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项英、李一氓出走之不同

见谈历史 2025-02-22 04:55:46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叶挺、项英新四军军部所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指挥的7个师8万多人的拦击。

在叶挺指挥下新四军顽强抗击,血战七昼夜,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除2000人分散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

皖南事变,项英、李一氓先后出走,有何不同?

一、皖南事变时作战策略的不同理解,作为军部负责人离队出走思路不同。

战前,项英忽视总部的多次指令及建议,一直停留在皖南。部分原因是对苏北环境的顾虑,因为他实在不忍心将苦心经营三年的游击区拱手让给国民党军队。直到总部下了严厉的命令,他才开始行动。

项英即是新四军副军长,还是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实际上履行的是新四军政委的职责,具有新四军的话语权和最终决定权。

在1月6日,关键的百户坑军部紧急会议上,军长叶挺主张从星潭突围。根据军部作战科长李志侦察,星潭约有两个营的敌人,应该趁势而上,甚 至动用总预备队 (即第五团) 的兵力。先头部队在星潭突破,后续部队随后跟进。

项英担心部队伤亡过大,又否决了其他不同意向。争论从下午三点持续到晚上十点,整整七个小时。迟迟无法做出决定。

最终项英决定不打星潭,大部队于7日午夜回撤到丕岭以西,等待时机再突破。

不能不说,叶挺和项英之间有很深的误解和矛盾

在作战策略、权力分配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双方都有冲突。而李一氓则是因为在协调叶挺和项英关系上感到自责,感到无能为力。

项英出走是在1月9日凌晨在高坦离开大队的。 天时、地 形对新四军皖南部队行动都极为不利。他见去找叶挺的参谋迟迟没回来,加之顽 军第七十九师四三二团逼近 ,枪声密集,项英以为局面失控,于 是率众人趁夜色从外潭仓的竹林里向北面的山坡上出走。

等参谋叶超回来,发现项英他们离去。 叶挺马上找饶漱 石向党中央和中原局发电报告:项英等 “今晨率小部武装不告而去,行向不明。”

刘少奇 复电:军事上由叶挺负责,政治上由饶漱石负责,要 他们积极支持,挽救危局,并建议中央撤掉项英职务。

李一氓的出走是在项英决策出走之后,李一氓后来回忆道:“我对项此种行动不大赞成,我当即表示我不同他们走。并提出“另想办法救出干部”的替代方案。

李一氓并没有随同项英一行离开部队,而是和皖南特委书记李步新等30多人一起突围。由于顽敌封锁严密,前进受阻,项英和李一氓都因为突围不成,又返回军部与叶挺、饶漱石重新会合。

二、分散突围应该与叶挺商量,组织实施;先后认错,主动挽回影响。

项英出走是在1月9日,实际上未于与叶挺商量,组织实施。项英长期受王明路线影响,也与他的长期游击战争观念相关。游击战争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他的决策直接关系到整个部队的命运。他的出走可能出于对形势的误判。

在三年以油山为主要根据地,长期的游击战争,以及湘赣边区游击战争经验,触发了现实灵活机动的灵感。

项英的出走行为被李一氓视为“三年油山游击的旧模式重演”。

然而这一次,项英出走,产生的影响是全局性的,难免让跟随他出生入死,艰苦卓绝的战士们寒心。相应导致指挥混乱。

不过,李一氓的出走显然受到项英的影响和带动。虽然他不赞成项英出走的做法,也未制止,而是随后参与其中。

项英回到军部后,立刻发报中央,项英给中央发报,承认自己“临时动摇”,离队出走。应该说是一时的判断失误。在敌人残酷的“清剿”下,瞿秋白、何叔衡、贺昌、刘伯坚、毛泽覃、古柏等人先后牺牲,唯项英、陈毅幸存。

应该说项英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李一氓的行为更多是出于无奈,但最终选择回归并协助叶挺、饶漱石坚持战斗。他销毁密码本、掩埋机密文件,并在突围后辗转香港向中央发送7份详细报告详细讲述事变的全过程,检讨自己的错误,且在事后主动向中央检讨,显示出一定的责任感。1942年以后,党内多次填表,在处分一个栏目上,他总是规规矩矩地写上皖南事变受到口头警告。

而李一氓虽然有过短暂出走,但最终坚持斗争,保留了部分力量,并为历史留下了重要记录。李一氓对党忠诚,襟怀坦白,贯穿一生。

三、分散突围后二人的不同结局

随后,叶挺下山与敌人谈判被抓。项英与饶漱石、李一氓等人分头突围。

顾祝同下令要生擒项英,但是,项英是一位有长期游击战争经验的领导人,钻进深山老林后,国民党的军队拿他没办法。

项英不会想到的是,是他叫上军部副官处第三科副官刘厚总,随他们一同转移。而刘厚总则看上了他们随身携带的黄金、银元,以及蒋介石为项英开出的 “人头价”五万大洋。

1941年1月12日夜,项英被叛徒刘厚总杀害于安徽泾县茂林蜜蜂洞中,年仅43岁。同时遇害的还有副参谋长周子昆。

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项英不幸牺牲。

而李一氓发完叶挺给中央的最后一份电报后,吩咐机要员将密码本烧毁,然后带着剩余人员突围。

李一氓作为襟怀坦白,忠心耿耿共产党人,亲历了北伐、南昌起义、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长征到达陕北后,李一氓调到毛主席身边做秘书工作。李一氓曾经在特科工作。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虽然年龄稍大,腿脚慢。但是富有长期作战经验。

1月14日分散突围之后,他与军部失去联系。

他首先做出准确的行动方向的判断。从皖南突围到苏南或者苏北,一般都是向着东面走,但那也是敌军重点盘查和搜捕的方向。李一氓反其道而行之,决定向西走。西去桂系军阀的大本营广西桂林,那里去找李克农八路军办事处。

事实也的确如此,当时一些皖南山区撤退的人,又都在东去方向的路上被捕。

在皖南的密林之中躲藏了多天,忍饥挨饿,经历险阻,李一氓走出泾县。2月底李一氓香港,找到廖承志八路军香港办事处。又经香港前往上海,最终辗转到达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

从皖南到香港历时40多天,期间行程遍及安徽、浙江、江西、广西、湖南、广东六省,李一氓“千里走单骑”。

3 阅读:528
见谈历史

见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