿色艳丽、才艺过人,也可能是出于皇室对阴家的特殊照顾,阴皇后是东汉开国皇后阴丽华的远枝亲属,或者兼而有之。

但是,就是这样的阴皇后最终却败于邓绥之手,不但邓绥代替阴氏成了邓皇后,被废的阴皇后还很快抑郁而死,在宫斗争宠、或者说职场拼争中,完败而终。可能阴皇后至死也没明白其中的道理。

如果单从亲疏远近来看,阴皇后和邓绥都差不多。阴皇后是开国皇后阴丽华弟弟的曾孙女,邓绥是功臣邓禹的孙女,这是父系这方面的关系;换到母系这边,阴皇后的母亲是邓禹的孙女,邓绥的孙女则是阴丽华堂弟的女儿。

综合来看,这两人无论父系还是母系,都是缠绕不清的亲属关系,细细算来,邓绥是阴皇后的姨妈或姑妈,差着辈分的两人都成了同一个男人的妻子,她们终究成了一家人。

但是这没有用,因为只有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对她们的亲疏还连着无穷的利益,无论从爱情还是利益来看,她们都成了竞争对手。

阴皇后觉得邓绥带来的威胁是咄咄逼人的,因为她的到来,汉和帝就急速疏远她而亲近邓绥,这使得阴皇后心生嫉妒,但她越是嫉妒,和帝就越觉得她讨厌而邓绥可爱,就越是和邓绥亲近。

但是和帝选择邓绥而放弃阴皇后,绝对不是这么简单,小小的和帝复杂而老成。

其一,和帝作为男人,首先是被邓绥的绝色容颜迷住了。

阴皇后也是美的,但是相对于邓绥就差远了,有了邓绥就更衬托出她的差距之大、她的黯淡无光。货比货该扔,人比人得死。

阴皇后的一个最大缺陷是个子矮小,此前没有邓绥,和帝也是少年郎,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也便看不出她这是个问题,可能还会觉得她娇小玲珑。

但是邓绥身高七尺二寸,按照东汉的标准,这大致相当于173厘米还多,这样的身材,在众多后宫妃嫔、特别是皇后阴氏面前,那真是鹤立鸡群。

此外,更为惊艳的是,多部史书都提到她艳压群芳,就是美,而且是太美了,这个“芳”自然也包括了阴皇后。

《后汉书》说她“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那是一种要把别人都比下去的美,美得他人都惊为天人。

《东观汉记》说她“容仪照曜绝异”。《续汉书》说她“姿容窈窕,进退辞令,粲然有异,与众女殊”。《中国全史》干脆把她称作“东汉艳后”。

这样的邓绥能惊到别人、惊到阴皇后,自然会让少年天子和帝着迷。

这不是邓绥的攻击,而是她天生的超凡脱俗的客观条件,是老天赏饭吃,阴皇后再嫉妒再争取也没用。

阴皇后对邓绥,先输第一场。

其二,和阴皇后的嫉妒不同,邓绥一直是示弱、是退让、是成为和帝肚子里的蛔虫。

看到曾经深爱自己的男人和帝把这份爱转移到别的女人身上,阴皇后表现出的嫉妒是什么,史书上没有说,大概是吃吃醋、发发牢骚、骂骂娘,其实这是女人之常情,一两句、一两次也没什么,但老是这样,男人就会厌烦。

更要命的是,身边还有一个女人,表现得不嫉妒、不争抢,而这个女人还是她的对手。这个人就是邓绥。

邓绥知道自己长得比阴皇后高,因为高挑的她存在,矮小的阴皇后时常会被身边工作人员嘲笑——下人也有不少是见风使舵、落井下石的小人,邓绥深知其中的原因,只有阴皇后在,她都是佝偻着身子。

她也不会和皇后穿一样的衣服,表现出对皇后的绝对尊重。

邓绥会劝退和帝对她的专宠,说你也去阴皇后那边走走,去其他嫔妃那边住住。

还因为和帝子嗣不旺,邓绥会主动帮和帝物色优秀女子。这对生育来说,当然是增加子女的有效手段,而对男人来说,这恰恰是投和帝所好。

让是邓绥在公开场合办事的基调。而这更是和阴皇后的嫉妒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几个女人能做到这样?

对比更为强烈的是,和帝重病时,阴皇后竟然恶狠狠地说,等到我得意之时——她以为和帝很快就要嗝儿屁,她很快就能做太后——将使邓家人将一个不留。这对和帝是咒他死,也相信他很快会死,而对邓绥则显出了她的狠毒。

而邓绥听说之后,没有任何反抗,也没有向和帝告状,只是哭泣着说,我要跟着陛下而去,这样上可以追随皇上,中可以保全家族安全,下可以缓解皇后的怨恨。

要是没人拦阻,邓绥已然饮药而死。她应该知道有人拦阻的。

好在和帝这次竟然转危为安,他知道两个老婆的表现之后,会对她们有怎样的态度,不言而喻。

阴皇后对邓绥,再输一场。

其三,就才能而言,邓绥更是大胜阴皇后。

按说,到和帝之时,儒学已经深入世人骨髓,深信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和帝应该是个例外。

