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驰援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物资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古诗词火了,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有人说“别人会引经据典”;有人说“武汉加油”更热烈直接;也有的人认为两者没有高下之分,都是为武汉鼓劲加油。对这件事,大家也是见仁见智,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观点其实很正常。如果单纯从古诗词的引用来看,日方的这番操作,确实是富有诗意和充满意境,经典文字的力量,有时真的可以给人以温暖的力量。而引发网友激烈争论的正是以上这些被贴在捐赠物质上的古诗词。
网上有声音认为,这次日本给中国开了一场诗词大会。紧接着,一个名为“论读书的重要性”的图片在网上热传,还把国内新闻媒体的口号,点评为“不读书,你连捐款留言都写不过人家”,出现了捐赠寄语“文言和白话的高低”之争,等等。甚至还冒出了龙应台在社交网络发文称“为什么别人会写‘风月同天’,你只会喊武汉加油?”这档事。一时间,网上各种说法好不热闹。
我们知道,对同一个问题,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必然会得出不同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往往会打上个人思想的烙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往往道理没有说清,自己倒先陷入了争论场而不可自拔。在我看来,姑且先抛开这些争论,我们理性客观全面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01首先,从媒体上获知,这些点子大都是由旅日华人想出来的,尽管如此,这些捐赠物资毕竟是以日方名义发给中国的。古人讲,“来而不往非礼也”。面对日方表达对我们“抗击疫情”的善意和支持,无论诗句出自何人,我们都应表示感谢。感谢对方的善意举动,并不会自降身份和人格,展示的还是我们泱泱大国的风范和身为中国人的大格局。
如何看待网友们所争执的问题,这里有一个特定的礼仪文化场合我们不能忽视。比如,我们在以前要是写一封很正式的书信给对方,一般都会有一番很客气的说辞;要是自家人就不一定这么讲客套了。日本人在捐赠物质外包装上写得这么书面语,反映了一种礼仪文化;而我们兄弟省之间就像自家人一样,没有那么多的客套,讲的话简单直白,能听懂就行。
再打个比方来说,自家人在家吃饭一般不用穿得太正式,穿家居服都可以;而外出赴宴哪怕是到好朋友那儿,通常也会穿得更正式一些,表示一种对宴会主人的尊重。这就是因场合不同、指向对象的不同而给人的一种不同礼仪文化的观感。
在我看来,“武汉加油!”,更多的是一种口号,是在不用讲客套话下的一种简洁有力的打气,更接地气;而“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诗句,典雅温婉,余韵悠长,更注重的是一种在客套下的美好祝愿,给人以更多的回味。两者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味道,并没有谁优谁劣之分。
02其次,我们完全用不着妄自菲薄,更不要觉得被他人打脸,这件事不应成为取笑中国人没文化底蕴的谈资。相反,我们还要有一种自豪感。前面已经说过,这些古诗词的点子大都是中国人想出来的,出处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千年古诗词文化。我们的文化能够得到他国的认可,这本身就值得我们自豪。
从国与国的交往来看,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大都是以尊重他国文化为重要前提。
举例来说,我们国家领导人如果出国访问,在发言中往往会引用能代表被访问国家文化精髓的一些经典名言,这既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又是对他国文化的一种尊重。同样道理,别的国家领导人访问我们国家也会这样做,比如,2017年特朗普访华,中美两国元首在故宫茶叙时,特朗普就用平板电脑展示了其外孙女用中文演唱歌曲、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你能说小姑娘有多热爱中国文化吗?这我不敢瞎猜,也不敢去问,但透过这件事的背后,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形式大于实质,这只是一种特定的外交礼仪文化。
我们肯定不能去阻止,相反还要鼓励外国人去运用我们的文化,如果把外国人用了我们的文化就当作是一种打脸,那么我们岂不是要被“歪果仁”打脸无数次?如果全世界人都成为中华文化的粉丝,中国古诗词都被他们用遍,我倒觉得这样被打脸也不算是什么坏事。
俗语有俗语的好,古诗词有古诗词的美。这就如同恋爱中相爱的两人,男孩子喜欢上了女孩子,情到浓时就直接对女方说出”我爱你!“这样热烈的语言;如果要讲客套的,就引经据典,说出一番含蓄婉转地表达爱意的话来。
因此,无论是我们的“武汉加油”,还是日方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都是一种美好祝福,只不过是表达方式不同罢了。
03第三,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文化传播上的差异。注意,这里强调的是文化传播上的差异而不是文化差异。我们一些媒体确实只会喊口号,缺乏文化底蕴这是事实,造成“墙内开花墙外香”,我们不能装作看不见而回避问题。
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我有时在想,我们明明是让孩子从小就诵读古诗词,哪怕是最没文化的父母也知道让孩子多读古诗词。但大多数孩子在这条路上走着走着,最后却无声无息,能坚持走到最后的人并不多。有多少孩子能做到热爱我们的古诗词文化、以古诗词文化而自豪?孩子和家长辛辛苦苦地付出了几年,到最后几乎都还给老祖宗了,这代价可不小,肯定是在某个教育环节上出了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要反思的地方其实有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只谈一点:为什么一方面我们家长教育孩子从小要学古诗词,一方面却又没有给孩子创设一个好的大环境?在大环境匮乏的情况下,孩子只能是为背而背;为能在亲朋好友面前露脸而背;为了应付一场考试而背……
当孩子只是机械地去背古诗词,而无法真正在生活中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时,必然缺乏审美能力和内驱动力,这条路也注定走得不长远。
结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文明如何进步,古诗词的音韵与意境,都是任何现代语言所不能替代的。我们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当然要好好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知乎上一位网友的说法深得我的共鸣:“古诗词本该就是我们的东西,中华文化一定源远流长的,中国人是可以识得汉字,赏得风月的。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既然是中国人,我们就应该用一生的热忱去热爱中华文化。”
这位网友说得真好:“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而我们的孩子,是最有可能承担起这种使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当我们以最大的热忱、最前瞻的眼光,身体力行地去推动孩子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时,就算中华文化不幸被尘封,但只要我们上前把她上面的灰尘掸一掸,她仍然会散发出夺目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