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一个太尉的现任妻子,把他前任妻子的儿子,推到井里致死,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法律纠纷和官场震荡。
这不只是杀人案这么简单。
这个太尉是汉顺帝时的庞参。庞参何人也?史书上说他是忠直之士,他也是靠这个做上了位列三公的高官的。
庞参的“参”怎么读,是个难题。
AI说,它作人名,一般读shen。可是汉初萧规曹随的丞相曹参,通常被读作can,而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却都被读作shen。
而且,参在古代还是叁的异体字,也有一种可能是因为庞参行三被读作san的。
这些都不是致命的问题,名字的写法和读音一般从主人,主人说怎么写怎么读就怎么写怎么读。最让他挠头、差点要了命的难题是,他的妻子杀死了他的儿子,牵扯出一大堆的烦心事。
庞参的这个妻子是后妻。他的前妻是挂了还是休了,不得而知,但是留下了儿子。庞参的后妻是典型的人们传统意义中的后娘。

她对继子不是单纯的虐待,而是一把把他推到井里致死,是淹死了还是怎么死的,也不得而知。其心之毒,后妈之最!
史书上说,庞参的后妻这么做,是因为“嫉”,这个“嫉”,应当不是嫉妒,而是嫉恨——继子和她不是情敌,庞参对她是情爱,对儿子是父爱,不是竞争关系,她就是后娘对继子的恨。
远古舜帝的父亲瞽叟和后妻,也曾三番五次地要害死舜,瞽叟是被后妻鼓动的。舜上房修屋,瞽叟和后妻就在下面放火要烧死舜;舜下地凿井,瞽叟和后妻就填土灌水要闷死舜。只是舜命大又聪明,才得以留下小命,后来成为圣君。
庞参的后妻害死继子,庞参没有什么动作,估计也像瞽叟一样被后妻以色相迷住了良心。
庞参是太尉,普大汉之天下,他和司徒、司空是顺帝之下最有权势的人,他的儿子不见了,他不伤心不告官,自然没有别人找他的事。
但是官场之人,总会有几个不对付的人,这些人天天盯着对方的工作和生活,就是想找出点娄子搞点事,搞成了是把对手搞下去,搞不成也把他搞得一身骚。和庞参不对付的人是洛阳令祝良。

单就史书的评价来看,庞参和祝良都是品行高尚的良臣,他们之间有过节,只能理解为好人好官也有互相看不惯的地方。
洛阳令不是普通的县令,不是基层公务员七品芝麻官,因为洛阳是东汉的都城,他的权力很大。
总体而言,他有三项权力,一是和河南尹、司隶校尉共同管理着洛阳狱,二是主持都城重要的大典活动,三是负责洛阳的治安秩序。也就是说,洛阳的官员、老百姓犯了事,他可以抓捕、审理和处罚。
祝良好不容易抓住了庞参妻子杀子的案子,自然不能放过。他带着手下,大张旗鼓地跑到庞参的太尉府去调查,对庞妻和侍婢一通讯问。案情简单,三言两语便真相大白。
按照儒家思想,继子视继母如母,也就是说,庞参的儿子虽然是前妻的儿子,但是他的后妻是儿子的继母,从伦理来说就是儿子的母亲。大汉的法律,对家庭成员的刑事案件,都是对晚辈伤害长辈的处罚条款,但是还有一条“对其他成员的命案”的规定适用于此案,其处罚甚严,直接就是斩首。
祝良在庞参府折腾了一番,庞参夫妇是不是被收监,史书上没有说。但是祝良给顺帝写了一份报告,把庞参夫妻俩的罪行一定写得事无巨细。
顺帝无法,只好以天生灾异的原因把庞参的太尉免了,而庞妻是什么处罚,史书上也没有说。死了一个人,免了一个官,还是驴头不对马嘴的借口,顺帝对庞参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刑不上大夫”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庞参可能觉得冤,死的是自己的儿子,犯案的是自己的妻子,罪行与自己无关,也是自己的家事,却莫名其妙地丢了官。
但是在祝良看来,庞参一点都不冤,御妻无术,家教不严,造成命案,家都当不好,还能做什么官?免官是小事,没承担刑事责任就不错了。
这事没有完。
庞参也有队友,祝良除了庞参还有敌人,这些队友和敌人对祝良的“胡来”不答应不接受,他们也给顺帝打了一份报告:祝良未经请示,擅闯太尉府,对太尉家人七搞八搞,是折辱宰相。知法犯法,罪大恶极。

这真是天方夜谭般的说辞吧。但是这些人说的有法可依,祝良确实没有请旨,确实是以下犯上,确实要承担法律责任,于是祝大人就被关进了廷尉的诏狱。
祝良的做法,是有程序上的错误,他有调查官员违法犯罪的权力,但是他要得到顺帝或上级的授权,可能是得意忘形了。
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刘秀姐姐湖阳公主的仆人无故杀人,然后躲到公主府,洛阳官府莫奈其何。
即便强横如洛阳令是董宣,也不敢擅自到公主府上调查、抓人,而是等到仆人跟着公主上街时,才出动人马当街扑杀。这还引得公主大怒,告状告到刘秀跟前,董宣还差点为此丢了性命。
祝良本来正义在手,折腾来折腾去,却惹火烧身,这下完了吧?然而并不!
祝良的官声很好,有着非常好的民意基础,听到他被关进大牢,每天上千万人——应该有夸张的成分,跑到皇宫前为他求情。
皇帝是最烦这种裹挟民众闹事的行为,但是也真怕这些民众真正闹起来,顺帝最后不得不把祝良释放了,但是洛阳令是当不成了。

祝良和庞参的争斗就此落下帷幕,死去的庞家小子早已被人遗忘,算是白死了,父亲不给力,后娘就很容易滑向恶娘,而这个可怜的孩子才是这场纠纷的原始当事人,杀人者庞妻也没见依法受到处罚。
而争斗双方,庞参后来依然官复太尉,而祝良则调任为并州刺史,一起命案引发的法律纠纷和官场震荡就好像没有发生过。
追根溯源,他们之间、其他官员之间的争斗,大都是为了恶心、扳倒对手的手段而已,而正义和法律只是他们的幌子。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