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酒文化反思之一:临川贡酒的“贡”
其实,临川酒厂出生的时侯就是想生产一款本地的酒,而且还是百废待兴的那种情境下的产物,所以都没有身份定位即所谓的商标或品牌。一篇文章说,在1954年赣东酒业传奇人物杨灿龙接手临川酒厂之后,开发研制成功了 38°、34°两款低度高档临川酒产品,此酒一投入市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后来,为了证明出身高贵(连茅台都想用国酒),不知道依何史料而据史料记载,北宋熙宁八年(公元一0七五),王安石返京师。有乡人至府探视,言临川新出佳酿,香飘汝水两岸,有不远千里往购者。安石闻之,欲取之献神宗饮。思之幼弟安上适返乡省亲何不着其携来,因书之交驿丞。未久,安上果携酒来京,安石当即开坛检视,封稍启,果闻其香扑鼻,与京师酒殊异,不禁豪情顿生,吟唱起唐人赵瑕《春酿》诗:“春酿正风流,梨花莫问愁。马卿思一醉,不惜马霜马肃裘”。

翌日,安石着人送酒入宫,奏明神宗。神宗知安石本不饮酒,今献酒来,定非凡品。传旨,当殿开启,内侍遵旨,以玉簋盛置御案,神宗持簋略呷,稍倾高喊:“此乃临川之佳贡也”。因赐在殿诸大臣品尝,皆曰,临川贡酒乃酒之上上品也。一时传遍京师,自兹,临川岁岁以酒贡之,习以为常。宋后历代亦缘此为例,此乃“临川贡酒”名之缘由也。
其实,宋朝的光禄寺专门负责酿造宫廷酒,分为法酒库和内酒坊。内酒坊酿出的酒,被誉为大宋最好的名酒之一,采用蒲中酒法,精选安徽寿州的糯米。南宋时期的太平老人和苏东坡都对其赞不绝口,称其为天下第一酒。
宋朝皇帝们还喜欢在酒中加入一些小料,比如仁宗皇帝喜欢鹿胎酒,而真宗皇帝则喜欢苏合香酒。这些酒不仅好喝,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此外,大宋还有两款专为宫廷宴会酿造的酒:蔷薇露酒和留香酒。普通人若是偷偷饮用,可能会被冠以偷窃之名,发配充军。

皇亲国戚家的酒也不逊色于皇宫,名字一个比一个尊贵,如瑶池酒、兰芷酒、天醇酒、琼酥酒等。这些酒同样不外卖,没有身份的人想喝也喝不到。由此可见,地方贡酒的可能性极小,一旦真被朝廷选中,那也必须由宫廷自造或浱官员(太监)监置,如景德镇瓷器。
再说,王安石写过很多有酒的诗,但往径给人不饮酒的印象,这个恐怕是来源于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的这则自称听自司马光讲述的逸闻:昔与王介甫同为群牧司判官,包孝肃公为使,时号清严。一日,群牧司牡丹盛开,包公置酒赏之;公举酒相劝,某素不喜酒,亦强饮,介甫终席不饮,包公不能强也。某以此知其不屈。

为什么王安石并没有提到临川酒?庆历二年,王安石第四名进士出身,时年二十二岁。分委到扬州做官,半年后请探亲假,回了临川。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地,但他父亲五年前通判江宁时已在金陵买房定居,所以他对家乡的酒并不了解,也不会有兴趣去关注,他可是宋 代文豪仕宦持身最严的一个甚至谈得上是古板,怎么会去给皇帝送酒?神宗皇帝确实非常信任王安石,也不过要他去施行改革,树立自己的圣明君主的目标。如果真送了酒,就会成为一大败笔,何来两次变法的机会?
关键是号称贡酒并不是免死金牌,还是开始提到的文章又不无惋惜地说,临川酒的品质,并没有因为销量的提升而提升。有人说临川大道的酒糟味再也闻不到了,有人传,临川酒厂像山东的秦池酒厂等一样,向四川等地购买酒基。当时这个说法在当地流传得较广。

关于[我]
袁连法,1968年10月生,江西省瑞金市人,政工师,中共党员。199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先后在景德镇市国营4321厂、浙江横店集团、江西好美生态农业等公司工作10年,又在信息日报、江西商报、香港大公报、新法制报工作16年。现专注于商业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