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租赁住房行业在经历数年狂飙突进后,迎来了一场刺骨的“深寒”。租金下滑、融资断流、人才逃离、政策落地迟缓…行业困境层层叠加,如同一张越收越紧的网。
为还原真实图景,URI在2025年初走访了7位从业者—从商务拓展经理到集团副总裁,从技术骨干到市场负责人。
本期,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既是行业的缩影,或许也是破局的线索。
01
负重前行:规模高增长的神话破灭
受访者1:林琴(化名)
年龄:36岁(女)
职位:商务开发经理
工资:底薪1.5万元/月+项目奖金
从业情况:12年住房租赁商务拓展经验
所在企业:头部企业(酒店系)
“2019年行业最火的时候,团队一年能拿下1.5万间房,奖金拿到手软,开发买车买房的现象屡见不鲜。但现在?我们2025年的指标是拓展6000间房,团队6个人,加班到凌晨是常态。
工资更是三年没涨了。一人干好多人的活儿,而且项目落地也越来越难,大部分资源都在国企手上,项目从接触到落地,周期往往要6个月以上。
即便是这样,我们还算好的了,背靠集团资金勉强支撑,同行投项目的越来越少,都没有钱了,只有我们和链家系还算激进,经常遇到贝壳,自如他们,其他的企业真的好久都没动静了。”
URI观察发现:
从事公寓行业12年的老拓展林琴,她的经历折射出行业剧变。当初被“长租公寓万亿市场”吸引而转行的她,如今面临经济下行、盈利微薄、融资难、资金成本上升的困境,企业被迫收缩。
租赁住房行业获取资金艰难,项目拓展和运营受限,不少企业为维持现金流削减开支,从曾经的“跑马圈地”变为“运营续命” 。
02
资金链断裂 :面临破产与信誉危机
受访者2:陈立峰(化名)
年龄:45岁(男)
职位:副总裁兼CFO(分管融资)
工资: 月薪6万元
从业情况:金融出身,曾主导多轮融资,从业8年,24年部门优化后离职
所在企业:头部企业(老牌创业系)
“7年了!我们的投资人不但没有实现退出,还要不断地补钱进去,其实对整个行业的市场化融资并不是一个友好的案例。今年最明显的是,以前一周见5个投资人,现在5个月见不到1个。
2024年底,集团直接砍掉整个融资部。我带着团队跑了半年银行和基金,一毛钱都没撬动。投资人开口就问「你们能活到明年吗?」——这话没法接。“租赁行业”的标签在投行看来似乎成了阻力。
行业融资逻辑彻底变了。以前靠「规模故事」就能拿钱,现在资方只看现金流。
去年因为保租房大量入市,我们的出租率跌到75%,均价维持不迭已经用尽了全力,租金收入已经覆盖不了资本利息。最难的是,许多创新模式实践起来也很艰难,比如ABS(资产证券化),只差临门一脚,最后还是没能成功,搞不到钱,企业只能等死。”
受访者3:张军(化名)
年龄:39岁
职位:区域运营副总
工资:原月薪4万元,现降薪至3万元
从业情况: 原华住酒店从业8年,转行至公寓运营6年
所在企业:头部企业(老牌创业系)
“每天接几十个房东的电话,威胁要断水断电。公司拖欠的房东和供应商的钱毛估估超6个亿了,我们运营夹在中间两头受气。原来参与打造多个明星公寓项目,每每运营业绩都是集团第一,如今却疲于应付债务纠纷。
其实最心疼的还是租客,很多是刚毕业的年轻人,大冬天的,因为断水断电不得不连夜搬家。对社会影响太大了!
