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大饥荒也被称为马铃薯大饥荒,是1845年发生在欧洲爱尔兰岛的大饥荒。这场大饥荒从1845年持续到1850年,导致大约100万爱尔兰人直接死于饥饿或因饥饿带来的各种疾病。还导致大约180万人离开爱尔兰岛,迁徙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现在美加澳等国生活着大量爱尔兰后裔,包括美国总统拜登,也是爱尔兰裔。
造成这场大饥荒的直接原因是马铃薯歉收,在19世纪中期之前,马铃薯是爱尔兰人的主粮。当时爱尔兰正处在英国的统治之下,爱尔兰的土地大部分被英国地主控制,爱尔兰人只拥有很少的土地,只有种植马铃薯,才能养活家人。因此马铃薯歉收,导致爱尔兰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口粮,酿成了一场严重的饥荒。
饥荒爆发后,如果迅速救助,也可以减轻爱尔兰的人口损失。不过英国作为爱尔兰的宗主国,并没有救助爱尔兰,而是采取了漠视的态度,任凭饥荒发展,导致爱尔兰局势不断恶化,造成了大量人口损失。那么英国为何对爱尔兰见死不救呢?
第一,英国拥有救灾能力。当时的英国是一个全球性帝国,在世界各地控制着广阔的殖民地,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等。这些殖民地都是英国的原料产地,特别是印度这块殖民地,土地肥沃,气候炎热,非常适合粮食生产。现在印度能够成为世界人口大国,根本原因就是印度这块土地的农业基础好,人口承载能力强。
当时的英属印度就是英国的大粮仓,盛产稻米、玉米、小麦等等粮食。不过英国并没有调集印度等殖民地的粮食到爱尔兰赈灾,甚至控制爱尔兰大部分的土地的英国地主,仍然将爱尔兰土地上出产的粮食运往大不列颠岛。在爱尔兰大饥荒最严重的时期,爱尔兰仍然是粮食出口地区,这可谓是非常讽刺。
其实早在1792年爱尔兰也爆发过一次饥荒,当时爱尔兰还没有被英国完全控制。饥荒爆发后,爱尔兰政府下令关闭了爱尔兰港口,导致粮食无法外运,爱尔兰岛的粮价大跌,迅速遏制了饥荒的发展。到1783年,就渡过了这次饥荒。
而1845年这次饥荒,爱尔兰岛已经被英国完全控制,英国控制的爱尔兰港口,为爱尔兰粮食外运提供了各种便利,加剧了饥荒的蔓延。因此可以说,英国不仅没有救灾,而且加剧了饥荒造成的危害。
第二,英国将爱尔兰视为战略威胁。现在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仍然控制着爱尔兰岛北部。英国之所以不放弃爱尔兰岛北部,主要为了保障大不列颠岛的战略安全。
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和欧洲大陆隔英吉利海峡相望。英国历史上,为了保障战略安全,一直奉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防止欧洲大陆的统一。因为一旦欧洲大陆统一,就会威胁英国的战略安全。
因此长期以来,英国一直联合欧洲大陆的二号国家,打压一号国家。比如拿破仑时代,法国崛起,英国联合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等国建立反法同盟。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国开始崛起,英国又联合法国,沙俄,制衡德国。
除了欧洲大陆之外,英国还将大不列颠岛西部的爱尔兰岛视为一个次要威胁。如果爱尔兰岛崛起,也会威胁大不列颠岛的战略安全。因此英国历史上一直对爱尔兰用兵,早在12世纪,英格兰就开始入侵爱尔兰。
在英国的不断蚕食之下,到1800年,英国迫使爱尔兰签订《英爱同盟条约》,成立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正式吞并了爱尔兰。
19世纪初,爱尔兰人口快速增长,爱尔兰各地不断发生反抗英国统治的起义。对于英国来说,一个人口众多的爱尔兰始终是一个威胁,不仅直接威胁大不列颠岛的战略安全,还容易被欧洲大陆上的国家利用,成为他们进攻英国的跳板。
英国并不希望看到一个人口众多的爱尔兰,因此英国对爱尔兰见死不救,不愿调集粮食赈灾,但却开放港口,提供船舶,为爱尔兰人离开爱尔兰,迁徙到美国等地提供了便利。对于英国来说,爱尔兰人无论是饿死还是离开,都是英国乐意看到的。
后来有爱尔兰学者就因此指责英国,英国对爱尔兰见死不救,其目的是为了追求英国利益,确保爱尔兰无限期的处在英国统治之下。爱尔兰大饥荒之后,爱尔兰人口一蹶不振,反英起义基本停止。直到1916年,爱尔兰才爆发反抗英国统治的大起义,1921年,爱尔兰岛南部26个郡脱离英国独立,北部6个郡仍然属于英国。受这场大饥荒影响,现在爱尔兰人口只有五百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