和帝执政初期,养母兼嫡母窦太后和娘家人窦宪把持朝政,视他为懵懂孩童和掌中傀儡,后来甚至有废立的危险。

和帝要扳倒他们,除了哥哥刘庆、宦官郑众、卫尉丁鸿,几无可用之人,连和自己商量事儿的亲近可靠而又能力出众的人都没有。阴皇后和邓绥这样的后妃,必然成为苦闷的和帝倾诉、请教的对象。

所以,和帝经常会和邓绥讨论政事,听听她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的事情也应该发生在他和阴皇后之间,但是显而易见的是,他的收获有天壤之别。

因为据史书记载,阴皇后当然是官宦之后,但是才艺只是书法,写写字而已,琴棋书画,是附庸风雅、调节气氛之用,对经国治世没有实际的帮助。

而邓绥却不同,从小不爱女红而好读书,特别是儒家经典《论语》之类,被称作“诸生”,可知大汉一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可知后来北宋名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于是,和帝从阴皇后那里收获了沉默,她确实是不知道怎么说,她不懂。

和帝也从邓绥那里收获了沉默,但是她是看到了阴皇后是沉默的,她懂得后宫不能干政的祖训;然而她最终打破了沉默,她的见解还是很有见地、也很有用处。

不过最后邓绥还会找补一句,这实在不是我这样的身份应该说的话。说前头的话是和帝要求的,说后面的话是祖宗要求的。

和帝能不喜欢这样的邓绥吗?对邓绥的喜欢有多少,就会相应地对阴皇后有多少失望。

当此之际,他需要防范的不是后宫干政,而是怎样把正在临朝听政的后宫窦太后和专横跋扈的外戚窦宪这股势力干掉,而这是他看重邓绥的重要原因。

阴皇后对邓绥,又输一场。

其四,对娘家人的态度,折射出对和帝的态度,最终导致和帝选邓绥而弃阴皇后。

客观而论,经过光武、明帝、章帝三朝对文武大臣和外戚的强力压制,无论阴皇后还是邓绥都没有强大的娘家背景。窦太后是个例外,因为章帝早逝而和帝年幼。

关于朝廷对后宫和外戚身份的敏感和防范,邓绥有着清醒的认知,而阴皇后却迟钝而糊涂。

邓绥有段时间生病,和帝特许她的家人可以时常来皇宫看望她、照顾她,甚至在宫里住一段时间。这是皇恩浩荡,但是邓绥坚决地回绝了,说这不符合规矩,要都是这样,就会乱了套。

和帝没有说话,对这样乖巧懂事的邓绥,他能不喜欢?更为致命一击的是,阴皇后自己给了自己一刀。

她的外祖母邓朱——邓禹某个儿子的老婆、也就是邓绥的某个婶子,经常出入皇宫,和阴皇后一起生活,这已经比邓绥对娘家人做得差,更要命的是,这个时候有人告密说,阴皇后和邓朱在后宫利用巫蛊之术谋害他人。

吊诡的是,史书上关于这件事的记载,都是说“有人告密”,而不是实锤的事实叙述。史书有时用曲笔,就是不一定有,也许是有人捏造诬告。

谋害的谁,也语焉不详,大概是邓绥,甚至是和帝,这是她仇恨的对象。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阴皇后和阴家终于遭到灭顶之灾,经过调查,阴皇后被废黜,迁到桐宫居住,两年后在冷宫中去世;她的三兄弟被严刑拷打致死,阴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也被贬或遣送回乡。

几乎是一网打尽。

巫蛊之术在汉朝是一个高度敏感而可怕的话题,惹上它不死也要脱层皮,武帝时的卫皇后和太子刘据都是因为它而被废而死,窦太后也是捏造这一点把原太子刘庆的母亲和姨母大小宋贵人整死。

这一场是决胜局,以阴皇后出局而邓绥大胜而告终,邓绥最后成了皇后,和帝最后选择了邓皇后而舍弃了阴皇后。

有了前面提到的貌、德、才的加持,最后的结果已然是水到渠成、势在必然,巫蛊之术只是导火索、或者只是爆炸点而已。

如前所述,阴皇后是否施行巫蛊之术,已成历史谜题,告发者可能是邓绥,也可能是宫中看到阴皇后失势已成定局有人故意而为,甚至可能是和帝授意他人而为。这些都不重要,也没有人去追究其中的真相。

只是,换作他人是和帝,他面对阴皇后和邓绥,也必然会选邓绥而弃阴皇后。

有强势的养母兼嫡母窦太后在眼前,和帝怎么可能再喜欢强势而嫉妒的皇后呢?那是要讨厌就有多讨厌,他不愿再多出一个窦太后。

和帝选择邓绥,他应该没有预测到自己的英年早逝,而要在儿子年幼时把万里江山托付给女主邓绥——这是大汉一朝最忌讳的后宫干政。

和帝更没想到的是,邓绥和其他太后不同,她是真的把临朝称制坚持到死的人,她那么恋栈爱权,有人反对就会被骂被打被处罚。

于此看来,和帝选择邓绥是正确还是错误呢?而邓绥在成为皇后之前表现出来的退让、谦卑是不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策略呢?

细思之下,真是恐怖至极。

在这场宫斗中,邓绥其实是找到了最适配自己最有效果的方法,不斗、退让让她笑到最后,而阴皇后却没有看出这一点,她要做而没做的正是邓绥一直在做的。​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

0 阅读:65
八公读历史

八公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