今年大年初二,我还在和大房东斗智斗勇,逼着让我们支付租金。这2年真的太难熬,一方面要面对讨债,另一方还要抓经营,都有点抑郁了,现在只能强撑。”
URI观察发现:
作为典型的“二房东”模式出道的头部企业,实际上行业信用已逐渐崩塌。
然而,陈立峰与张军的遭遇并非孤例。早些年的青客、湾流都是前车之鉴。
据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租赁住房行业股权融资额同比暴跌82%,债权融资成本升至12%以上,企业“借新还旧”的游戏难以为继。
外资融资渠道愈发狭窄,而国内的REITs成为行业重要的融资途径,参与方多为国企。
03
离开还是坚守?薪资发放成难题
受访者4:王晓晨(化名)
年龄:32岁
职位: 公寓系统销售
工资: 原月薪1.8万元,近6个月未发薪
从业情况:从咨询行业转公寓,5年行业经验
所在企业:专注公寓系统研发的创业型企业
“哎,别说奖金了,工资都已经停了6个月了!公司只交社保。公司走了一半人,留下的全靠接私活糊口。目前公司欠我20多万的工资了,我也非常无助和迷茫。
公司给我们的回应是,甲方(头部房企)把维修和保洁的活儿,外包给我们,然后一直拖欠款项,导致公司资金链紧张濒临崩盘。
我在这行干了5年,家庭压力也比较大,本来想着能有稳定的收入,好好发展的,没想到那么艰难,真希望能有转机,不然我们这些从业者太惨了。”
URI观察发现:
而工资拖欠也不仅仅出现在普通员工身上,身为领导层的赵悦也难以幸免。
受访者5:赵悦(化名)
年龄:45岁
职位:运营总监
工资:原年薪50万,从2023年开始工资发放出现问题
从业情况:在租赁行业深耕10年
所在企业:专注蓝领公寓的创业型企业
“以前年薪50万,现在缩水到30万,还得自掏腰包垫付日常的工作支出,比如差旅、招待啥的。
裁员更是司空见惯了,团队从30人裁至15人,留下的员工身兼多职,压力都转嫁到员工身上了。政府鼓励的税收优惠?文件出了三年,我们没拿到一分钱。
我在这行干了这么多年,经历过行业的高速发展期,也没想到会变成现在这样。工资发不下来,大家难免有怨言,但又都盼着行业能好起来。
现在行业面临的问题太多了,租金收入减少、融资困难,企业为了活下去,只能牺牲员工利益。希望市场能尽快调整过来,政府也多给点实质性的支持,让行业重回正轨。”
URI观察发现
企业拖欠员工工资,对行业而言,易引发非常不良的示范效应,导致行业内员工不稳定,损害行业形象与声誉,降低社会认可度,阻碍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04
转行与跳槽,难道国企是避风港?
受访者6:孙婷(化名)
年龄:37岁
职位:公寓品牌负责人
工资:月薪2万元
从业情况:从咨询行业转行2年
所在企业:上海住房租赁国企
“咨询行业卷不动了,追求稳定跳槽到了国企。相比之前的动荡,到了国企还是相对稳定的,但是编制少,活儿也不少。
我一个人就是一部门,虽然入职的是品牌岗位,但是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都要我做,比如研究报告、策划书、文案整理、品牌手册等等。
2025年,我的考核和运营的KPI还挂钩了,年终奖也是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我个人感觉住房租赁企业,未来是国企的天下,但是架不住经济下行,消费降级,前期的基建投入也很大,运营本身压力还是有的。”
受访者7:张磊(化名)
年龄:36岁
职位: 运营负责人
工资: 月薪4万元(跳槽后翻倍)
从业情况:从房企大社区店长跳槽至国企2年
所在企业:上海住房租赁国企
“工资翻倍跳槽,代价是365天待命。我的日程表写满“节假日巡店”“带病开会”“面试邀约”记录...
现在国企也很卷的,抓经营像玩命一样。国企嘛,相对于民企,很多的决策会更加谨慎,周期也会长一些,但是KPI考核也一点不比民企松,所以压力也非常的大,为完成领导下达的95%出租率指标,我几乎996。”
URI观察发现:
孙婷和张磊所在国企以稳健运营著称,2024年度毛利达1000万,未陷入资金困境。然而,行业整体不景气,仍给企业效益带来挑战。同时,国企编制和薪资结构对合适人才吸引力不足,优秀人才难以汇聚,限制了企业在困境中创新求变的能力。
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租赁行业岗位投递量同比下降67%。
有从业者调侃:“过去离职率低于30%就算优秀,如今能留住人才就是奇迹。”
采访/撰文: URI研究中心
内容审核:白野
内容复核:木兮
运营编辑:树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