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朝时期地方割据,战争不断,南朝沿袭晋制,“禁碑,至齐未驰”,故碑刻数量极少,传世的只有宋的碑刻《爨宝子碑》(图一)、齐《吴郡造维卫尊佛记》、梁摩崖《瘗鹤铭》《始兴武忠王碑》、陈《赵和造像记》等。
北朝不禁碑,碑刻之风极盛,除去碑刻之外,另有造像题记、摩崖刻石、墓志、墓碑和神庙碑等不下数千种。《爨龙颜碑》(图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与南朝《爨宝子碑》合称《二爨》。
爨(cuàn)是云南统治豪族的姓氏,宝子和龙颜都是爨氏的主要成员。两碑树立时间相近,又同时处于楷书向隶书转变的阶段,书体相仿,人们便习惯上将二者合而为一,统称《二爨》。
▼
图一【爨宝子碑】清代拓本
《爨宝子碑》(以下简称《宝》),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立于晋安帝大恒四年,乾隆戊戌(公元1778年)出土于曲靖县城南七十里的杨旗田(今麒麟区越州镇),现在存于云南曲靖县第一中学爨碑亭内。
碑首为半椭圆,整碑呈长方形,高一米八十三,宽六十八厘米,厚二十一厘米,全碑共四百字。除题名末行最下一个字残缺外,其余字节基本完整,笔画清晰可见。碑左下方刻有咸丰二年七月曲靖知府邓尔恒的跋,记录此碑的出土以及移置过程。
《宝》是云南少数民族首领仿照汉制碑文所立,多有别字。碑文虽是楷体,但确带有明显隶意。以方笔为主,端庄古拙,李根源称该碑“下毛钢健如铁,姿媚如神女”;康有为则称其书法“朴厚古茂,奇姿百出”、“端朴若古佛之容”。
▼
图二【爨龙颜碑】清代拓本
《爨龙颜碑》(以下简称《龙》)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立于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爨道庆撰文。
碑额同为半圆形,有浮雕青龙、白虎和朱雀造型。整碑亦呈长方形,高三米三十八,上宽一米三十五,下宽一米四十六,厚二十五厘米。
下部正中有穿,左右为日、月浮雕,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蟾蜍。结字仍以方笔为主,但转折处已经出现圆转笔势。因其碑刻比《爨宝子碑》高大,内容更加丰富,故又被称为“大爨”。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评其“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并推其为“神品第一”、“古今楷法第一”,称其“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
▼
《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二碑的树立相差五十余年,早先的《宝》仍保留较多的隶法,而《龙》的楷法相对成熟。
二者都带有隶书向楷书转折的痕迹:碑文中楷书点画的八种特征开始出现,横竖有了倾侧,不再横平竖直;撇捺提按明显开始收敛,楷书中的点画、提按时有出现。
两碑皆是研究我国书法由隶转楷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文化财富。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