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方面主要由周总理一手操办,他还兼任外交部长。这十年里,周总理真是费尽心思,勤奋不息。
到了1958年那会儿,外交部的事情多得不得了,周总理一个人忙不过来,需要有人帮他处理外事。于是,陈毅元帅就成了周总理的好帮手。
其实,在延安那时候,毛主席就已经看出陈毅有外交的天赋,于是让他在实际工作中历练。但陈毅还是很谦虚地在日记里说:“我这人可能干不了外交这行。”
【身兼数职的上海市长】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这位在打仗时立下大功的将领被调到了中央,直接到了毛主席的身旁工作。
其实在1952年夏天,毛主席心里就有了这个盘算,那时候中央要加强统一领导,慢慢把各个行政区的范围缩小,再从各地调些干部来中央做事。
那时候,陈毅给毛主席写了封信,里头写道:“我还想留在南京继续干,这样能帮上上海的忙,以后有需要我也能去北京。”毛主席想了想,回信给陈毅说:“你现在还是待在华东工作比较好,因为你在那边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1954年,陈毅代表上海市民去了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来,他就被选为了国务院的副总理,还当上了国防委员会的副主席。另外,按照中央政治局的安排,他还成为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一员。
那时候,周总理负责给国务院副总理们分任务,最后拍板让陈毅来做国务院的常务副总理。与此同时,华东局的一些头头也希望陈毅能同时管管上海市长的工作。
毛主席想了想,最后决定让陈毅同志除了在中央担任好几个职位外,还让他去当上海市的市长,这足以看出毛主席是多么信任陈毅。
从地方调到中央后,陈毅刚开始自然有些不适应,因此毛主席特别关心陈毅的工作情况,不断嘱咐周总理要多给陈毅些帮助,让他快点适应新环境。
这一年11月份,全国第三次民政会议在北京举行,碰巧的是,毛主席和周总理那会儿都去广州办事情了,所以分管政法工作的陈毅副总理,责任就变得特别重大。
刚到北京,因为对很多工作还不太了解,陈毅碰到了一个关于“老政法”的大麻烦。他感到困惑不解时,就去找董必武等老前辈请教,老前辈告诉他,这个问题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民政会议上就已经讨论过了。
这让陈毅更加犯难了,碰巧那时毛主席和周总理回到了北京,陈毅立刻就跟毛主席说了自己遇到的难题,毛主席立马就停了手里的事儿,帮着陈毅一起把这事儿给办好了。
就这样,经过好几个月,在毛主席的关怀帮助下,陈毅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当然,这次到新岗位对陈毅来说是个锻炼的好机会,也正好证明了他的本事。
然后在1955年,毛主席再次让陈毅去参加讨论农业合作化的一个会议,这让陈毅又多了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大伙都觉得,陈毅在军事、外交和统战方面挺在行,可要是让他去搞农业生产,可能就不那么拿手了。不过,毛主席这么安排,自然是有他的道理。
毛主席很久以前就知道,陈毅在苏区时就参与过土地改革,他对土地改革也有自己的看法。
没错,1956年初,陈毅仔细分析了对1200个乡镇的调查结果,他还和省委书记们一起琢磨了很多条款,甚至亲力亲为去实地考察,忙着为会议做准备,结果他完成得特别棒。
1月26号,陈毅在干部大会上讲了讲农业发展的事儿,他满怀激情地分享了自己费了好大劲才搞出来的这个计划,它就是我们新中国的头一部“农业大法”,里头可包含了陈毅和毛主席的好多心思和努力呢。
【外交上的得力助手】
陈毅调到中央工作后,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没想到1958年,毛主席直接安排陈毅给周总理当外交帮手,他的外交才能从此开始大展身手。
1958年,因为外交工作事儿多又杂,毛主席就跟周总理商量,想让陈毅同志来挑这个大梁。其实毛主席早就有这个打算了,你看,前几年陈毅就已经参加过好多外交场合了呢。
