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篇·天下》简疏(1):儒道对勘

袁连法爱文学 2025-01-22 10:06:36

《杂篇·天下》简疏(1):儒道对勘

  天下之治方术(方技、术数)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都以为自己天下第一)矣!古之所谓道术(道和术两个层次)者,果恶乎在?曰:“无乎(处)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得神者圣),王有所成(得明者),皆原于一(道,整全)。”不离于宗(天),谓之天人(与天合一之人);不离于精(气),谓之神人(气精而神之人);不离于真(心),谓之至人(至于心之诚者)。

说道家,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第三十九章)

以天(于道家为自然,于儒家即天道)为宗,以德(循道有得)为本,以道(此道同于术之义)为门,兆(预知)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泽施),以义为理(合理),以礼为行(规范),以乐为和(共和),熏(习)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度)为分(标准),以名(分)为表(准则),以参(成例)为验(证明),以稽(复核)为决(定论),其数(推论与决定)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仪礼相齿(排序,定绩);以事(务实)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天下》是对当时学术的归结,只是翻译难以达其意。圣人就是道家与儒家的共同观念,而君子则更多地是儒家的观念,后面就是法家和墨家了。这几个应该是“百家争鸣”里的显学,具体的含义所涉广大。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虽变而明),醇天地(虽别而纯),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天命之数),系于末度(终而合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营作)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从前面看,还是儒道共理,后面专提儒学,大概是与道家相颉颃的缘故。《庄子》的目标就是反儒墨。从整个思想历程来说,庄子企图把卦象撕掉,物象坏掉,名相乱掉,说到底,把文化(以道家的理解就是伪)去掉!所以他的学说其实是天人对立的学说,围绕性、形、德三环(在表达上还有很多细目)展开,融会(驳斥)了儒道名三家,又别出新裁。细读《庄子》,有两条路径:一是寓言示理,二是名相辨义;前者反《周易》,后者反儒墨。

1 阅读:10

评论列表

吉祥

吉祥

1
2025-01-23 15:39

作者解深[点赞][点赞][点赞]

袁连法爱文学

袁连法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