比如1954年10月,陈毅带着中国的党和代表去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那时候,毛主席交代陈毅,让他在国外好好考察学习,把人家那些好的政策都带回来。
之后,陈毅还跟着周总理一起去开了亚非会议,就是那个很有名的万隆会议。还有啊,1957年的时候,苏联的罗希诺夫来中国访问,毛主席和周总理特意让陈毅也出席。在欢迎宴会上,周总理向外宾介绍陈毅说:“这是陈毅同志,最近调到中央工作了,以后打算让他来管外交方面的事儿。”介绍完后,毛主席又加了一句:“陈毅跟我共事好多年了,他是个好同志。”这话给了陈毅很大的鼓舞。
1958年2月11日,陈毅开始以副总理的新身份,同时当上了外交部长,从那以后,他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外交工作上。
尽管这样,陈毅在日记里写道:“我可能不太适合做外交工作,因为有时我说话会带刺,容易冲动,情绪一上来就不经思考地说出来,不考虑后果的严重性。”
但毛主席却对陈毅的这个特点很欣赏,说陈毅这样的脾气性格,做外交工作正合适。
这就得聊聊陈毅在60年代一次记者会上是怎么表现的了。
那时候,陈毅在北京出席了一场记者会,针对当前的国际局势,回答来自各国记者的提问。整个记者会持续了快4个小时,期间陈毅始终面带微笑,风趣地与大家交流,现场氛围特别融洽。
说到关乎中国领土主权这事儿,陈毅态度坚决地说:“我得告诉你,在打退帝国主义这场仗上,中国人民啥牺牲都愿意扛。要是美国帝国主义硬要把战火烧到咱家门口,那就请他们趁早来!最好明天就来!咱们有的是胆量和魄力,誓死保卫咱自己的家园!”
陈毅这么一说,全场立马安静下来,静得让人心里发慌。接着,他抿了抿嘴,叹了口气,然后声音沉沉地说:“说实话,我盼着美帝国主义来挑衅,已经盼了16年了,头发都盼白了!要是我没能看到那一天,我想我儿子会看到,他们也会接着斗争!别误会我是个爱打仗的人,实在是美帝国主义太欺负人了!”
陈毅部长说的话,声音响亮得像大钟一样,坚定又有力,让在场的记者们都憋着气不敢出声,这就是陈毅元帅最真实的样子。
在办这场记者会之前,陈毅已经和毛主席、周总理商量过了。不过陈毅说起话来这么干脆利落,连毛主席都没想到。他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一片叫好声!
其实,这只是陈毅在外交上干的一件事儿,毛主席让陈毅当外交部长,也是因为认可他在外交方面的本事。
【著名的几件事】
第一种说法:用大炮轰打金门
1958年7月,因为美国出兵去管黎巴嫩的事儿,还有台湾军队在大陆搞破坏,毛主席就决定让军队开炮打金门。毛主席说,金门是我们中国的地方,我们打金门是我们自家的事,美国没权利来插手。
因此,在外交场合,陈毅非常配合,当他会见来自七个亚非国家的大使时,他提醒道:“要瞅准敌人的软肋去打,不过他们的软肋可不少。”
当法国新闻记者向陈毅提问时,他直截了当地回答:“美国帮他们来侵害我们的土地,这事儿我可一直记着呢。”
之后,毛主席又写了像《告同胞书》这样的文章,让陈毅去研究。不得不说,毛主席的文章写得真有一套,咱们部队在金门那边时而打时而停,就这样把美国人给拖住了,最后美国人没办法,只能撤军。陈毅这次在外交上帮毛主席实现战略计划,可以说是做得非常漂亮。
第二,说说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争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把印度视为好朋友。但毛主席也时常提醒大家,跟印度相处时得有个度。他说,有啥分歧都是一时的,千万别因为争论而迷失了大方向。
8月25号,中印边界那边闹起了冲突。毛主席当时说了,咱们军队不主动惹事,但也不能让人欺负了。要是印军打过来,咱们就得还击,不过别追着他们打。
关于这事儿,陈毅在一次人大常委会上讲了话。他一方面指责印度老想硬把英美帝国主义的那一套加给我们中国,另一方面又说跟中国关系友好,但这不过是件小事儿,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印度那边却越来越过分,老是来挑事。陈毅在记者会上接着说,要是敌人再敢往前一步,我们立马就反击,说不定还得把印军给打回去,让他们长长记性!
毛主席一开始就有的这些想法,陈毅都做得非常好,这也是毛主席器重陈毅的一个原因。
陈毅元帅担任外交部长时,一直都非常努力勤奋,把工作做得很好,可以说是做得相当漂亮。
直到1972年1月6日那天,陈毅大将军在北京离开了我们,他当时71岁。
陈毅去世后,按照那时候的规定和计划,毛主席其实并不在追悼会的出席名单里,因为那时候毛主席刚好生病了,身体状况挺差的。
可在追悼会当天的中午时分,毛主席忽然在卧室里头问秘书,现在几点钟啦。秘书答道:“已经1点钟了。”
毛主席忽然讲道:“准备车,我得去参加陈毅的送别会!”距离陈毅元帅的送别会还有两个小时,秘书连忙给西花厅打了电话,周总理一听,立刻安排了,把送别会的档次给提高了。
虽然我们不清楚毛主席为啥要坚持带病参加追悼会,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正好表明了毛主席和陈毅之间的战友情谊,真的是非常深厚。
毛主席穿着睡衣就直接走出门了,秘书赶紧拿着大衣追了上去,就这样,毛主席穿着大衣去参加活动。那时候八宝山还没有安装暖气,毛主席的身体可真是受了好大一番折腾。
在陈毅的追悼会上,张茜夫人哭着对毛主席说:“主席,您咋亲自来了呢?”毛主席回答说:“我是来送送陈毅同志的。”张茜接着劝道:“这儿挺冷的,您待会儿就回去吧。”毛主席眼里泛着泪光说:“不,给我也系条黑纱,我得留在这儿。”
他站在陈毅的遗照前,静静地鞠了三个躬,这一幕让好多人都为之动容。就在这时,毛主席特地让人把陈毅的孩子们叫来,说:“孩子们在哪?快叫他们进来,我有些话要替陈毅跟他们说。”张茜连忙让孩子们进屋。毛主席满脸欣慰地叮嘱:“你们的爸爸陈毅,是个了不起的好人,你们得向他学习啊……”
【后记】
其实,说到陈毅和毛主席,他们关系铁还有另外一个缘由,那就是两人不光是战场上的伙伴,还是写文章的好朋友。
陈毅大将军也是个多情多才的人,因此他老爱写诗。不过呢,要是把他的诗和毛主席的诗比一比,陈毅的诗更具有现实生活的味道。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俩一块写诗对对子。
在打仗那会儿,毛主席常跟陈毅聊诗词,等到新中国建立起来,他们俩聊诗词就更加多了。
毛主席说过,他自己在写律诗方面不太行,但陈毅很擅长,因此他经常向陈毅请教。不过呢,陈毅不太会写旧体诗,所以他们俩这其实是一种互相交流、彼此学习的关系。
周总理曾说:“在我们领导人里,陈毅同志写诗很厉害,作品特别多。而毛主席呢,他写的诗虽然不多,但每一首都气势磅礴。我们不能硬让毛主席每天都写一首,也不能阻止陈毅少写点。”
这句话概括了他俩作为诗人的各自特点。
当然,读一读陈毅的诗词,你就能感觉到,陈毅是个性格爽快、大大咧咧的人,从不拐弯抹角,有啥说啥。想必,这也是毛主席特别欣赏和认可陈毅的原因之一吧。
就是说,他们通过文字交朋友,作为一起经历过风雨的伙伴,彼此之间非常欣赏和尊重。
现在,他们离开我们已经好多年了,但他们留下的那种精神,还有那些珍贵的诗句,一直都在鼓励我们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